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貴
摘 要:辣椒是丘北的傳統產業,丘北縣種植已有360多年的歷史。隨著辣椒科技的推廣和應用,傳統的種植模式已難以適應要求,采用地膜種植辣椒可以增溫保濕又可以減少“病、蟲、草”的危害,同時還可以大幅度提高辣椒的產量和質量,本文結合所學知識,對近年來辣椒推廣應用地膜辣椒生產進行了調研,對如何更好地發揮地膜辣椒在辣椒生產的效益上進行了探討和思考。
關鍵詞:地膜辣椒;現狀;對策
辣椒是丘北的一大特色產業,辣椒生產是廣大農民增收、脫貧的重要支柱。冬季地膜栽培辣椒是近年來錦屏鎮為了發揮當地的氣候資源優勢,提高耕地復種指數,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有力措施。應用地膜覆蓋栽培辣椒,可以保溫保濕,減少“病、蟲、草”的危害,還可以大幅度提高辣椒產量,提高品質,提高地溫縮短生育期,還可以調節市場供給,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防止了土壤養分和追施肥料的流失和損耗,為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加速了對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可以提高土壤速效氮、鉀及膜下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根系的吸收,促進植株的生長。減少中耕次數和部分勞動力投入,降低生產成本。錦屏鎮是丘北辣椒生產的主產區之一,近年來黨委、政府按照“圍繞增收調結構、突出特色闖市場、依靠科技增效益”的發展思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推進產業化經營為途徑,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類指導,擴大發展名、特、優、新等適銷對路,產值高的作物,重點抓好密納大坡腳冬早地膜辣椒示范樣板。以提增質效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提高科技產量,集中規模連片發展。使冬早地膜實現區域化、規模化、無公害化、產業化發展,為全縣辣椒生產的發展打下了基礎,起到了示范帶頭的作用。
一、辣椒生產現狀
錦屏鎮位于丘北縣境中部偏東南,是縣委、縣人民政府駐地,其海拔1452米,年平均溫度16.3℃,總面積300.1平方公里,人口52657人(2005年底),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66%。鎮轄六個村民委,四個社區,耕地面積37301畝,其中:田13736畝,地23565畝,人均耕地面積1畝。農村經濟以烤煙、辣椒為主,辣椒生產種植歷史悠久。
2006年全鎮辣椒種植完成6360畝,其中馬頭山660畝,密納4150畝,下寨900畝,碧松就50畝,祥啟50畝,清平50畝,東湖250畝,彩云250畝。其中,冬早地膜辣椒設施栽培,從2003年開始在密納大坡腳、爛泥沖村試種230畝,收到了較好的示范效果,但因市場價格低,農膜成本大,政府缺乏項目資金補助椒農投入,2004年中斷推廣。2005年起,我縣為做強做大辣椒產業,提升丘北辣椒地位,結合冬季農業開發政策,再次加大冬早地膜辣椒生產補助。在省道206沿線大坡腳、爛泥沖等村寨建立冬早地膜辣椒示范樣板。2005年完成連片育苗1280平方米,次年開春移栽大田214畝,經測產驗收,畝產干椒186公斤,比正季辣椒畝增15公斤,提前上市每公斤價格增加2元/公斤,畝產值比正季辣椒增445元,扣除地膜成本畝增純收入360元。推廣冬早地膜辣椒,實行一膜兩用,套種一茬夏秋玉米或蔬菜,把一年兩熟改為一年三熟,收到了顯著效益,為錦屏鎮辣椒生產做出了典型示范。2006年通過中介引進華博公司簽訂小米辣訂單合同250畝,并于2006年11月23、24日完成以小米辣為主的冬早辣椒小拱棚育苗2580平方米,于2007年初完成大田地膜覆蓋移栽386畝,目前長勢良好。帶動輻射了周邊村寨。隨著近年來國家惠農政策的進一步加強,錦屏鎮辣椒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二、存在困難和問題
地膜覆蓋栽培辣椒,這是一項新科技的應用,由于受群眾思想意識,農村經濟收入以及生產生活習慣,政府投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推廣步伐緩慢,規范化、規模化滯后,規范效應、規模效益難以顯現,群眾的認知度有待提高等等。主要表現在:
1.冬早地膜辣椒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農戶種植地膜辣椒的思想認識和科技意識有待提高,錦屏鎮從2003年開始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但由于投入增加。勞動力增加,群眾一時難以接受,推廣步伐十分緩慢。由于思想認識上的差距,一方面影響地膜辣椒的推廣,另一方面,地膜效益難以顯現,影響了群眾的積極性。再一方面是各項措施難以到位,蓋膜后辣椒產量,品質,難以保障等制約了該產業的發展。
2.冬早地膜辣椒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不齊,投入不足。錦屏鎮財政底子薄,爭取資金建設基礎設施難度大。因而,冬季辣椒產業的發展在許多片區仍處于雨養農業、管理粗放的狀態,或者為解決干旱少雨,大大增加了成本的投入。現在的許多引水溝渠,排灌系統,因為沒有資金投入修繕而無法使用,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農民發展冬早地膜辣椒產業的積極性,影響了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還有就是由于農膜價格高,如果政府不加以補助,農戶難以承受,化肥投入不足,長期偏施氮肥,磷、鉀肥嚴重缺乏。在生產管理中基本不施用農藥防治病蟲害等。
