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洋++蘇志永
摘 要:通過工程實例,具體通過工藝要求、設備安裝、工藝運行等探討體型小、高度大的構造物施工方案。
關鍵詞:吊籃;內架;倒模;翻模
由于項目需要,目前很多工程存在形體小,高度大的項目;這種項目施工難度大,成本高。施工方案和施工機械選擇不當,施工成本就越顯突出。特別是一些涉外項目,工程地點遠離大陸,當地設備相對奇缺,施工方案和設計選擇就更為重要了,本文就某一國家重點扶持非洲項目為例,分析和探討該類項目的施工經驗,以便共同探討。
一、工程概況
非洲日產450噸浮法玻璃廠項目,位于建筑施工條件、設備及管理非常落后的南非某國,項目主要設備和材料均由國內通過海運運輸到南非海港,再由南非通過內陸運輸到該國;建筑材料的供應都非常困難,且該國氣候條件8~12月經常有風沙天氣,風速較大。而該工程需建設一個100米高的煙囪及40米高容量為500立方米的倒錐形水塔。
二、方案和施工技術選擇
針對該項目特點,前期我們做了的施工調研,充分了解當地的施工條件、施工工人的技能水平;我們開始提出了兩種施工方案:第一種采用滑膜施工工藝;第二種采用外吊籃內架,翻模施工工藝。經過經濟和相關技術分析對比,我們對水塔采用了滿堂腳手架和懸挑腳手架相結合的翻模施工工藝,對煙囪采用了外吊籃、內架施工工藝。
三、施工技術要點和設備安裝
針對水塔施工我們主要采用滿堂腳手架和懸挑腳手架相結合的翻模施工工藝,水塔施工關鍵要點是水箱施工,對懸挑腳手架有很高的要求,因為水箱體積太大,懸挑半徑為12米之大,本文不作為重點論述,現針對煙囪的外吊籃內架,翻模施工工藝做詳細的介紹。具體操作如下:
1.操作平臺,垂直運輸系統的設計與組裝。
(1)操作平臺系統設計與組裝。操作平臺系統由提升架、輻射梁、纜繩、內鋼圈、外鋼圈、外吊架組成,提井架為長5.5米,內徑為0.4米,由4根長5.5米的L50×5角鋼、L30×5角鋼與20根長0.38米的[10槽鋼焊接完成,焊縫hf≥6mm;輻射梁由20根長3.6米[12a槽鋼組成,與提升架焊接連在一起,外吊架由20根長3米U型L30×5角鋼組成,每根吊桿中間隔1.2米用L30×5角鋼焊接3個短支撐,用以鋪設木板.掛在輻射梁上用定型卡具卡緊.在每兩個吊桿之間上鋪設5cm厚木板,架板之間及架板與吊桿之間均用鐵絲捆牢,外吊架底部及外部均布置密目式安全網.
垂直運輸系統主要采用2臺3T電控卷揚機(外架提升一臺,施工材料提升一臺),支腿、吊籠、5個3T的起吊葫蘆。支腿由6根長12米的[14a槽鋼構成,每兩根槽鋼相對,把筒壁夾在中間,中間用φ18螺栓連接,間距500mm,螺栓的長度為筒壁厚+150mm,相對兩槽鋼距頂部100mm處,用φ22螺栓連接,隨筒徑變化而調節螺栓,以上螺栓作為起吊葫蘆的吊點,提升操作平臺;在提升架上安裝一根φ108,長5m的拔桿,拔桿頂安裝一滑輪;在提升吊架頂部安裝兩個滑輪,以便鋼絲繩的安裝。施工材料主要采用卷揚機提升,人員通過內架上下。
(2)平臺組裝。操作平臺在煙道口上組裝,其組裝主要程序:彈十字中心線,劃分輻射梁軸線。按施工圖將提升架焊接完成,將輻射梁與提升架按圖焊接相連。 再用φ18的螺栓將支腿固定在筒壁上,支腿下端用φ22的螺栓連在一起。將吊桿分別懸掛在輻射梁上,用定型卡具卡緊(卡具要雙重保險),分別在兩個吊桿間,鋪設5cm厚的木板,并用鐵絲將木板與木板間木板與吊鉤間捆緊捆牢。
2.施工工藝運行原理
(1)工藝設計。本工程計劃采用“三節翻模模”施工方法,施工順序為基礎施工→煙邊口以筒壁施工→煙邊口筒壁施工→內襯施工。在具體施工時,考慮到煙摳以下結構與煙筒結構相差較大,可以只在煙筒按照本工程方案施工,煙口以下按照普通倒模施工。
(2)工藝運行。將提升架通過支腿用起吊葫蘆隨煙囪筒壁施工逐段提升,每次提升后用垂準儀進行垂直校正。每次提升3.5米,每個施工段內鋼筋工、木工、架子工、砼工配合施工,完成3.5米后,把操作平臺放在已達到施工要求強度的筒壁上,然后,把支腿升高3.5米,用螺栓再固定在筒壁上,每個螺栓孔用微膨脹干硬性水泥砂漿將孔填實,通過把吊葫蘆固定在支腿上,再把操作平臺升高3.5米,分兩次進行下一個施工段的施工,如此重復進行。
四、施工效果及成就
目前該項目已經水塔已經施工完畢,煙囪已經施工到56米,從施工質量、進度、投資方面來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別是避免采用全滑膜施工因為缺材料導致的停工現象(國外項目物資采購比較困難,經常會出現停工待料的情況);也節省了采用滑膜施工必須采用的支撐槽鋼及滑模工藝要求設備的來回運費。
參考文獻:
[1]張佩媛,王福昌.吊籃在建(構)筑物外裝飾上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1,21(5): 450.
[2]朱艷偉.內架外掛拼裝模板技術在客運專線橋梁工程中的應用[J].隧道建設,2007,S1(5): 59-61.
[3]郭樺,宋國倉,張珂.U型高處作業吊籃力學分析及結構優化[J].建筑機械化,2010,31(1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