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祖強?李國萍
摘 要:稻曲病是水稻后期發生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近年來,在信陽稻區均有發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趨勢。雖然對產量影響不大,但是該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僅降低稻米品質,而且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害。
根據本人多年基層農技推廣實踐經驗,觀察總結出信陽水稻稻曲病的發生規律特點、發生原因,并提出綜合防治對策,以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信陽;水稻稻曲病;病原癥狀;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發生的一種真菌性病害。近年來在信陽稻區均有發生,因本病原菌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發生危害不斷擴大,并有逐年加重的趨勢,危害程度越來越重。此病雖然對產量影響不大,一般減產5%~10%,但是該病的病原菌含有色毒素,不僅降低稻米品質,而且對人體健康非常有害。 根據本人多年基層農技推廣實踐經驗,觀察總結出我區水稻稻曲病的發生規律特點、發生原因,并提出綜合防治對策,以供同行參考。
一、病原概述
稻曲病多稱為“烏米”,又稱青粉病、綠黑穗病、谷花病,多發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名豐收果。稻曲病由真菌引起,我國對稻曲病在明朝即有描述,李時珍《本草綱目》第22卷“硬谷奴,谷穗煤者”即指此。50年代起,我國對此病開始注意。稻曲病是由真菌中的擔子菌亞門類綠核菌侵染后而導致發病。Ustilaginoidea oryzae (Patou.) Bref=U.virens (Cooke) Tak.稱稻綠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座6-12×4-6(μm),表面墨綠色,內層橙黃色,中心白色。分生孢子梗直徑2-2.5(μm)。分生孢子單胞厚壁,表面有瘤突,近球形,大小4-5(μm)。菌核從分生孢子座生出,長橢圓形,長2-20mm,在土表萌發產生子座,橙黃色,頭部近球形,大小1-3mm,有長柄,頭部外圍生子囊殼,子囊殼瓶形,子囊無色,圓筒形,大小180-22μm,子囊孢子無色,單胞,線形,大小120-180×0.5-1(?!m)。厚垣孢子墨綠色,球形,表面有瘤狀突起,大小3-5×4-6(m)。有性態為Claviceps virens Sakurai稱稻麥角,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二、癥狀識別
水稻稻曲病是在水稻生長后期在穗部發生的一種重要病害,該病多發生在水稻收成好的年份,常被農民誤認為是豐年征兆而稱為“豐收果”。稻曲病主要在抽穗揚花期感病,病菌為害穗上部分谷粒,在一個穗上通常有一粒至幾粒,嚴重時多達十幾粒。初見穎谷合縫處露出淡黃綠色塊狀物,逐漸膨大,最后包裹全穎殼,形狀比健谷大3—4倍,為墨綠色,表面平滑,后開裂,呈龜裂狀,散出墨綠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稻曲病不僅毀掉病粒,而且還能消耗整個病穗的營養,致使其他子粒不飽滿,隨著病粒的增多,空秕粒明顯上升,千粒重下降,造成稻米品質嚴重下降,稻曲病產生的毒素污染稻米,人畜食用后,可造成中毒現象,嚴重危害人畜健康。近年來,信陽由于優質稻種植面積的增加以及水稻抽穗揚花期持續陰雨,使得稻曲病不同程度的發生。
三、發病規律
稻曲病只發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開花至乳熟期發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揚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則每穗1~2粒,多則每穗10多粒。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內或健谷穎殼上越冬。翌年7~8月,當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適宜條件時,即可萌發產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水稻的孕穗期(主要在破口期前6~10d)借氣流、雨、露傳播,侵入劍葉葉鞘內,侵染花器及幼穎,引起谷粒發病。稻曲病的發生與氣候、施肥水平和品種抗性有密切關系。病菌在24~32℃及高濕的環境下萌發傳播,尤其在水稻抽穗、揚花期遇多雨、低溫,特別是在連續陰雨的天氣下發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導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偏施氮肥、氮肥過多過晚也利于發病。栽培晚熟品種或插秧過遲能增加感病機會。通常雜交稻發病重于常規稻,中晚稻重于早稻。
四、影響因素
1.氣候條件。氣候條件是影響稻曲病菌發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溫度為24~32℃均能發育,以26~28℃最為適宜,34℃以上不能生長。同時,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風雨侵入花器,因此影響稻曲病菌發育和侵染的氣候因素以降雨為主。在水稻抽穗揚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間濕度大,日照少,一般發病較重。
2.品種。一般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發病重;稈矮、穗大、葉片較寬而角度小,耐肥抗倒伏和適宜密植的品種,易發生稻曲病。此外,穎殼表面粗糙無茸毛的品種發病重。
3.栽培管理。栽培管理粗放,密度過大,灌水過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穎花分泌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長茂盛,若氮肥施用過多,造成水稻貪青晚熟,劍葉含氮量偏多,會加重病情的發展,病穗病粒也相應增多。
五、綜合防治措施
該病防控原則: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堅持農業防治,適時開展化學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水稻不同品種間抗性差異明顯,一般散穗型、早熟品種發病較輕;密穗型、晚熟品種發病較重。選用抗病良種并選用無病區域的稻種栽培,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技術措施。因此,要淘汰感病品種,因地制宜地選用抗病品種和比較抗病品種。
2.消滅初侵染源。清除田間雜草,深翻土地;翻耕整地時,結合防治紋枯病,撈除浮渣,消滅越冬菌核;發現田間有病株應及早拔除并深埋,發病的稻田在水稻收割后應進行深翻,以便將菌核埋入土中。避免在病田留種,及早將發病的秕谷燒掉,以免病菌傳播;種子進行消毒處理是消滅種子帶菌,防止初侵染源的有效措施。種子消毒可選用2%~3%石灰水、50%多菌靈500倍液、70% 402抗菌劑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強氯精500倍液浸種12h。
3.合理施肥,科學管水。大田施肥有條件的應以農家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肥配合使用,不要過多過遲施用氮肥,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強稻株抗病能力。水分管理上要合理灌溉,大田管水按水稻生長需水特性進行科學管水,即淺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蘗,苗夠涼曬田,寸水促穗,濕潤壯籽。稻田宜干干濕濕,適時適度曬田,增強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間濕度,提高水稻的抗病性,以減輕發病。
4.掌握好防治時期。在稻曲病菌侵入前期或剛侵入時施藥,即在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及齊穗期施藥,最遲不能遲于齊穗期,最佳時期應選在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7d左右。在水稻孕穗后期和破口期用5%井岡霉素水劑1 500~2 250 mL/ hm2對水750kg各噴霧1次。在水稻孕穗期用5%多菌酮可濕性粉劑2.25kg/ hm2,或18%多菌酮乳粉7.5kg/ hm2兌水900kg噴霧。該藥是目前藥劑中防治效果最好的。在水稻孕穗中期和末期用50% DT殺菌劑1.50~2.25kg/ hm2,兌水750~1125kg各噴施1次。
作者簡介:魏祖強(1972—),男,大專,農藝師,信陽市平橋區肖店鄉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從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