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云 浙江理工大學
宋代絲綢手繪發展概述
楊秋云 浙江理工大學
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代周自立,成為宋代的開國皇帝。尤其是到南宋,伴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絲綢業的發展進入頂峰時期。生產的地域廣,產量大,品種多樣且新,技術提高,海上絲綢貿易的興盛等,這些都是其表現,所以宋代絲綢手繪在中國絲綢史上也有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發展。
(一)內容
宋代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戰亂,而獨得天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圖治;到了太宗、真宗,又獎勵文藝,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運盛世,這一時期宮廷美術全盛,畫院規模齊備,名家層出不窮,佳作碩果累累。畫壇上山水畫最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發展,各種技法日趨完善,完全脫離了隋唐以來“先勾后填”之法,出現了講究筆墨韻味的皴、擦、點、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畫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體格法法度賅備,審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漸轉向人文精神,這一時期美學著述獨到、藝術思潮活躍、繪畫作品精湛,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發展源頭。
宋代繪畫藝術在技巧上有許多重要創造。著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狀貌及動人的情節,注重塑造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花鳥畫、山水畫追求優美動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實而巧妙的藝術表現,并努力進行形象提煉,有著高度的寫實能力。文人士大夫繪畫對于繪畫藝術的繁榮提高也有促進作用,他們在主觀的表達和筆墨效果的探索上尤有貢獻。宮廷繪畫在整個社會繪畫的繁榮基礎上得到高度發展,其藝術成就也不容忽視。
(二)色彩
宋代繪畫的發展在歷代繪畫傳承的基礎上及當時社會文化藝術發展的背景下,形成了與唐代并駕齊驅的歷史高峰,并在發展過程中表現出其獨特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本文從三個部分來闡述宋代繪畫發展的多元性及其影響 ,宋代繪畫展現出其異彩紛呈的面貌除因歷代人物畫發展的深厚積淀外,當時宋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其多元化的重要原因北宋的統一,消除了封建割據所造成的分裂和隔閡,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保持著相對安定的局面,商業手工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和“市”的嚴格界限,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繁榮。色彩的高度表現力、技法上的不拘一格,兼容并蓄,吸收外來表現技術和手段的發展模式都能從宋代繪畫的發展上找到其雛形,宋代繪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呈多元化趨勢向高度成熟發展,在中國美術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本文深刻探討了宋代繪畫的多元化藝術特征,以期為中國現當代繪畫的發展找到必然的傳統根基。如:南宋楊婕妤《百花圖卷》,絹本矮幅,工筆設色畫,橫324厘米,縱24厘米。現藏于吉林省博物館。畫壽春花、長春花、荷花、西施蓮、蘭、望仙花、蜀葵、黃蜀葵、胡蜀葵、玉李花、宮槐、蓮桃、靈芝等各種花卉十四種,另有天空、紅日、祥云三種,計十七段,每段各有題詠。畫風為南宋院體,設色妍麗,畫法簡練。景物用馬遠法,花卉取馬麟畫法。小楷詩題,字書嚴謹娟秀,嫵媚多姿。
宋元的絲綢生產技術日漸成熟,其中發展較為典型的工藝是印花與手繪工藝較為發達,手繪裝飾流行一時,主要形成有線描、線描填彩和彩繪等。宋代出現了繪、織結合的表現形式。例如緙絲,通常是先有繪,后作織,必要時還用筆點染補色。有的緙絲作品受當時院體畫的影響,大量運用手繪,成為一種半織半繪的表現形式。以印染和手繪結合為服飾加工的工藝,在宋元時期的上層社會生活中仍十分流行。宋初皇家儀仗隊的畫衣鹵簿是《宋史·儀衛志》所記載的。在山西遼墓中,發現紗地彩繪穿枝花的女式短袖上衣。福州南宋黃墓中出土各質地的衣服領襟及袖口花邊,圖案多用彩粉繪畫的為數很多。畫工很細,有的在花葉之間描畫極細的幾何紋,細到肉眼很近才能看清的程度。這種很細膩的畫工不一定有很好的藝術效果,但說明闊綽的統治階級為了打扮是不惜工本的。印花工藝和畫繢的關系十分密切。

圖2-1
南宋時期的手繪絲綢集中出現在福建黃墓中。該墓出土了大量南宋時期的絲織品與服裝。彩繪工藝集中在花邊上。一種是純粹的手繪,先以淡色繪出圖案的底紋,即彩繪工藝的基礎,然后在底紋上根據花、葉部位的需要,調配色漿,逐筆描繪出成組花紋的形狀,而后敷上彩色,最后以濃筆勾勒花紋輪廓。從筆觸情況看,有的筆法相當秀美,有的卻較粗獷。花邊由牡丹、芙蓉、梅花、山茶等各色花卉組合紋樣構成,往往在花卉的葉子上,并有工筆精繪亭臺樓閣、山水人物與動物幾何等各種紋樣,十分精美。另一種是凸紋印花與彩繪工藝的結合,先在織物上用凸紋板印花,直接印出紋樣的輪廓或花紋圖案的底紋,而后再描繪敷彩,最后用白、褐、黑等色或以泥金勾勒花瓣和葉脈。

圖2-2
南宋時期福建各地的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各方面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都已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有代表性的是南宋鑲穿枝花卉人物紋印花彩繪花邊的紗衫、芍藥燈球紋印金彩繪花邊(如圖2-1) ,以及褐黃色羅鑲花邊廣袖袍(如圖2-2)合領對襟,開叉,加縫衣領,身長過膝,襟上無鈕襟或系帶,羅制,領、襟、袖緣及下擺緣都縫花邊一道,紋飾有彩繪鸞鳳及印金薔薇花等。這些手繪或印繪結合的花邊,鑲在袍、單衣、夾衣、裙的對襟或邊緣上,組成了一幅幅優美和諧的花邊紋樣。
宋代絲綢手繪發展在中國絲綢歷史上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階段,不僅表現在各種文人絹本畫上,也表現在緙絲、服飾品、服飾等諸多繪與織相結合表現的方面。
楊秋云(1992.10-),女,浙江湖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主要從事紡織品藝術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