劉長興++劉金文++張書鋒
摘 要:為有效提高小麥良種繁育高產栽培技術水平,本文將從種植選地、小麥品種選擇、播種、麥田管理方式及種子處理等方面進行分析,就如何提高小麥良種的生產質量以及栽培技術做簡要探討。
關鍵詞:小麥良種;繁育高產;栽培
目前,我國小麥良種繁育高產栽培技術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相關操作流程不夠規范、沒有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種子處理等,這些都是導致小麥良種生產質量以及產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的因素。因此,本文在結合我國現代小麥種業規劃前提下,針對目前小麥繁育栽培現狀,探討能夠有效提高小麥良種生產質量的繁育高產栽培技術。
一、科學選用種植基地
科學選用種植基地,是實現小麥良種繁殖高產栽培技術的第一步。而如何才能確保種植用地的選擇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當地農民需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是種植用地的地理環境,要盡量確保其地勢平坦無坡度,周圍交通也較為便利,并且種植用地內的灌溉排水能力也能達到要求標準;其次需要當地農民對科學種田有足夠的認識度和重視度,并能夠將科學種田的相關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二、嚴格做好配套的農田水利工作
構建完整合理的農田水利體系,并盡量配備先進的農田灌溉、排水對實現小麥良種繁育高產栽培技術有著極為重要作用。因此,當地農民應在小麥育種前,提前挖好麥田“三溝”,并在開春之后,及時通過相應的農田灌溉設施對“三溝”進行澆灌,確保其相互之間做到溝渠相通。另外,在遭遇雨澇情況時,還要確保能夠及時做好麥田的排水疏通工作,從而合理降低麥田濕度,確保種麥的生長環境。
三、科學選擇小麥品種
市面上,可供農民選擇的小麥種植品種非常多。因而在選擇小麥種植品種時,除了要以麥種的產量水平高低、質量優劣、抗早衰能力、抗逆性水平等作為選擇標準,還要著重參考當地實際情況和天氣環境等因素,來選擇最適合的品種進行栽培。以焦作市主推的豫麥70以及周麥16兩種品種為例,其在實驗種植中不僅與阜陽本地的生態環境相適宜,并且品種的各種性狀也表現優良,具有較大的增產潛力。
四、系統落實科學種植技術
確保科學種植技術的真正落實,是實現小麥良種高產和規模化生產的關鍵。因此,相關技術人員可通過手把手指導、面對面交流的培訓方式,對當地農民進行小麥科學種植技術的講解和培訓,確保后者能夠切實掌握科學的操作技術。
1.整地技術。對農田進行適度深耕,并將田地犁耕深度保持在20cm作用,同時當地農民還要盡量避免漏耕等情況發生,確保農田表面平整,沒有較大碎石,此外各耕層要盡量確保深淺程度一致,達到農田上虛下實的標準。
2.早播技術。在對秋季作物進行收割之后,當地農民要充分利用好冬季來臨之前的積溫時期,及時進行適墑播種。這樣不但能夠有效確保麥種一次性全部出苗,同時還能保證大部分麥苗對越冬前形成3個以及3個以上的低節位大分蘗。以焦作市為例,10月下旬是最適宜播種半冬性品種的時期,其中10月15日到10月23日左右,是當地春性品種最適宜的播種期。而如果農田墑情不足,則需要當地農民對其進行補充性澆灌,并適時造墑播種,從而達到有效促進麥苗在越冬之前進行分蘗的目的。
3.精量播種技術。技術人員在指導當地農民進行適期播種的過程中,要注重指導農民根據農田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播種、精量播種。另外,在指導農民進行適量播種之前,技術人員還需指導當地農民能夠對種子進行質量挑選,并能對種子進行相關藥劑攪拌操作,并在此基礎上實施適量播種、精量播種技術。
4.播后鎮壓技術。在適期播種之后,為防治出現種子架空以及因犁耕問題而導致的土壤漏風等問題,相關技術人員應指導當地農民在播種之后,進行適度的土壤鎮壓工作,將表層土壤適當壓實,并同時將土壤表面較大的土塊壓碎,從而促進麥種的出苗率,有效提高麥苗的抗寒、抗旱能力,進一步確保麥苗能夠安全越冬。
5.麥田施肥技術。研究表明,每667平方米的小麥產地要想達到較高產量,施肥需純氮12千克左右,氧化鉀6.0千克左右,五氧化二磷7.0千克左右,而有機肥則需要2000-3000千克。并且,麥田施肥還可將有機肥、三元復合肥以及磷鉀肥當做農田底肥進行混合使用。
6.前期調控技術。在對小麥施肥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氮肥的使用過度,從而造成麥苗出現大面積倒伏等現象。雖然說麥苗的倒伏現象出現在麥子成熟的后期,但是造成麥子出現倒伏現象的根本原因卻在前中期。因此,相關技術人員要充分指導當地農民在麥子起身的前中期做好相應的化學調控技術,如通過使用麥業豐等抑制劑,來抑制因播種過早而造成麥苗生長過旺的情形。此外,在麥苗越冬之前,農民可對麥苗進行一次生長抑制劑的加噴。
7.除蟲去草技術。為有效避免地中的雜草對麥子吸收土壤之間的營養造成影響,農業技術指導人員要充分做好當地農民對麥田的除草工作。如常見于麥田中的狗尾草、看麥娘等雜草,要及時進行拔除。并且,當地農民還可通過使用3%甲基二磺隆乳油等去除草劑快速去除田間的單子葉雜草、闊葉雜草等。另外,白粉病在小麥孕穗時期較為常見,農民要注意用20%的三唑酮乳油進行防治;而麥蚜則經常出現在麥穗抽穗前后時期,因此農民要注意用70%吡蟲啉可分散粒劑進行蚜蟲防治。
8.重視后期管理。在適時播種之后,為有效防止麥子出現早衰等不良癥狀,相關農業技術人員還需指導當地農民重視麥子的后期管理工作,其具體包括在依據麥子實際生長情況的基礎上,在小麥揚花后進行適度灌溉,同時對因肥力缺乏而造成麥苗生長較慢的局部麥田,可知道農民對其施尿素7千克左右。另外,在小麥揚花后進行灌漿水,通常要在其揚花后的10-15天最為合適。
9.去雜提純技術。總體來說,麥田的去雜工序分三次進行。第一次去雜通常在麥子拔節期間進行,農業技術人員要根據麥苗的長相、長勢,進行去雜,其中去雜類型包括燕麥苗、春性苗等。第二次去雜則通常在麥穗齊穗以及麥籽成型期間進行,去雜類型包括大麥、分離株、燕麥等,注意要將其整根拔除。第三次去雜則通常在揚花灌漿期進行,主要目的是檢查有無遺漏的雜株。
五、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有效提高我國小麥良種繁育高產栽培技術,首先需要選擇科學合理的種植用地,在確保配套的農田水利設施較為完善的基礎上,根據當地土壤及天氣、氣候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適合的小麥品種。其外,則需要相關農業技術人員充分落實對當地農民科學種植技術的指導工作,在指導農民合理進行整地、播種、施肥、除草驅蟲、去雜提純等技術工作的過程中,實現促進小麥良種繁育高產栽培技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世衛. 小麥種子繁育的一般原則和通用程序[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11):161.
[2]陳寧,高靜,王少杰. 小麥良種繁育技術[J]. 種業導刊,2016,(0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