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恒宏
摘 要:本文在參考國內外草食畜牧業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渾源縣飼草發展現狀、發展優勢和可行性以及發展潛力、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表明渾源縣草食畜牧業發展已初具規模,但有些潛在因素如草場資源、飼草品種、飼草資源產業化等尚有進一步開發的潛力。
關鍵詞:飼草料;對策
渾源縣位于雁門關以北黃金養殖區域,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全縣山區面積占到全縣國土總面積的54.3%,是國家農業部所確定的肉羊優勢區域的最佳地帶。全縣畜禽養殖量大,2016年肉羊飼養量突破110萬只。飼草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草食畜牧業發展的規模、速度、產品質量和效益,沒有富足安全的飼草料,就不可能實現草食畜牧業強省的目標,然而,隨著近些年草食家畜快速發展,與之對應的飼草總量、飼草品質問題成為制約草食家畜發展的絆腳石。因此,大力發展飼草種植已經刻不容緩。
一、渾源縣飼草產業的優勢
1.地理位置優越
渾源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的大同盆地東南邊緣,地處桑干河支流渾河中上游,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6.2℃,平均降雨量424.6毫米。全縣山坡區面積大,人少地廣,適宜飼草種植。
2.需求量不斷增大
渾源縣是晉北地區養殖大縣,是全省確立的“一縣一業”肉羊基地縣,截止到2016年底,渾源縣牛飼養量達到8萬頭,羊飼養量達117.6萬只,存欄500只以上的肉羊小區(場)達510戶。隨著牛羊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草食畜禽對飼草資源的需求必然會越來越大。
二、草牧業生產現狀
1.飼草資源比較豐富
全縣擁有天然草地總面積113萬畝,近年來,由于各項工程的實施和山區礦產資源的開發,天然草地面積縮小,有的天然草地變成林地,有的變成人工草地,有的被礦產資源開發被破壞,現有天然草地保留面積94萬畝 ;現有人工草地24萬畝,其中高產基本草場達3萬畝,黃芪地32萬畝,全縣適宜種植飼草的面積達50多萬畝;全縣平均年生產青貯5萬立方米,黃貯6萬立方米,全縣年產各類農作物秸稈2.5億斤;還有其他飼草飼料多樣,我縣豐富的黃芪、酒糟、蘿卜等都可以作為很好的飼草飼料資源利用起來,僅黃芪飼草年產量就達9.6萬噸。
2.牧草產品缺口較大
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牧草產業逐漸興起,己經初步形成了集種子繁育、牧草種植、產品加工、貯運和銷售等各環節聯接的產業鏈條。渾源縣飼草產業起步較晚,至今為止還沒有一家正規的商品草加工企業,所有養殖戶的還依然沿用傳統的“秸稈+精料”的粗放型飼喂模式。因為沒有牧草基地,規模化牧場對優質牧草需求大部分來源于外地,缺口巨大。
三、發展飼草產業的可行性
1.有利于全縣畜牧業的發展
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大眾對畜牧產品消費由需求側向供給側轉變,現代畜牧業經營不再是單純追求畜產品的數量,而是向要求畜產品綠色、安全、優質轉變。因此優質飼草料就成為高品質羊肉的基礎,大力發展牧草產業,以草促牧,以牧促收,以此推動全縣畜牧業的發展。
2.有利于農民脫貧致富
渾源縣是國家貧困縣,現有貧困人口5.6萬人,貧困任務艱巨。據初步測算,種植青貯玉米比種植糧用玉米每畝增加純收益80-230元;種植苜蓿比種植糧用玉米每畝增加純收益187元左右;種植燕麥草比種植燕麥每畝增加純收益130元左右。全縣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3%,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為主,因此,發展牧草種植也可以成為渾源縣產業扶貧的一條重要途徑。
3.有利于解放勞動力
經了解,種植飼草相比于傳統的種植糧食來說,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大大降低,對勞動力的需求要遠低于種糧,這樣便可解放勞動力從事其它工作,增加農民收入。
4.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通過發展飼草種植,不僅能夠綠化環境,還能防風固沙。草牧業的發展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民焚燒秸稈,防止大氣污染及火災的發生。大力發展飼草種植,使飼草種植與養殖業結合起來,實現農牧良性循環,既為養殖業提供優質牧草,又為種植業提供優質有機肥,解決了現如今養殖業中糞污處理的難題。
四、存在的問題
1.天然草地退化嚴重
