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亞, 李孝川
(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云南民族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家校合作實施路徑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視域
王 亞, 李孝川
(云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650500)
以SWOT模式為其家校合作的研究工具和分析框架。通過SWOT分析對寄宿制學校進行現實考察,在此基礎上,建立SWOT矩陣進行其應對策略分析,最終形成以“明確合作目的、設計法律制度、提升家長素養、建立合作平臺”為主體的寄宿制學校家校合作實施路徑。
寄宿制學校;家校合作;SWOT分析
寄宿制學校教育形式在我國許多地區大舉興辦,致使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長期缺位,促進家校間的溝通合作,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和寄宿制學校內涵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問題以SWOT為研究工具開展研究。SWOT即分別是英文單詞Strengths(優勢)、Weaknesses(劣勢)、Opportunities(機會)、Threats(挑戰)的首字母縮寫。最早產生并運用于商業領域,是制定企業中長期發展戰略分析框架。主要分析內部環境中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環境中存在的機會和挑戰。在整合考量內、外部各種影響因素的前提下,構建SWOT分析矩陣,選擇最優化的行動與實施方案。作為一種分析框架,后來被廣泛使用在旅游、經濟、農業、醫療等領域,教育領域也有涉及,對其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本研究受其啟發,亦將這一研究分析框架引入寄宿制學校改進措施研究上。通過分析寄宿制學校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形成SWOT矩陣應對策略框架,進而選取最佳的策略實施路徑。
1.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的優勢
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對于寄宿學生、教師與家長、寄宿學校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讓寄宿兒童的童年體驗和認識不被“寄宿學校的高墻阻斷”,形成對家庭和學校兩個不同樣態生活世界的認識;同時,在家校合作使家長了解孩子在寄宿制學校的具體情況,促進家長與教師對孩子教育的溝通達成共識;另外,家長作為學校教育的利益相關人,他們進入學校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和思考視角,與學校教師、領導等相比略有差異,這種不同中暴露的學校管理和發展的問題,將有力的鞭策和督促學校進行積極改革。具體表現為:
首先,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有助于連通學生生活的家庭和學習的學校兩個不同的真實世界,有效阻斷寄宿制學校時空上聯系困境。寄宿生進入寄宿制學校后,很長時間將沒有機會見到家長,由于寄宿制學校普遍人員超額,寄宿制學校中的管理人員不可能對每一個孩子進行個別交流和幫助;同時,本研究調查的兒童在不滿6周歲就進入寄宿學校,義務教育的九年期間兒童都是在寄宿學校中度過,他們學習了現代學校的知識,獲得素養的提升,但是對于生養他的地方的認識卻似“一張白紙”,他們在獲得主流文化的同時,卻失去了地方文化逐漸成為“文化邊緣人”。家校合作的最大優勢也就在于:通過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溝通,家長主動到學校了解孩子情況、參加親子活動等讓兒童即便在時空上離開家庭,但是通過家長與學校間的互動,也能在最大限度彌補兒童長期在寄宿學校中所產生的對家庭生活的認識和體驗的缺失。
其次,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有助于教師與家長在溝通交流中形成指向寄宿學生的“教育共同體”,推進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的共同更新和發展。云南民族貧困地區由于經濟、文化、自然條件等欠發達,寄宿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他們對于兒童教育的觀念和方法多停留于“吃飽穿暖”、“不打架惹事”、“能識字算賬”、“不聽話就打”……與現代學校教育的觀念相距甚遠。因此,寄宿制學校的家校合作,可以通過家長與教師的交流、溝通將現代的教育觀念和教育經驗傳遞給家長,使家長與教師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一致性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形成教育的合力。讓兒童從家長接受的教育與教師那里接受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和延展性,形成“教育共同體”能促進兒童在校內、校外能夠接受相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導兒童積極、健康的發展。
