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弦



19世紀,當攝影術開始接手繪畫的實用功能——紀念現實,這門藝術似乎遭遇了滅頂之災,不過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危機反而成了鑰匙。它解放了靈感的力量,讓思想可以肆意涌入筆端。不論是創作者的心理狀態,還是大膽的語言嘗試,都在藝術中發了聲。這首狂想曲從19世紀到20世紀在整個歐洲此起彼伏,讓人想起數世紀前文藝復興動聽的心跳聲。而在這股彩虹色的藝術急流中,古斯塔夫·克林姆特(1862年至1918年)創造了尤其引人矚目的景象。
今年3月,克林姆特的風景畫、富有其典型個人風格的《花草農園》(布面油畫,1907年)一作,在蘇富比于倫敦舉行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中,以4797萬英鎊(約合4.05億元人民幣)的成交價登頂全場。常常締造“天價”的另兩位同時期的藝術大師——畢加索和莫迪里安尼的作品,雖依舊名列前茅,卻都被這片“克林姆特式”的花叢搶了風頭。
| 窮學生的藝術人生 |
1862年,在奧地利的一個小鎮上,一個從事黃金雕刻的男人和一個夢想著成為音樂家的女人,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克林姆特。他們是一對移民夫妻,生了7個孩子,加上克林姆特一共3個男孩,男孩們都早早地顯現出了藝術天賦。或許是因為兄弟姐妹太多了,當克林姆特進入維也納藝術與工藝學校(The Vienna School of Arts and Crafts)就讀時,他的家境十分貧寒。在這里,克林姆特學習建筑繪畫一直到1883年,弟弟恩斯特是他的校友。
1880年,克林姆特與兩個弟弟和朋友弗蘭茨·馬奇組成的工作室接到了大量任務,包括為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作壁畫。從這段時期開始,克林姆特走上了為大型公共建筑作室內壁畫和天頂畫的職業生涯,這就不難理解,為何當他創作架上繪畫時,可以對裝飾性運用自如,構圖也富有張力和某種音樂感。
不過,克林姆特筆下溢出的獨特浪漫氣息大概還與一位女性有關。在19世紀90年代初,正值壯年的克林姆特邂逅了余生的伴侶——他弟媳的妹妹、年輕的奧地利時尚設計師艾米莉·芙洛葛(1874年至1952年)。芙洛葛是維也納“波西米亞主義者”和“世紀末”圈子的一員,這位心靈手巧的女性為克林姆特的藝術創作賦予了“經典”的靈感:他的代表作《吻》,被認為象征著他和芙洛葛之間的愛情。
雖然收獲了佳人芳心,但就在1892年,克林姆特的父親與弟弟恩斯特都離他而去。這場悲劇在為他增加了經濟負擔的同時,也影響了他將創作視角引向新的方向——對裸體的描繪和對真實的思考,這從他大量的裸體,尤其是女人裸體的速寫作品中可見一斑。歷史學家們認為,克林姆特與他這些突破禁忌的作品表現出了對彼時社會的譴責。而克林姆特的“大弟子”埃貢·席勒(1890年至1918年),在這一開放性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1897年,正值世紀之交,作為創立者之一,克林姆特成了維也納分離派的一員,這時的他已是維也納文化圈的代表人物。維也納分離派是奧地利新藝術運動中著名的一支,成員主要是一批決定與傳統美學和學院派決裂的藝術家、建筑家和設計師,他們致力于為標新立異的年輕藝術家舉辦展覽、為維也納引進那些最好的外國藝術家的作品,并出版雜志以展示派內成員的創作。日本浮世繪在19世紀正是歐洲的新寵,受此影響,裝飾性也成了新藝術運動的關鍵詞。而對于贊美希臘女神雅典娜的分離派,唯美主義與象征主義同樣是創作的主旋律。
克林姆特在55歲時早早離世,在離世前的十余年里,這名曾經的窮學生當上了一位名利雙收的藝術家。他從拜占庭鑲嵌畫中汲取靈感,又吸收了歐洲民族裝飾藝術和東方視覺元素的營養,創造了一種新畫風。高超的裝飾性運用和奢侈的金銀材料讓他的作品看上去像一座宮殿,而對愛、生命與死亡、美的消逝等哲學意象如詩般的表達,也讓這些作品金玉其外,深刻其中,收獲了評論的贊賞。與克林姆特同時代的奧地利劇作家、批評家赫爾曼·巴爾(1863年至1934年)說:只有情人才能將生命的意義揭示出來,并挖掘出它最隱秘的意味。克林姆特的這些作品,就給了我這樣的感覺。”1915年,克林姆特的母親去世,三年后,他也因病在西班牙離世,留下了大量未盡之作。
