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手足無措”誤為“舉足無措”
2016年10月中旬,韓國總統樸槿惠被曝出親信干政丑聞,不少新聞媒體在報道此事時,用“舉足無措”來形容樸槿惠執政團隊的慌張和混亂。漢語中沒有“舉足無措”,只有“手足無措”。措,義為安置、安放,如措辭、措身、措手不及。手足無措,即手和腳都沒地方安放,比喻不知所從、舉止慌亂。之所以會出現“舉足無措”這樣的誤用,可能是和“舉足輕重”一詞發生了混搭。
5.“憑借”誤作“憑藉”
2016年11月26日,馮小剛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獲“金馬獎”的最佳導演獎。在報道新聞時,很多媒體都說:“馮小剛憑藉《我不是潘金蓮》奪大獎……”“憑藉”是不規范的,正確的寫法是“憑借”。過去,“藉(jiè)”可表假托、利用之義,簡化字頒布使用后,此“藉”已經簡化成“借”。因此,依照現在的用字規范,只能寫作“憑借”,不能寫作“憑藉”。
6.“脫離歐盟”誤為“脫離歐洲”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其結果是英國“脫歐”。有些媒體在報道這次事件時,把“脫歐”解釋為“脫離歐洲”。這屬于明顯的概念錯誤。其實,英國脫離的不是歐洲,而是歐盟。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是一個推行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1991年簽署《歐洲聯盟條約》。脫歐派在公投中勝出,英國脫離歐盟將成為事實。歐洲是一個地理概念,英國處在其中,不可能根據投票選擇脫離這個地方。
7.“令人髮指”誤為“令人發指”
2016年8月31日,相聲演員郭德綱在其個人微博上發布了所謂《德云社家譜》,全用繁體字書寫。遺憾的是,出現了好幾處錯誤,“令人髮指”誤寫成“令人發指”就是一例。“發”既是“髮”(fà,毛發的發)的簡化字,又是“發”(fā,發展的發)的簡化字。“令人發指”的意思是,讓人頭發都豎了起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其“發”指頭發,用繁體字書寫,顯然是“髮”而非“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