最后,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有助于學校在家校互動中暴露管理和發展中的問題,激勵寄宿制學校進行科學化改革。在寄宿制學校與家庭尚未合作前,學校很少思考家長是如何看待和要求學校的。同樣,家長也很少思考學校時如何教育、管理學生的,兩個組織(群體)之間處于“雙盲狀態”。家長知道“孩子在學校上學”,學校明白“學生到了學校怎么管理怎么教是我的事情”,致使學校無法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學校的管理和發展,家長無法了解學校對于孩子的管理和發展到底怎樣?那么,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后,家長有機會進入學校,真正站在“為著自己孩子發展”的視角,觀察和審視學校的管理現狀及發展情況,對于一些學校“有意忽略”或很少關注的地方提出意見、建議,引起寄宿制學校相關人員的關注,家長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是“天然”的監督者,對寄宿學校和學生的長遠發展意義深遠。
2.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的劣勢
依據系統論觀點,一個系統最佳運作過程是系統內的各個構成部分之間達到最佳的協作狀態。寄宿制學校的家校合作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間能夠實現最佳協作是家校合作實現最佳狀態的有效保障。但是,云南民族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存在一些顯著問題,難以形成最佳組合以實現系統優勢。
一方面,家庭教育的邊緣化。云南民族貧困地區低齡寄宿學校中家庭教育的邊緣化體現出“主動邊緣化”與“被動邊緣化”的特征。“主動邊緣化”即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家長,隨著學生進入寄宿制學校很少時間待在家里,便直接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讓渡給了學校,并有足夠的信心認為“學校能夠教好我的孩子”、“我若能教好孩子,還送他去學校干啥?”……這是當地一些家長的普遍教育心態。反過來,他們所進行的家庭教育是處于較低層次水平。因而,家長便退居孩子教育幕后,成為孩子教育的邊緣群體。“被動邊緣化”即官方現在還沒有正式的有關家校合作的專門法律制度、政策文件前提下,加之云南民族貧困地區寄宿學校:學生多、管理滯后、應試思維主導教育、社會存在上的“非合法性”,以及現實情況的復雜性,不考慮或者直接忽視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合作成了理所當然。對于少數有進行家庭教育意愿的家長來說,一扇校門“鎖住了”兒童也隔絕了家長,即便在兒童回家的短暫時間里,由于多數寄宿制學校條件不具備,也是忙著一些生活瑣事。例如,洗澡、洗衣服、準備口糧等,很少有機會安心坐下來與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
另一方面,寄宿制學校仍處于粗放水平階段。云南民族貧困地區的寄宿制學校,大多數在之前走讀學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校的基礎設施多是原來走讀學校基礎上的“小修小補”,很少有嚴格意義上按照國家標準建立的現代化寄宿學校;同時,寄宿制學校的教師等人員也是由原來被撤并學校的人員組成,他們中很多都是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缺乏轉型后寄宿制學校要求的其他專業素養。因此,從整體上寄宿制學校基礎設施和人員隊伍仍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寄宿制學校處于粗放發展階段。家校合作應該由專業人員、科學設計、嚴格制度和具體活動場地組成,在云南民族貧困地區普遍分布的粗放水平階段的寄宿學校,首先面臨的是專業人員和活動場地的問題,家校合作的一系列活動是一個專業化程度極高的過程,沒有專業人員參與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3.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的機會
國家大力發展寄宿制學校政策支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宿需求。”隨后國家又相繼出臺了《國家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項目學校管理暫行辦法》、《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實施方案》、《農村寄宿制學校生活衛生設施建設與管理規范》、《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等系列文件,加強西部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2011年,云南省政府頒布《云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強民族地區寄宿制學校建設,提高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補貼標準”。云南民族貧困地區將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隨著國家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將迎來寄宿制學校基礎設施、學生膳食營養等方面的發展機遇。