| 當代的追憶 |
作為一位做室內裝飾出身的藝術家,克林姆特的成就遠超他的“老本行”。他做到了不讓裝飾性掩蓋靈感的光輝,那些創作于“黃金時期”的大量作品光彩奪目,也充滿迷人囈語,獨樹一幟。而他留下來的數千幅素描與速寫,證明了在黑白的世界里同樣有著無法取代的“克林姆特式”:具有愉悅心靈的感染力的線條,超越了輪廓,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有機曲線,是一批批藝術生學習的范本。此外,克林姆特對于插畫藝術和招貼畫設計的影響更延續至今。這些都讓他無愧為一位西方藝術大師。
從在世的巔峰期到今天,克林姆特的作品參與了眾多重要的展覽。1910年,克林姆特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作品大獲歡迎;1911年,他參加了羅馬國際美術展,作品《生與死》獲得了展覽的最高獎項。今天,人們在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維也納分離派展覽館、列奧波多博物館和阿爾貝蒂博物館都能看到克林姆特眾多的杰作。其中,美景宮收藏有大量克林姆特的油畫作品,列奧波多博物館收藏了最為豐富的克林姆特作品,阿爾貝蒂博物館則收藏有克林姆特珍貴的手稿和草稿。
2012年是克林姆特誕辰150周年,而奧地利更將當年定為“古斯塔夫·克林姆特年”。這年夏天,維也納幾乎每一座重要的博物館都翻出了壓箱底的克林姆特作品。其中,美景宮展出了克林姆特著名的《吻》,列奧波多博物館舉辦了“克林姆特:走進這個人”,展出了克林姆特寄給芙洛葛的400張明信片以及100余幅克林姆特的素描作品。
2015年2月至6月,巴黎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名為“克林姆特的時代:維也納分離畫派”的大型展覽,以180余件作品梳理了19世紀末分離畫派發展初期,直至表現主義早期維也納地區的藝術發展,克林姆特的作品是該展的主角,包括其早期和黃金時期的代表作。同年,“奧地利100年繪畫展1860-1960”在國內開啟巡展,展覽由湖北省博物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 、中國—奧地利藝術學會、奧地利駐華使館等聯合主辦,主要展現了以維也納分離派為代表的奧地利現代藝術,從脫離古典主義到創出獨特風格的全過程,展覽也首次在國內大陸地區展出了克林姆特和弟子席勒的作品。
而對于藝術市場而言,克林姆特同樣舉足輕重。雖然出鏡率不高,但克林姆特的作品往往不鳴則已,一鳴驚人。2006年,他創作于1907年的《阿黛勒·布洛赫·鮑爾I》以1.35億美元的價格被猶太裔美國商人、收藏家羅納德·勞德買下,成為當年市場上最貴的藝術品,也創下當時單幅人物肖像油畫的最高拍賣紀錄,成為世界拍賣最貴的10幅畫之一。2015年,“富可買島”的俄羅斯富翁Dmitry Rybolovlev以1.7億美元私人售出了克林姆特同樣作于1907年的《水蛇II》,被一位亞洲買家收藏,締造了克林姆特作品的交易最高紀錄。
今年2月初,克林姆特美麗的模特阿黛勒再次現身交易中:《阿黛勒·布洛赫·鮑爾II》以1.5億美元被一位國內買家收入囊中,賣家是美國國寶級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她在2006年11月以8790萬美元的價格從紐約佳士得拍下該作。如今,這件作品價值翻倍,此次交易也讓市場中誕生了克林姆特作品的第二高紀錄。短短一個月后,在3月初,克林姆特的《花草農園》出現在倫敦蘇富比的拍場上,以約合人民幣4.6億元的天價成交,再次在全球拍賣史上留下了令人難忘的克林姆特的身影。
對于21世紀的大眾而言,克林姆特的藝術與梵高、高更、畢加索、馬蒂斯、達利這些與他同時期或稍后的“明星”相比,往往顯得更加溫柔,也更加易懂。他的愛與愁思,帶著溫度,如詩如音樂般地流入觀者的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