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玲
摘 要:針對夏季高溫無菇或少菇,引進反季節地栽袋料香菇新技術,不僅滿足了居民的需求,菇農也得到了增收,每畝地純效益可達2.8萬元。
關鍵詞:反季節;地栽香菇;栽培技術
為了彌補夏季因高溫香菇市場空缺,陜西省寧強縣蔬菜辦于2012年引進反季節地栽香菇新技術,在寧強縣舒家壩鎮寶珠觀村試種6.3hm2,每667m2地栽7000袋,每袋產鮮菇0.8~1.2kg,平均按1kg計算,批發價9元/kg,減去成本,每袋凈利潤是4~6元,平均每袋按4元計算,純效益可達2.8萬元/667 m2,是種植糧食的12~15倍。反季節地栽香菇具有菇質佳、產量高,效益好的特點,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還促進了菇農增收,
現將該技術總結介紹如下。
一、品種選擇及季節安排
選用適合當地氣候特點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尤其是抗高溫的品種,寧強主要選用“菇源一號”、“菇源二號”。
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季節安排。一般在前一年的11月 備料,12月~下年元月制袋接種養菌,3月中下旬~4月初下地,可在6月初開始出菇,正常出菇期為三個月,8月底結束。
二、菌袋制作
1.配料。配方(1000袋):雜木屑1600kg,麩皮250kg,、玉米面100kg,石膏粉20kg,營養素8包,加水1000kg左右(水質達到飲用水標準)。配料要求先干拌均勻再加水,拌好后各配料、水分均勻一致。
2.裝袋和滅菌。
(1)裝袋。 把拌好的培養料用裝袋機均勻的裝入準備好的折角封口袋中,塑料袋要求質量好,不易破損,規格為18~20×58cm,厚度為6~6.5絲為宜,裝袋要松緊適宜。
(2) 裝鍋與滅菌。 將裝好的袋子分層擺進滅菌灶內,袋與袋之間裝實,不能呈“品”字型堆放,應呈“井”字型,行與行之間留5 cm距離,使蒸氣流通。前期旺火,必須在4~5h達到100℃,并維持15~20h,以保證滅菌徹底,其間要注意勤檢查,中間防治掉溫,及時補加熱水,嚴防干鍋。
3.接種。采用開放式接種法,經過消毒的菇棚內和室內場地皆可作為接種場所,提倡在菇棚內接種、培養,可省去菌筒搬運工費,也不占用室內場地,冬季注意養菌棚地面和棚頂要做保溫處理。
料袋筒冷卻。將滅菌后的料袋搬到接種場所,堆成長方體通風冷卻。
將冷卻到28℃以下的料筒密封煙霧消毒劑熏蒸消毒6~12h。
接種前通風排盡消毒劑藥氣,用酒精或一擦靈消毒料筒和打穴棒表面后打接種穴,單面打4-5穴,將菌種掰成錐形種塊接入穴中,要求菌種填實填滿高出穴口,蓋密穴口不必再封口,如套上外袋效果會更佳。接種后菌筒仍堆成長方形,棚膜封嚴保溫發菌。
4.菌筒培養。
(1) 翻堆疊筒。 菌筒培養階段應進行3~4次翻堆。菌絲圈直徑達5~7cm時掀膜進行第一次翻堆,菌筒改為“#字式”堆疊。隨著菌絲數量增加,菌絲呼吸作用產生的熱量急劇增加,要增加翻堆次數,一般要翻堆10~15次,嚴防燒高溫菌,晴天接開兩頭通風5~6h。
(2) 刺孔增氧 。結合翻堆對菌筒刺孔2~3次(俗稱放氣),增加菌筒內部氧氣,利于香菇菌絲正常生長發育。①放小氣:一般結合第二次翻堆進行,每個接種穴周圍用細竹簽刺3-4個孔,不能刺孔太深太邊;②放中氣一般結合第三次翻堆,用較粗的竹簽刺5~6孔;③放大氣:即在菌絲發滿菌筒后及時脫袋;準備地排。刺孔增氧后呼吸作用增強,溫度急劇升高,特別要注意散筒和通風,嚴防燒菌。
5.排袋轉色
(1) 菇棚標準。 棚高2.5m,有條件的用鋼管大棚;為降低成本可用竹木搭建,每兩畦立一排柱子,每三排柱子構成一個屋脊形菇棚,上蓋薄膜和遮陽網。
(2) 整畦。 畦寬1.4m,高0.2m,畦面平整(略成龜背形更佳);畦溝寬0.4~0.5m。
(3) 排袋。 菌袋袋壁菌絲體膨脹,隆起瘤狀物占表面積的2/3,接種口周圍或其他部位出現棕黃色即可排袋,先用高錳酸鉀溶液清洗菌袋,畦面先墊一層薄粗沙,菌袋之間空隙填滿河沙,菌袋上部要露出一半,澆水后可達到即保濕又不積水。
(4) 脫袋。 脫袋要適時,宜選擇晴天或陰天上午進行,雨天、北風天、高溫天不宜。脫袋方法可用一次脫袋或二次脫袋。一次脫袋是在菌筒有2/5部位轉為棕黃色后就脫袋排筒擠緊;菌筒較嫩時用二次脫袋,先用刀片劃一條縫,縫朝底面,待菌筒轉為赤褐色后再脫袋排筒,這種脫袋法較好管理。脫袋后菌筒要密排緊排,固定不動,畦面四周的菌筒用畦土固定,畦溝內引灌入流動的小溪水或山泉水、水庫水,最好每天換1次。
(5)轉色管理。 脫袋后前3d蓋好薄膜,4d后每天通風2~3次,噴水兩次。菌筒太干,菌絲脫水難轉色,應經常噴水,加大濕度。噴水可架設自動噴灌,也可人工噴施。菌筒轉色后,即可進入出菇管理。
6.出菇管理
(1) 催蕾。主要采用振動催蕾。對菌袋含水量較適宜的采用振動輕微拍打,其目的是通過振動或拍打,使香菇菌絲斷裂,形成新的菌絲達到出菇目的,促進多產優質菇,催菇要適當,必要時疏去多余的菇蕾。
(2) 前期管理。第1批菇一般在6月上中旬,此期氣溫由低向高,夜間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對菇蕾分化有利。由于氣溫逐漸升高,應加強通風。第一批香菇采收結束之后,放去畦溝水,并停止澆水,降低菇床濕度,讓菌絲恢復生長,積累養分,待采菇凹陷處的菌絲已恢復長白,可灌畦溝水并加強澆水刺激下一批菇的迅速形成。
(3) 中期管理。這期間為7月初,為全年氣溫最高的季節,出菇較少,管理以降低菇床的溫度為主,促進子實體的形成。一般引灌山泉水或水庫水,加大水的流動量,并增加通風量,防止高溫燒菌筒。
(4) 后期管理。這期間為8月初,氣溫有所下降,菌筒已經前期、中期出菇的營養消耗,菌絲不如前期生長那么旺盛,因此這階段的菌筒管理主要是注意防止爛筒和爛菇。
(5) 采收。根據市場需求,保鮮覆土香菇的采收標準通常高于脫水菇,一般要求香菇菌幕尚未完全破裂時采摘。采后要清除殘留的菇腳等雜物,防止雜菌感染。采后可在低溫冷庫中存放1~3d后,用冷藏車運往大中城市的超市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