一方面,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國家2004-2007年的4年間,共投資100億中央專項資金,支持云南等尚未實現“雙基”的地區。投資建設內容包括教學、學生生活和教輔等方面基礎設施。并從工程的布局規劃、政策要求、資金使用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明確地方——縣級——省級政府的責任,強調地方政府具有組織實施“工程”的職責,縣級政府要組織專人對工程實施進行監管,省級政府要制定工程實施的規劃。同時,制定嚴格的工程質量管理,堅持“牢固、實用、夠用、方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建設原則,“新建和改擴建后的校舍最低使用壽命必須在50年以上,要堅決杜絕新建和改擴建學校出現重大安全事故和工程質量問題。”[1]這些都為寄宿制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學生營養改善計劃。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從學生健康成長的客觀要求、人民群眾的殷切希望、提升國民素質的重要舉措的高度,說明實施營養改善計劃的重要意義。并從政府指導積極部署、試點先行點面結合、結合實際改善創新、安全第一落實規章等方面對營養改善計劃進行政策要求。又從組織領導、管理規范、檢查監督等三方面力爭將營養改善工程建設成為“民生工程”、“放心工程”、“陽光工程”。[2]至此,國家從2011年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5年多來,涉及29省13.7萬所學校的超過3360萬學生獲得該計劃支持。[3]
4.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的挑戰
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家庭和社會兩方面,家庭方面的挑戰集中于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下家庭人員結構變化,改革開放下家庭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社會方面的挑戰,信息化時代下信息膨脹,任何信息都可能成為公眾焦點,為寄宿制學校發展構成潛在危險。同時,隨著我國民主化進程的深度推進與深入發展,以平等意識和維權意識為代表的民主化進程,需要學校積極應對許多維權和侵權事件。
一方面,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變化。計劃生育成為我國基本國策以來,對我國家庭結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云南民族貧困地區家庭多是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但也有一些父母不顧國家政策超生孩子,一個家庭的學齡兒童增加,也增加了家庭負擔。同時,云南民族貧困地區由于經濟落后,隨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許多家庭的青年勞動力選擇外出務工尋求發展機會,衍生出家庭異地分居、留守兒童、兒童隔代撫養等系列問題,這些對寄宿制學校與寄宿兒童的發展十分不利;改革開放后,外來思想進入,人們的思想逐漸開放,婚姻問題的觀念和態度越趨開放,結婚和離婚變得不是很嚴肅,成了隨意的事情,導致離婚率攀升,單親家庭、組合家庭等問題增加,兒童跟隨父母一方進入新家庭面臨諸多問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智能通訊工具的普及,手機等通訊設備成為兒童平時的重要“玩伴”,手機上癮、視力下降等問題增多。家庭結構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勢必給寄宿制學校的教育帶來諸多挑戰,學校在教育教學職能之外,還需要與更多的缺陷家庭的家長、兒童相處,還需要對現代壓力下焦慮而敏感的家長交流溝通。同時,寄宿制學校教師還需要通過崇高的師德與關愛,感化“不負責任”的父母樹立對養育子女的熱情和責任感,讓他們知道自身對子女的責任及應盡的義務。這些曾經被學校視為“家庭瑣事”——與教書育人無關,在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過程中“不期而遇”。
另一方面,信息化和民主化浪潮。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手機等信息技術產品的普及,整個社會進入“自媒體”時代,任何人、任何事都可能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社會輿論導向亦非媒體專屬,任何個體都可以通過媒體平臺發表信息。在云南民族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的發展水平還處于比較低層次的水平,難免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近人意的地方。當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那么,家庭成員將會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寄宿制學校,了解寄宿制學校的基礎設施、食堂衛生、校園環境、學生宿舍等情況。如果在某一方面家長對學校的認識與自身期望落差過大,家長便有可能通過自身的媒體平臺,將這一現狀“公之于眾”,網絡信息傳播和擴散速度驚人,一旦處理不當或者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將會由個體事件升格為公共事件,其后果很難想象。
民主化是隨著權力意識和平等意識所體現的。就目前的條件人力、物力和財力都無法讓寄宿制學校實施“家庭式學校”的標準,難免對個別兒童照顧不周,兒童在具體活動中可能出現意外,家長為了維護兒童的權利,可能要尋求司法途徑處理。因此,寄宿制學校在從事社會公益服務的同時,也需要具備相關的法律意識,應對家長維權方面的挑戰。平等權利深入人心,兒童在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中也開始尋求在學校中的平等權利,對于一些不公平的現象提出自己的抗議,也難怪有教師感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殊不知,其背后是兒童平等意識的覺醒,因此,對于許多持“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等傳統觀點的教師挑戰不小,唯有教師積極學習先進教育理論,并在自身行動中積極落實才能有效應對挑戰。
1.寄宿制學校中家校合作的SWOT矩陣

SWOT矩陣 Strengths(優勢) Weaknesses(劣勢)Opportunities(機會) S-O策略 W-O策略Threats(挑戰) S-T策略 W-T策略