草地建設是畜牧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隨著長期受干旱、風沙、鹽堿、鼠蟲害自然災害和粗放經營、超載、過牧、濫挖亂建等氣候和人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草場生態環境退化沙化,抗災能力大大減弱,草地牧草生物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優牧草種類減少,單位面積產草量連年下降,天然草地的載畜量不斷降底。
2.人工草地產量較低
近年來,雖然人工草場開發力度不斷加大,人工草場面積不斷增加,但在種植上技術單調、草種單一,中短壽命牧草占相當大的比例,利用年限短,牧草收獲時期不適宜,收獲方式不先進,收獲機械缺乏,收割后不能及時加工轉化貯藏,形成大面積草地得不到有效利用,大量飼草被浪費。另外,在人工草地建設上,基礎建設不配套、后期管理不善,缺少必要的灌溉、施肥、疏耙等后期管理措施,導致草地生產力降低,綜合生產能力不高,不能適應產業化發展需要。
3.牧草品種比較單一
渾源縣飼草資源豐富。但從品種數量、品質性能方面看,與國內平均水平尚有較大距離。目前生產中推廣應用的飼草品種大部分是直接從國地引進的,全縣牧草品種僅有苜蓿、沙達旺、紅豆草等少數幾個品種,品種比較單一。另一方面,優質牧草種子資源匱乏,良繁體系不健全,培育出的新品種不能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豐產性、飼用品質及抗脅迫能力方面,飼草育種工作還有待加強。
4.產業化水平有待提高
農民種植的苜蓿、青貯玉米等飼草絕大多數是自產自用,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種植,專業化生產的格局,加工轉化率和商品率較低,飼草飼料種植與企業加工所需脫節,沒有形成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接機制,農牧民對飼草飼料產品的使用積極性不高,種植牧草的范圍較小,規模有限,所種的牧草大多用來飼養牲畜,沒有形成一定規模的牧草產品加工產業,沒有有效利用牧草的經濟價值和商品化優勢。
五、對策
1.制定扶持飼草產業政策
盡早出臺種植牧草與種糧享受同樣的優惠政策,盡快出臺牧草良種補貼政策、種植牧草直補政策和牧草種植、收儲、加工機械補貼政策等優惠政策。其次大力扶持牧草專業合作組織的快速發展。抓好實施“糧改飼”項目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全株玉米的青貯收儲,解決制約當前牧草發展的突出問題。
2.加強飼草新品種的培育
為了解決我縣優質牧草較少,難以促進飼草產業化發展進程的問題,通過與農業類高校合作進行科學研究,積極開展優質飼草料的開發和研發,將科研院校的先進成果盡快應用于實際生產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優質飼草種質資源,培育出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在適合牧草生長的地區擴建牧草種子生產基地,滿足各地對優質牧草種子的需求,保證飼草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3.提高飼草加工技術
通過引進和普及飼草加工設備和工藝技術,開發系列化的飼草產品,滿足周邊外市場的需求。同時也要盡快建立各類飼草產品及相關產業的質量標準和衛生標準,加強飼草產品的質量監管力度,使飼草生產向標準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4.加強飼草產品規模化生產
首先要結合實際情況,鼓勵畜禽養殖企業發展飼草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把飼草料的生產和畜禽養殖的發展相結合,發展產業化的經營方式。其次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迅速發展產業化和專業化的商品生產基地和大型牧草產品生產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向優勢產區集中,加速企業集群集聚,培育壯大區域主導產業,研發出含有較高技術含量的飼草產品,提升質量和數量,為飼草料的產業化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
5.強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牧草生產技術服務組織建設,強化服務功能,提高牧草生產技術水平的關鍵環節。一是圍繞牧草生產加工基地建設開展技術服務,為農牧民提供生產、加工、儲藏、運輸、信息、資金、技術等系統化服務。二是要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經營組織,發揮其在產銷銜接、信息技術服務、組織銷售、協調銷售價格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加強基層牧草技術服務隊伍建設,提高基層草業服務站專業技術人員的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