3.冬季地膜辣椒種植規模小,規模效益差。錦屏鎮冬季辣椒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總體看,仍存在著規模小,規范化程度不高的問題,2003年開始探索冬早地膜辣椒的栽培,到今年止,發展規模還不到千畝,離產業化的要求差距還很大。因為發展規模小,種植地塊分散,要形成統一規范的管理體系和種植模式還存在一定難度。這樣的生產模式,不利于產品的集散,影響了整體效益的提高。
4.產品加工、營銷滯后。產品的深加工目的在于提質增效,隨著冬早地膜辣椒產業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產品將會越來越豐富,產品加工提質已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但是我縣目前僅有13家辣椒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300萬公斤,尚有1000萬公斤的產品由農戶自產自銷,其轉化吞吐能力有限,加工成品品質也不高,很難適應市場需求和規模化生產,在產品營銷上,錦屏鎮曾經嘗試過依托龍頭企業,實施訂單生產,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生產經營路子,但因規模小,規范化生產程度不高,多數只能草草收場。而僅靠縣城的收量十分有限,市場極易飽和,這種狀況無法激勵大規模的生產。
三、對策措施
1.建議政府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收入,改善生產條件。錦屏鎮密納節水灌溉工程的極大的激勵了辣椒生產的發展,但許多規劃外的水利設施資金投入不足,年久失修,為提高冬季辣椒產業的發展力度,必須進行必要的修繕,因此,應尋求多方的投資源頭,不僅從專項資金上,還需從信貸、外資及社會閑散資金上加以吸納,以便解決生產上急需的引水溝渠、排灌系統等基礎設施,讓其在冬早地膜辣椒生產中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建議政府加大對冬早地膜辣椒開發的扶持力度,讓冬早地膜辣椒盡快健康有序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2.不斷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科技意識。從目前情況看,科技貢獻率和產出效益都是較高的,但錦屏鎮多數村寨信息閉塞,農民科技意識淡薄,特別是遠離城鎮的廣大農民群眾,任然沿襲著傳統的生產方式,規范化的技術措施不易被接受,影響了整體水平和效益的發揮。所以農技部門必須加大科技推廣力度,采取多形式、多渠道有針對性的將規范化的技術措施進行宣傳培訓,從而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
3.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辣椒種植基地,形成規模,錦屏鎮應針對各村民委員會轄區特點,認真分析其優劣條件,選擇較適合其生產經營的路子,做好指導工作,在密納節水灌溉區,重點抓好丘北辣椒高產栽培的試驗示范樣板,帶動辣椒主產村寨,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逐步與我縣提出的做強做大辣椒產業相接軌。在馬頭山、下寨村委會轄區應突出抓好“多品種、小面積、質量精、上市方便”的無公害菜椒生產,碧松就、清平、詳啟轄區,應針對晚秋熱量豐富,水源充足,霜期相對較短的區位優勢開展冬早地膜辣椒示范種植,促進農民增收。
4.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加快產品運營流速,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增強企業經濟實力,堅持走公司+基地,帶農戶的產業發展路子,保持辣椒市場價格的相對穩定,是辣椒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為此,對現有辣椒加工企業,要加大扶持力度,落實好中央及省州各項惠農政策。
辣椒生產前景廣闊,有豐富的土地資源,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有“中國辣椒之鄉”的知名品牌。2006年全縣種植辣椒突破18萬畝,產品遠銷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農民僅種植收入就突破億元,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地膜早椒,可提高產量,增加效益,經過四年的試種推廣,有了新的起色,為全縣人面積發展奠定了基礎。
5.加強田間管理,提高產率。地膜覆蓋栽培,免除了中耕、培土等田間管理工序,在蓋膜質量好的情況下,基本用不著除草。因此,地膜覆蓋栽培省去了很多原露地栽培所必須的操作管理,但是又新增加了田間管理內容,這就是地膜的保護,具體要求如下:
(1)地膜保護:辣椒幼苗定植后,覆蓋在廂面上的地膜常常因風、雨及田間操作等原因受到破壞,有的膜表面出現裂口,有的由于覆蓋壓土不嚴,膜邊跑風漏氣,造成土壤水分蒸發,地溫下降,失去地膜覆蓋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各種田間操作時,要注意保護地膜不受損壞,并經常檢查,發現有破裂的或不嚴的地方,應及時用土壓嚴,發揮地膜作用。在辣椒生長中期,植株的枝葉已將廂面長滿,為了施肥的方便,可以將膜從中劃破,進行灌水追肥,但無需把地膜全部揭除,使地膜繼續發揮保水保肥的作用。
(2)肥水施用:要注意適時追肥。在定植成活后至初花期:澆少量淡糞水,花結果盛期:及時追施濃肥(肥水比為5:5),按每畝3-4kg的標準,同時加入鉀肥;在“頭伏”或“二伏”施保健肥(肥水比為4:6)一次;在“處暑”至“白露”施翻花肥(肥水比為5:5)一次,在開花結果期間,可用0.2-0.3%磷酸二氫鉀葉面追肥2-3次。追肥的方法有根部灌施和葉面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