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伶
教疏調管四面抓
我們徐古街俗稱“蘑菇之鄉”,更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地區,農作物秸稈豐富。隨著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秸稈剩余量逐年增多,一度出現“七處冒火八處冒煙” 的秸稈焚燒現象,影響空氣污染和群眾健康,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近兩年我們積極探索因地施策,多措并舉,綜合利用的秸稈禁燒途徑,全街實現“無冒火、零冒煙”。主要是堅持四抓:
★一抓“教”,引導群眾提高禁燒認識。采取有線廣播“村村響”,標語口號灣灣貼,致信村民家家發,禁燒公約戶戶簽,大會小會逢會講等形式,廣泛宣傳《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關于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的決定》及市、區、街有關禁燒的規定精神,對群眾進行深入的思想教育,啟發群眾秸稈禁燒“我有責,我參與,我行動,我帶頭”的自覺性。
★二抓“疏”,秸稈禁燒從源頭開始。打通田間禁燒渠道,以禁促用,推動秸稈肥料化、基料化、飼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綜合利用。根據我街的實際,一方面發揮“蘑菇之鄉”的優勢,大量使用稻草、麥草、油菜桿等秸稈制作食用菌培養料,創新“一料三菇四用”的循環利用模式,極大提高秸稈轉化利用效果。另一方面大力推廣農業耕作機械化,采用機收軋桿還田和機械碎桿還田,制作有機肥,全街秸稈有效利用率達到70%。
★三抓“調”,降低秸稈產生總量。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三權分置”,加快土地流轉,充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深化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將原來坡崗地種植的小麥、油菜、花生、芝麻、紅苕等短線作物面積,連片開發為油茶百年子孫致富產業。近幾年全街建立油茶基地1.2萬畝,形成“支部+基地+企業+農戶”的生產模式,既壓減了每年產生的大量秸稈,又培育了產業發展新動能。
★四抓“管”,堵死秸稈禁燒漏洞。一是壓實村支部“主體責任”和干部“一崗雙責”,實行街道干部包村、村組干部包戶,責任落實到人、細化到田。二是建立禁燒巡查專班,堅持全街域巡查,全天候防控,哪個田邊有秸稈跟蹤督查不放松,哪個地角有疑點緊盯檢查不放過,防患未然;做到有火點必查,有煙冒必查,有黑斑必查,有舉報必查,一查到底。三是嚴格追責處罰,堅持違禁必處,焚燒必罰,發現一起違禁焚燒事例,對相關負責人追責問責,通報批評,問題嚴重的實行黨紀政紀處分;對相關田主農戶實行經濟處罰,問題嚴重的依法處理。四是嚴格考核結賬,考核結果與干部工資和單位評先掛鉤。通過這些措施,把秸稈禁燒管到位、禁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