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機購置補貼是一項農民直接受益的補貼政策,是當前工業反哺農業,統籌城鄉經濟,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措施。2008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為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增加農機具的購置補貼種類,提高補貼標準、將農機具的購置補貼覆蓋到所有農業縣。”首次提出加快發展農業機械化,對購置補貼政策進行了定位闡述,表明了農機具購置補貼是國家興農、強農、惠農的重要舉措,我們要依托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抓住機遇,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進軍令,促進農機化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關鍵詞:農機 ;補貼; 農機化; 發展
一、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實踐中產生的主要成效
1.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快了施甸縣農業機械化發展步伐近年來,廣大農民對農業機械化的迫切需求,農業機械化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但是,農業機械化發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農民收入偏低、有效購買能力不足的制約。解決農民有需求但買不起的矛盾,是農業機械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2.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有效提高了農業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只有依托不斷提高的農機裝備水平,用先進的農業機械武裝農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才能進一步增加糧食生產能力、增強農業科技水平、提高抗災救災能力、提高農業競爭力。
3.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拓寬了農民的增收致富途徑。據調查,中型聯合收割機每100畝收割比人工節約150個工日,小型聯合收割機每100畝比人工節約90個工日,有效提高了施甸縣農業生產率。還有水稻聯合收割機的推廣,農業機械化的提高,不僅減少了糧食的損失,減少了農民收割成本支出,還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拓寬了農民的增收途徑。據對近年購機補貼用戶調查統計,96%以上的購機戶都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施甸縣的實施成果
施甸縣2015年度共計實施第一批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任務總額為309.7445萬元。從3月份開始宣傳發動,截至2016年01月31日,最終確定并兌付補貼資金的受益農戶900戶,補貼機具1057臺,補貼資金291.8950萬元。截止2016年1月底,在省級補貼軟件系統中,2015年度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基本執行完成,使用比例94.87%(不含深松整地作業補貼資金6萬元)。2015年度中央財政資金基本結算完成,結算資金數與當年中央財政資金數(含上年結轉)的比例達到94.24%。
新增半喂入聯合收割機7臺、果蔬烘干機65臺、簡易保鮮儲藏設備4臺、抗旱機泵15臺、離心泵1臺、輪式拖拉機13臺、手扶拖拉機1臺、田園管理機2臺、噴桿式噴霧機3臺、微耕機850臺、微灌設備(微噴、滴灌、滲灌)8臺、旋耕機12臺、玉米脫粒機69臺、自走履帶式谷物聯合收割機(全喂入)7臺。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12.955萬元,新增農機總動力6631千瓦。
三、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農機與農藝不相適應。目前農機化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反映在農機與農藝的結合程度方面。農民受傳統的種植習慣影響較深,農作物的種植品種、規格不統一,相鄰地塊不能同時連續收割,尤其是地塊零散,經營規模小,直接影響了大型機具作業,大機械與小地塊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2.補貼產品的價格缺乏有效的監督。由于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實行議價,就是購機戶在購買農機的時候與經銷商談價。一家的結果任然執行的是最高限價,甚至超過了最高限價而無人監管。在議價上農民是弱勢群體,因為一個品牌在一個縣區往往只設有一家代理商,形成了品牌壟斷經營,幾乎一口價,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3.農機化公共服務經費缺乏,服務工作不能充分開展。由于基層農機管理沒有任何的工作經費,在辦公設備和和技術裝備等方面基礎較差,只能選擇性的開展工作,加之缺乏相應的業務和技術培訓,導致了農機管理人員服務意識不高、技術不強、機制不活、保障不足等現象嚴重,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需求。農機化服務建設滯后,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
4.對農機化的投入力度仍顯不足。其一農機補貼規模難以滿足農民需求。近幾年,國家農機補貼力度不斷加大,但仍滿足不了廣大農民的實際需求。二是作為農機投資主體的農民自我積累能力弱,農機產品價位較高,作業成本逐年增加,農機作業季節性強、投資回收期長、利潤不高,制約了農民對高性能農機的投入;三是地方財政尤其是縣級財政對農機化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四、 應采取的措施和建議
1. 建立農村經營新模式。一是要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政府牽頭,部門聯動,強力推進建立農機+農技+農戶,農機+畜牧+農戶等產業發展模式,重點培育和發展種糧大戶、養殖大戶、農產品加工大戶等。積極引導農民實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統一耕種管理,統一種植規格,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機械作業等,解決大機器與小地塊的矛盾,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作業效率,推動農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產業化,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2. 加強經銷商監督和管理。經銷商要在經營場所顯著位置明示標志牌,公布補貼機具型號、配置、價格、補貼額和監督投訴電話等,接受社會監督,嚴禁借農機購置補貼之機亂漲價,同一產品銷售給享受補貼的農民的價格不得高于銷售給不享受補貼的農民的價格。
3.完善各鄉鎮農機推廣服務機制,促進農機化發展 。首先是加強各鄉鎮農機站工作隊伍建設,完善農機站相關法律法規及工作制度,加強執法力度,使農機站工作人員按章做事,提高服務工作意識。增加一定的經費投入。其次是相關部門應多組織或開展對農機管理人員及農機戶的機械培訓活動,提高農業機械操作水平。最后是加強農機化信息建設,構建信息化平臺,促進農機服務向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努力使農機服務工作更加貼近實際,讓農民群眾滿意。
4. 建立農機投入新機制。農業機械一次性投資較大,回收期較長,多數農民想買而經濟實力不足,國家和各級政府應給予政策扶持。對我縣來說,在農機部門應積極爭取各級農機補貼項目,及時落實配套資金的同時,財政要逐年增加農機專項補貼資金和項目管理推廣經費,并納入財政預算。金融部門要對農民、農機合作服務組織購機給予優惠信貸支持,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的原則,嚴格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確保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
農業要強,農機得強,做好今后的農機化工作責任重大、意義深遠。我們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以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契機,結合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轉變方式,創新驅動,依法促進農機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為早日實現施甸高原特色農機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少鵬:關于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思考 農機使用與維修,2013年第9期.
[2]趙長奎:淺談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農機化發展的影響 山東農機化信息,2013.8.
作者簡介:段光仙,女,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姚關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工程師 ,長期從事農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