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節心理 降低預期
心理學認為,人的學習生活中,情緒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同一件事,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情緒就不同,結果就兩樣。在迎考復習和高考中,考生要將自己的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考生在考前就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積極暗示,自我打氣:“我行,我一定行”“我潛力大”“我進步大”“我喜歡挑戰”。如遇到自己實在解不出的難題也不要憂心忡忡。通過良好的自我暗示,可以驅散憂慮,克服怯懦,恢復自信,激發興奮點,把自己的心態、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
此外,臨考前應適當降低心理預期目標,不要老想著一定要考上大學,考上名牌大學。只要以平常心對待考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水平就是勝利。
自我質辯 化解擔憂
自我質辯是心態自我調整的良方之一。比如,有離高考越近,便越擔心自己能力的考生,不妨進行如下自我質辯——
自問:這種擔心必要嗎?自答:毫無必要。只要認真做好考前準備,正常發揮,這次考試完全可以考好,根本不必為這無端的擔心而苦惱。又問:這種擔心有利嗎?自答:有百害而無一利,它松懈人的斗志,轉移人的注意目標,若不及早排除,到考后會悔之晚矣。再問:我該怎么辦呢?自答:最要緊的是對考試充滿自信,要有條不紊地組織復習,扎扎實實地做好考前準備。考生通過這樣自我質辯,心中的擔憂也就化解了。
正常作息 避免打亂
考前保證充足睡眠,養精蓄銳去迎接高考是非常必要的。挑燈夜戰,頭天睡眠不足,第二天大腦處于半休眠狀態,思維處于抑制狀態,結果復習無效率,考試就發呆。但也不能走另一極端,認為考前要放松,大休一周,停止復習,這也會適得其反。心理學家認為,人如果長期處于緊張的工作學習中,大腦中樞會相應建立起緊張思維運作模式,使人能適應緊張的工作學習。如果突然停下無事可干,原來的生物鐘就會被打亂,心理就無所適從,考生會產生失落、不安和心慌等情緒,所以考生在考前還是應按原來正常的作息時間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