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亮錦
摘 要:多年以前的貴州省三都縣還是一個貧窮的小縣城,如今,依靠大面積的馬鈴薯種植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由于馬鈴薯的不耐凍,使得馬鈴薯的產量直線下降,這就迫使科研人員必須加快速度研究出一種早熟且高產的馬鈴薯。本文根據貴州省三都縣的早熟馬鈴薯種植情況,重點討論早熟馬鈴薯的覆膜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
關鍵詞:馬鈴薯;早熟;覆膜;高產;病蟲害
一、引言
馬鈴薯多在中原地區種植,因為春季上市早,每年的五月下旬到六月初,六七月份都是全國馬鈴薯的生產淡季,但是卻是中原地區的生產旺季。且不論中原地區的氣候條件,單就貴州省三都縣來說,就是很適合種植馬鈴薯的,因為馬鈴薯喜冷涼,不耐高溫,而該地區春秋分明,是典型的二季作區。為什么馬鈴薯會被農戶大面積種植呢?這其中不乏馬鈴薯自身的優勢。不僅投資少,見效快,栽培技術也不難,還既能鮮食又能貯存,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延長產業鏈,薯片、粉絲、粉皮、飼料、釀酒都有其用武之地。如今的貴州省,一年四季在不同區域尋找可以種植馬鈴薯地方。
二、貴州三都縣早熟馬鈴薯
馬鈴薯作為一種家常菜,經常出現在餐桌上,老少皆宜,早熟馬鈴薯的出現,無疑是一大幸事,因為在無菜可吃的季節,馬鈴薯能暫時代替。而且馬鈴薯的貯藏時間長,能夠從初冬留到春季,正好這段時期蔬菜種類少。所以,馬鈴薯的提早上市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的“食文化”,也使廣大種植農戶樂開了花。以前的三都縣,冬季都是無菜可種,地都是荒涼一片,后來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終于研發出了早熟馬鈴薯,這樣三都縣就變成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馬鈴薯,而三都縣的經濟也從這才逐漸有了起色。從2011年開始,貴州省就正式步入了中國種植馬鈴薯大省行列,貴州省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也多次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獎。
三、馬鈴薯早熟高產栽培技術
馬鈴薯最適宜種植的季節是春季,生產周期短,是棉花、玉米等農作物套種接茬的好茬口,畝產量也比較大,一般在1500-2000公斤,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土地產出率的提高、經濟效益的提高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要想馬鈴薯能早熟優質高產高效,必須掌握以下六個環節的栽培技術。
1.優化布局,合理組合。馬鈴薯種植最好選擇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早地,尤其適合棉花、玉米等前作茬口的套種和連作。套春玉米的馬鈴薯,在種植的時候要掌握好疏密,大行距一般情況下在90-100厘米為佳小行距則最好是30-33厘米,株與株之間的距離為20厘米,每畝大概5000穴,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的時候在馬鈴薯大行內播種單行雙株地膜春玉米;如果是與棉花種在一起的話,行距、株距都要有所改變。大行距依然是90-100厘米,小行距要改為50厘米,株距稍微小一點,18厘米即可,每畝4500穴左右,在五月初的時候,就可以種植地膜棉了,分布在馬鈴薯大行內,栽兩行。如果想要馬鈴薯更高產高效,在五月上旬收獲騰茬的話,就采用純種馬鈴薯的方式,行距50厘米,株距20厘米,每畝大概在6000穴。