根據Houben等人的理論,在SWOT分析框架基礎上可以形成S-O、W-O、S-T、W-T四種應對策略。[4]其中,S-O策略是最佳的應對策略,能夠最大限度整合寄宿制學校的內在優勢以及來自國家、社會的支持。W-O策略主要是利用外部的機會改善寄宿制學校家校合作的現有發展困難,借助外力引領促進家校合作。S-T策略使用寄宿制學校在家校合作中的獨特優勢,將可能面對的挑戰降低到最低范圍。W-T策略則是需要借助第三方應對策略的優勢,改善寄宿制學校劣勢和外部存在的挑戰所造成的“雙重困境”,這就需要制定一個科學評估自身劣勢和現有挑戰,預測潛在危險和機會的應對策略。[5]
2.寄宿制學校中家校合作的SWOT應對策略分析

優勢 劣勢寄宿制學校中家校合作的SWOT應對策略分析矩陣S1促進低齡寄宿生形成家庭和學校生活認識,克服時空隔絕困境;S2有助于家長與教師間建立“教育共同體”;S3激勵寄宿制學校進行科學化改革;W1家庭教育的邊緣化;W2寄宿制學校仍處于粗放階段水平;機會O1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O2學生營養改善計劃S1S2S3O1O2策略:整合內外部優勢明確寄宿制學校與家庭合作目標;W1W2O1O2策略:結合寄宿制學校問題及國家在學校建設和學生營養改善進行法律制度建設;挑戰T1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變化T2信息化和民主化浪潮影響T2S1S2策略: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克服時空阻隔,建立家校合作平臺;T1S2策略:結合現在家庭結果與生活方式變化,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意愿,提高家長素養;
在寄宿制學校家校合作的SWOT應對策略分析矩陣的基礎上,本研究認為寄宿制學校應該采用S1S2S3O1O2策略、W1W2O1O2策略、T1S2策略、T2S1S2策略構建家校合作的實施路徑。具體應該從明確家校合作目的、法律制度的設計、家長素養的提升、合作平臺的建立等四方面進行實施。他們之間是一種有機聯系、開放互動的關系,“以學生為本”是家校合作建立的重要前提,它指引著家校合作持續不斷發展;形成系統的家校合作法律規范系統是家校合作的堅實保障;家長在教育子女、家校合作的意識、能力和方法等素養的提升是家校合作高質量的基礎;以社交軟件為依托的家校合作交流平臺是家校合作實施系統的重要載體(如下圖)。
(一)明確合作目的
家庭和學校應該“以學生的發展”作為共同認可和追求的目標,這是家庭與學校之間進行交流與合作的基礎,有效改善長久以來形成的以利益關系疏密程度衡量和參與家校合作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追求,將家校合作立足點和落腳點拓展到學生的長遠發展上,將利益關系主導的價值取向拓寬為對生命本真追求的宏大目標上。將“以人為本”作為教育活動的中心,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家校合作都必須遵守和堅持這一先在前提。具體到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而言,一方面,要求學校按照“以人為本”的目的對寄宿制學校進行總體規劃,其中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教室布置、兒童學校生活安排等方方面面都應該體現人本關懷,突出對低齡寄宿生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另一方面,家長應該把兒童發展作為偉大的事業來看待,雖然兒童長期寄宿學校,但是家長對于兒童的關心與呵護都應該在任何有條件的情況下充分表現,積極加強和學校之間溝通交流,努力為學校解決兒童問題提供支持和幫助,協助學校的基本工作為兒童發展“保駕護航”。定期或不定期到在時間允許條件下,到寄宿學校看望兒童,為其提供積極的心理支持,讓低齡寄宿兒童盡快適應寄宿生活。
(二)完善制度設計
依據制度學派的觀點,人類社會實踐需要通過制度為紐帶來調節社會中的各種關系,學校教育作為重要的社會實踐,也需要制度進行調節以實現學校組織與其他組織或群體之間的協調發展。世界許多國家在完善家校合作之間的理論和實踐的成功嘗試已經證實,以法律制度明確教師、家長、寄宿學校之間在合作交流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是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例如,美國著名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對聯邦政府支持下的學校、家庭與學校合作進行了明確規定,要求二者合作的具體形式必須以書面化呈現,在雙方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落實。[6]反觀我國家庭與學校之間進行積極合作與交流,雖然已經得到了廣泛共識,由于沒有具體制度為保障,家校合作隨意性和差異性在各校間差異較大,各校怎樣開展家校合作、家校合作的具體形式全憑該校教師和領導層決定。同時,教育行政部門對家校合作的開展情況亦沒有列入學校的考評體系中。究其原因,我國關于家校合作的具體法律制度還不健全,現有文件對家庭與學校合作的關系定位指出:“家庭應該積極配合學校進行教育教學”,顯然家庭教育相較于學校教育來說,屬于學校教育的從屬部分,家庭教育在這一過程中的權力、義務和責任等邊緣化程度嚴重,家長在家校合作話語系統中處于弱勢地位,話語權大大減弱,家庭與學校失去了平等對話的機會,家校之間合作異化為學校主導下的合作。因此,完善家校合作應該從法律制度的建立,作為深入推進家校合作的立足點和落腳點。在此基礎上與國家的寄宿制學校相關政策協調配合,針對不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各級政府在制定和細化具體的政策法規,設計一整套聯系緊密、體系完整的家校合作制度。
(三)提高家長素養

圖1.寄宿學校與家庭合作實施路徑要素關系圖
