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志廣
摘 要:開展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防治水稻紋枯病田間藥效試驗,使用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對照240g/L噻呋酰胺懸浮劑,試驗期間不用防病害藥劑進行防治,調查結果表明: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較高,可以推薦使用。
關鍵詞: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紋枯病;試驗研究
紋枯病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多發生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的南方稻區,其防治手段常年以井岡霉素作為防治藥劑,但藥效期短,防效并不十分理想。因此,為了尋找更好的水稻紋枯病防治方法,現將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進行探究,并對該藥劑的最佳藥效進行了示范試驗,試驗報告如下。
一、試驗目的
水稻紋枯病是樅陽縣水稻主要病害之一。為探索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筆者于2014—2015年開展了常規早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試驗研究,為該產品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二、試驗條件
1.試驗對象。水稻紋枯病(Thanatephorus cucu meris(Frank)Donk)。常規早稻品種。
2.環境條件。試驗地點設在某村稻田種植區,選擇常規早稻種植面積較大、常年紋枯病發生較重的水稻田作為試驗田。試驗田前茬均為空白田,該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土質為水稻土,質地中壤;耕作層pH值4.99,有機質含量28.6g/kg,全氮1.68g/kg,有效磷9.16mg/kg,速效鉀51mg/kg。2014年,水稻于3月25日播種育秧,4月24日移栽,栽插密度28.5萬穴/hm2左右;2015年,水稻于4月2日播種育秧,4月28日移栽,栽插密度28.5穴/hm2左右。試驗期間水稻處在孕穗期。小區間肥水管理及其他栽培條件基本相同。
三、試驗設計
1.供試藥劑
(1) 試驗藥劑: 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
(2) 對照藥劑 :240g/L噻呋酰胺懸浮劑、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
(3)清水對照: 噴施清水。
2.試驗處理。試驗設6個處理:處理1~3分別由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0.3375、0.39375和0.45L/hm2;處理4:由240g/L噻呋酰胺懸浮劑0.27L/hm2;處理5由的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0.24Kg/hm2;處理6:空白對照(CK)。重復4次,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m2。
3.施藥方法。采用衛士牌WS-16型背負式手動噴霧器進行常規噴霧,藥液用量600L/hm2。施藥方法是先向噴霧器中注入少量水,加入所需藥量,攪拌均勻,再將加入所需水量。空白對照區噴施等量清水。試驗期間不用防病害藥劑進行防治,以利藥效發揮和結果調查。
4.施藥時間和次數。采用噴霧法施藥2次。2014年,第1次施藥時間為5月26日,紋枯病發生初期,水稻孕穗初期;第2次施藥時間為6月2日,水稻孕穗期;2015年,第1次施藥時間為6月5日,紋枯病發生初期,水稻孕穗初期;第2次施藥時間為6月12日,水稻孕穗期。田間水稻長勢較好。
5.施藥時氣候情況。 2014年,5月26日第1次施藥時天氣多云,氣溫20.3~30.2℃,平均24.3℃;相對濕度64%;偏南風,風力2~3級;日照7.8h,蒸發量8.9mm。6月2日第2次施藥時天氣多云轉晴,氣溫19.2~28.3℃,平均22.8℃;相對濕度64%;偏北風,風力2~3級;日照7.5h,蒸發量8.9mm。2015年,6月5日第1次施藥時天氣多云,氣溫19.2~28.1℃,平均22.3℃;相對濕度68%;偏南風,風力2~3級;日照7.2h,蒸發量7.9mm。6月12日第2次施藥時天氣多云轉晴,氣溫19.2~28.3℃,平均22.8℃;相對濕度64%;偏北風,風力2~3級;日照7.5h,蒸發量8.9mm。兩年試驗期間天氣變化不大,溫濕度適宜,對本試驗的調查和結果較為有利。
四、試驗調查
1.藥效調查
(1)調查時間和次數 。水稻紋枯病共調查3次,分別于施藥前和第二次施藥后7d、14d各調查1次。2014年5月26日第1次施藥前調查發病基數,第2次(6月2日)藥后7d(6月9日)、14d(6月16日);2015年6月5日第1次施藥前調查發病基數,第2次(6月12日)藥后7d(6月19日)、14d(6月26日),分別調查病情發展情況,計算病情指數、防效,并分別進行DMRT差異顯著性測定。
(2) 調查方法 。每小區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查相連5叢,共25叢,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
(3)病情分級標準。 0級:無病;1級:第四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以劍葉為第一片葉);3級:第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5級:第二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7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9級:全株發病,提早枯死。
2.藥效計算方法 計算公式如下
;
3.安全性調查。 藥后3d和試驗期間每隔5d到田間觀察一次各處理區水稻生長情況。
五、結果與分析
1.不同處理的防治效果比較 由表1、表2可知: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對水稻紋枯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較高。在推薦用藥量下(0.45L/hm2),在第二次藥后7d,其防效2014年為79.76%、2015年為81.37%,較單劑240g/L噻呋酰胺懸浮劑0.27L/hm2的76.17%、76.51%和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0.24kg/hm2的76.08%、76.94%高3~5個百分點,均達極顯著水平。在第二次藥后14d,其防效2014年為83.40%、2015年為84.32%,較單劑240g/L噻呋酰胺懸浮劑0.27L/hm2的76.62%、78.43%和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0.24kg/hm2的76.94%、76.24%高5個百分點以上。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在試驗劑量下對水稻生長安全,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的較為理想的藥劑。
表1 不同處理防治水稻紋枯病試驗結果
表2 不同處理防治水稻紋枯病試驗結果
2.安全性。對稻田其他生物的影響不大。
六、結論與討論
1.防效和持效性。對水稻田長期較難控制的水稻紋枯病,在發病初期和其7~10d后,用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0.45L/hm2左右進行二次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病害的發生發展,第二次藥后14d的防效可達83.40%~84.32%,并具有較好的持效性,是當前防治水稻紋枯病較為理想的藥劑。
2.環境污染和安全性。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是一種復配殺(真)菌劑,將該劑配制成懸浮劑,便于其在環境中分解,可減少農藥使用量,減輕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符合減輕有害化學品投入的生產要求。
3.推薦劑量和施藥適期。30%噻呋酰胺·醚菌酯懸浮劑在試驗劑量下對水稻生長安全,建議施用劑量為0.45L/hm2左右。按用藥量兌水600kg/hm2均勻噴霧,在發病初期和其7~10d后各用1次,共2次即可。
七、結語
綜上所述,水稻紋枯病對水稻的生產種植有著極為嚴重的危害,我們必須要重視對水稻紋枯病的治理防范,以保障水稻的生產種植質量。本文通過結合具體的實驗實例,對水稻紋枯病的田間防效作了系統分析,相信為防范紋枯病能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 傅福全、陳久利、范仰東.24%噻呋酰胺(滿穗)懸浮劑防治水稻紋枯病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3(1).
[2] 劉仕.24%噻呋酰胺SC防治水稻紋枯病和稻曲病效果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