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華躍
摘 要:總結祿豐縣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的優勢、取得的成效,加快機插秧技術應用。
關鍵詞: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優勢;成效
祿豐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縣,水稻是主要糧食作物,在整個糧食生產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保證糧食安全生產、農民持續增收,切實解決水稻生產“瓶頸”制約的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近年來,祿豐縣農技推廣部門在水稻的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以試驗示范為先導,大力做好宣傳與技術服務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水稻機插秧技術推廣的優勢
1.機插作業市場廣。一是祿豐縣水稻種植面積大,水稻是祿豐縣種植面積最大、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常年水稻種植面積1.23萬公頃,總產量10147.5萬千克,占全縣糧食總量的47.6%;二是外出務工人員多,全縣常年有近10萬左右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在家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為機械化作業提供了較大市場。
2.機械作業效率高、勞動強度低。實施水稻機械化插秧,一是節約成本,省工、省種、節約秧田,機械化育秧成本每畝60—70元,比人工畝節約30—40元,用種量節省50%左右,節約秧田30%;二是播種質量好、效率高,機插秧秧苗扎根深淺一致,返青快,分蘗早、成活率高,一臺步行式插秧機每小時可插秧1330㎡—2001㎡,可代替10—15個人工插秧量,一臺高速乘座式插秧機每小時可插秧2668—4002㎡,可代替20—30個人工插秧量,極大的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農民田間作業強度;三是插秧機械由于操作輕便簡單,1—2人就可實現全部作業,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解放了勞動力,而且節本增效顯著,為提高水稻產量奠定了基礎。
二、采取的具體措施
1.加強培訓、廣泛宣傳,使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機插秧有利于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有利于農民增產增收,有利于產業化經營等。一是建立推廣示范基地,有重點的選擇農機大戶和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加入機插秧推廣行業,解決了人員和機械不足的問題;二是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切實做好育秧期間的技術指導工作。
2.開展扎實的機插秧技術培訓,做到理論培訓與機械實踐操作相結合,全縣每年平均開展機插秧技術培訓28場次以上,培訓人數3000人次左右。
3.開展全過程指導服務。一是從秧田規劃、機插面積落實到育秧材料準備全程服務;二是從插秧機維修到秧苗培育、大田機插、病蟲害統防統治全程服務。
三、取得的成效
1.祿豐縣自2012年推廣水稻機插秧到2015年累計達4323.3公頃,2015年祿豐縣共建機插秧育秧示范片(點)8個,其中大棚育秧點1個,全縣完成機插秧面積2000公頃,輻射全縣13個鄉鎮,經省、州縣專家組對3個鄉鎮水稻機插秧實測驗收,金山鎮水稻機插秧平均畝產802.5千克,比手插秧畝增產98.4千克,增13.3%,(按3.8元/千克計算,下同)畝增產值373.92元;中村鄉水稻機插秧平均畝產756.2千克,比手插秧畝增產83.6千克,增12.4%,畝增產值317.68元;仁興鎮水稻機插秧平均畝產762.8千克,比手插秧畝增產72.4千克,增10.5%,畝增產值275.12元。在節本增效方面,育秧環節每畝節約種子成本16元(普通手插秧畝需種子4.5千克,機插秧畝需2.5千克,以每千克8元計算),插秧工時費手插畝需400元(5個人工,每個人工80元計算),機插秧插一畝需100元,畝節約成本300元,合計畝節約成本316元,實行機械化收割比人工收割畝節約成本350元左右,綜合成本,從栽到收畝節約成本666元。畝增產80—100千克稻谷,增收300—380元,增產效果顯著。
2.技術推廣集成效果好。祿豐縣農技、農機、土肥、植保等部門密切配合,在機插秧推廣區同時進行新品種推廣、農機全程化、測土配方施肥、綠色植保防控、科技增糧等項目的實施,實現了農技、農機和綠色防控有機結合,探索出一套適合本地區、成本低、操作簡便、農民易接受的技術推廣模式。
3.社會影響效果好。一是通過機插秧技術推廣,有效地帶動全縣水稻增產增收,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有利于糧食安全保障;二是在各種自然條件的影響下,機插秧能達到高產增效的目的,極大的調動了廣大群眾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使2016年機插秧農民主動自愿報名參加,實施面積在2015年的基礎上又有所突破達到了2122.7公頃;三是生產模式有所創新,在機插秧推廣過程中,農技部門做好全程指導,合作社發揮服務經營職能實施機耕、機耙、機插、機收、病蟲害統防統治有償服務,群眾節本增收、合作社有經營收入,初步形成了“技術部門+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
總之,隨著機插秧機械化性能的提高,機插、節本、高產等優勢的顯示和機插服務組織的形成,農機、農技配套技術規范生產力的發展對機插秧技術的認識,祿豐縣機插秧技術的普及提高將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