2.應用赤霉素,打破休眠期。在種植馬鈴薯之前,要先把種子休眠期打破,一般馬鈴薯休眠期在一個月左右,把馬鈴薯種子放在混有赤霉素的藥水里浸泡能有效打破休眠期。在選種時,最好選擇克新一號,因為該品種株型直立、塊莖大、莖稈粗壯、結薯集中。使用無病害、單薯重80-100克的種薯,采用縱切的方式,切成3-4快,保證每塊上都有芽眼一至兩個,然后再把這些已經切好的種薯放入1×10E-6濃度的赤霉素中浸泡五至十分鐘,最后把種薯撈起與草木灰拌在一起消毒,防止后期薯塊腐爛。
3.雙膜增溫,催育早壯芽。在元月下旬的時候選擇一處溫床,最好是避風向陽、排水方便的,溫床規格為寬120厘米,深20厘米,床內還要放一層家畜類糞便和秸稈,既可作肥料又可作催熱劑,鋪撒均勻后排放一層種薯,接著用濕潤腐熟灰或者熟細土將其覆蓋,確保每個種薯都被覆蓋,然后再排放第二層、以此類推,放至三層,最后澆一層人畜糞肥再鋪一層地膜。還有一層薄膜是要搭支架撐起來的,類似于帳篷,這層薄膜的作用可以防寒,尤其是在晚上和陰雨天。溫床內的種薯經過半個月左右后芽已基本長到2-3厘米,此時就可以撤掉一層薄膜,在2月中旬將其移植到大田。
4.巧施肥料,增鉀補氮磷。一般畝施腐熟灰肥3000公斤、高效復合肥35-40公斤、草木灰100公斤,與整地結合在一起使用,層層施肥,形成條高壟。定植后施人畜肥1000-1250公斤,促進苗期早發。
5.地膜定植,攻壯苗早發。地膜不僅能起到增溫的作用,還能減少鼠害,抑制雜草生長,促進早熟高產。在作壟時所用的表土最好是細碎平實的,膜的兩邊壓緊不能漏風,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地膜增溫效果,出苗的時候就可以除掉地膜了。
6.化學調控,促薯塊膨大。在馬鈴薯現蕾期使用用天豐素1包(每畝)混水噴灑在葉面上。另外,要及時出去馬鈴薯的花序、贅芽,減少養分消耗,提高產量。
四、病蟲害防治
1.馬鈴薯早疫病。這種病多發于葉片上,一旦染病,呈黑褐色,近圓形,濕度大時,會生出褐色霉層。發病嚴重的會導致葉片脫落,田間一片枯黃。針對這種病,在種植的時候,可選用早熟耐病品種,極早收獲,與發病時期錯開。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土壤肥沃的土地種植一般品種,增施有機肥,提高寄主的抗病力。發病前可用代森錳鋅600倍液加77%的多寧可濕性微粒粉劑500倍液,隔7-10天用一次,連續用兩到三次;發病后,用代森錳鋅600倍液加疫霜靈500倍液以及0.3%的食糖,連續防治兩次。
2.馬鈴薯晚疫病。晚疫病不僅侵染葉,還延伸到莖和薯塊,濕度大時會迅速擴散,呈褐色,周圍還會生出白霉,并且散發出腐敗氣味。防治方法有四種。第一,與早疫病一樣,選擇抗病力強的品種;第二,選用無病種薯,減少初侵染源,用于無病留種;第三,選擇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地,適當的提前播種,加強田間管理;第四,發病初期噴灑齊力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卡萊理2000倍,隔7-10天一次,連續兩到三次。
3.地下害蟲的防治。讓有機肥充分腐熟,可以有效減少害蟲滋長;使用藥物對有機肥進行處理,耕地前用300倍液的辛硫磷均勻噴灑在有機肥上,每畝至少要用四桶藥液,還要注意隨時翻耕,使藥液充分作用在有機肥上。
五、結語
綜上所述,早熟馬鈴薯的種植過程復雜,還要小心養護,掌握上述六大栽培技術,能有效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并且覆膜技術的使用能使馬鈴薯產期提前。加大對農作物的科研力度,使更多的地區像三都縣一樣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劉永海, 張玉雷. 遼西半干旱地區馬鈴薯早熟覆膜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10(9):116-116.
[2]張麗濱. 馬鈴薯大壟密栽培及病蟲害防治[J]. 農民致富之友, 2012(10):51-51.
[3]李玉宏, 焦桂芝. 露地蔬菜套復種增產增效栽培技術[J].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 2008(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