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月梅
森林病蟲害素有“不冒煙的火災”之稱,可見其危害程度的嚴重性。近年來,我縣在森林病蟲害防治方面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縣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情況仍很嚴重,如不及時查找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將嚴重影響林業的發展,影響生態環境建設。因此,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的發生,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就我縣森林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見解,供作研討。
一、存在的問題
1.森防工作群眾性基礎薄弱。由于傳統及歷史的原因,農民群眾存在一定“重農輕林”的思想,重視農業病蟲害防治而忽視林業病蟲害防治。另外,由于貧困、群眾接受能力等因素限制,山區農民對林木病蟲害防治普遍缺少投入,森防工作還很難成為農民的自發行為。
2.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林木病蟲鼠害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各有不同,如楊樹天牛、鼢鼠等有發生隱蔽、防治技術要求高,群眾不易掌握等特點,增加了群眾的防治難度,盡管森防站及時發布了測報信息,提供了防治措施,對重發區進行了統一施治,但受防治方法復雜、可操作性不強、缺乏防治工具等技術手段的限制,群防群治格局難以形成。
3.森防運作機制不健全。目前,森防工作資金和藥械完全依靠國家投入,如打孔注藥機、擔架式和機動噴霧器等器械都是群眾無法負擔的,鄉鎮林業站和各國有林場都不具備。當森林病蟲害大發生時,森防站就處于“單打一”境地,森防工作的開展缺乏有效的動員群眾參與的防治機制,往往造成防治被動的局面。另外,除工程治理項目實行目標管理考核制外,對非工程治理項目病蟲防治的開展和力度的決策上多少帶有較大的隨意性,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和領導目標管理責任制的約束,這都影響著對森林病蟲害的有效治理。
4.營林措施不合理。民和縣生態建設工程區大部分在干旱山區,為了確保成活率,適生樹種的選擇必須為抗旱或耐旱樹種,樹種選擇相對狹窄。加之土壤瘠薄、干旱、營林措施不合理等因素,林木生長衰弱,成活率低,林分抗逆性差,極易發生病蟲害并擴散蔓延。林相不合理造成對病蟲害生物調控能力降低,反而造成病蟲害防治的被動局面。
5.鄉鎮林業站基礎設施差,管理體制不完善。全縣有23個鄉鎮林業工作站,26名林業員,全部為聘用制工人,平均每站1人。因為基礎設施缺少投入,辦公條件很差,且林業知識得不到及時更新,已不適應當前林業形勢的發展;另外,因縣財政困難,僅撥付其總工資的60%,工作積極性受到較大影響;鄉鎮林業站除了開展造林技術服務等工作外,還承擔鄉鎮安排的“四稅”征收、計劃生育等繁多的中心工作,無暇顧及森防工作;林業站屬于鄉鎮和縣林業局雙重領導,在人員的業務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加之人員少且技術力量不足,很難開展病蟲害測報及防治等各項服務,難以適應當前森防工作發展的新要求。
6.檢疫隊伍不適應。面對入世后和國際接軌,森檢任務和責任更加重大。檢疫執法隊伍素質已和新形勢下的林業發展水平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一是隊伍不穩定,人員經常變化,不便培養和提高;二是縣域植物檢疫工作僅僅圍繞少數固定檢疫對象展開,不利于檢疫范圍的開拓;三是缺乏高素質檢疫人員、專門知識和檢疫處理技術,檢疫人員專業化不夠,應對突發病蟲事件的能力低。
二、今后森防工作應采取的措施
1.進行疫情普查,摸清家底。只有摸清家底,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植檢工作,檢疫措施的制定才真正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家底不清則無法正確決策植物及其產品的調進調出,特別是種苗的引進。
2.加強植物引種的管理,杜絕危險性有害生物傳入。隨著林業重點工程的實施,在林產品流通和種子苗木的頻繁調運中,危險性病蟲害種類異地傳入的機率空前增大,對林業生產構成潛在威脅。在引種工作中要注意防止和糾正剛剛表現一點優良性狀就急于想要全面推廣的傾向,對新引進的植物品種的推廣使用必須經過一定周期、一定程序的檢驗和認定。從引種管理和檢疫程序上杜絕異地的危險性病蟲害在本地定殖蔓延。
3.營林措施要針對主要病蟲全過程管理。營林措施需要森防和造林部門的密切配合,突出重點,制定科學可行的模式,指導和推進這方面的工作。根據林種結構與易發病蟲害的相互關系,采取營林和生物防治措施,逐步調整林種樹種結構,提高森林自控能力。完善和修訂民和縣造林綠化的有關標準和辦法,從制度上保證營造混交林;研究和探索不同生態類型區域生態建設的模型,以達到控制或減少病蟲災害的目的;混交林預防措施要作為造林實績核查的內容之一,真正從造林設計、抗性育種、苗木培育、林木營造、更新改造等各個環節治理病蟲害,這是本縣造林部門在營林過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結語
總之,我縣木林病蟲害防治在體制、機制、指導思想和策略及具體措施等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偏差或教訓,因此應在充分總結和認識過去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我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