由于資源交換的弱關系依賴,家庭在家校合作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家庭總是被動以學校安排的任務和具體工作作為家校合作的“動力觸發源”,家庭很少主動以具體形式對學校提出要求。一方面很多家長還沒有建立家校合作的意識,導致家庭不可能主動去向學校提出要求,進行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更多家長還不具備進行有效家校合作的能力和方法,即使家長主動想與學校進行交流溝通由于能力與方法的欠缺,很多情況下這種想法都做空。家長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一方,因此,提高家長在教育子女與學校溝通交流的意識、能力和方法意義重大。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長久地依賴通過建立家長學校,即以制度化的教育方式對家長進行教育意識、能力和方法的系統教授,諸多的實踐過程已經證明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和社會角色,制度化的教育不是進行成人教育的有效方式,成人極強的學習調控機制和目的性,說明成人學習應該以非制度化的自我教育為主,學習以具體問題的解決為目的。所以,對于家長的教育應該改變過程的教育模式,以家長的自我教育為主體,針對家長遇到的具體問題建立積極的社會支持教育系統為輔助,積極為家長教育子女,投身家校合作過程創造條件。
(四)建立家校合作平臺
“科技是把雙刃劍”現代信息技術為寄宿制學校實施家校合作帶來挑戰的同時,也給家庭與學校之間創建新型溝通合作關系提供機會。一方面,隨著智能手機等通訊工具的普及“人手有手機”,在云南民族貧困地區也能基本達到每個家庭最少一部手機,以手機為載體的社交軟件APP將為建立家校合作平臺提供有效支持;另一方面,云南民族貧困地區地形復雜,寄宿制學校隔學生家普遍較遠,學生和家長往返家庭和學校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在路上,空間上的距離則可以依托現代技術進行解決。利用博客、微信、QQ、 BBS、RSS、Tag等深度挖掘與開發,建立家校合作平臺,具有理論可行性和現實需求性。[7]
[1] 教財[2004]3號.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實施方案[Z/OL]. [2004-4-7]. http://www.chinalawedu.com/ falvfagui/fg22598/18808.shtml.
[2] 劉延東. 在部署實施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EB/OL]. [2011-11-2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111/t20111124_127049.html.
[3] 營養改善助力“健康中國”[N/OL]. 人民日報, [2016-8-3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 xwfbh_2016n/xwfb_160830/160830_mtbd/201608/t20160831_277158.html.
[4] Houben G., Leniek, Vanhoof K.. A Knowledge Based SWOT-analysis as an Instrument for Strategic Planning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1999(2):125-135.
[5]馬鴻雁,賀德亮. 高職院校發展戰略的SWOT分析[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81-85.
[6]楊曉,李松濤. 基于共生理念的家校合作改革構想[J]. 教育科學,2013(5):14-18.
[7]岳盼盼. 基于社會性軟件的小學家校合作平臺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09.
The Implementable Path of Cooperation of Family and Boarding School——Form the SWOT-analysis’ Perspective
WANG Ya, LI Xiao-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China)
This study is used SWOT’ model to explore cooperation of family and boarding school.It’s build on SWOT’ matrix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basing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boarding school through SWOT-analysis, and establishing the implementable path of cooperation of family and boarding school,including clear implementable aim, legal system design, ascending parents literacy and building cooperation platform.
boarding school; cooperation of family and boarding school; SWOT-analysis
G459
A
2095-7408(2017)02-0006-07
2017-03-17
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云南民族貧困農村地區低齡寄宿兒童的現狀與改善措施研究”階段性成果。(BC15015)
王亞(1990- ),男,四川都江堰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李孝川(1979- ),女,云南羅平人,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農村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