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瀟井 夏帆
浙江理工大學
畬族服飾博物館數位展示設計應用研究
張瀟井 夏帆
浙江理工大學
由于現代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與文化的沖擊下,畬族服飾文化逐漸被現代服飾所替代。引發人們對畬族服飾保護與傳承的思考,本文作者以數位科技展示為媒介來傳承博物館內的畬族服飾文化,對服裝的陳列方式進行分析,并對畬族服飾數位化展示研究展開發想,論述畬族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與主要特征,了解民族服飾的展示特點。以浙江景寧畬族服飾博物館、臺灣順益原住民博物館、臺灣北投原住民博物館數位展示特征再結合文獻分析法,提出博物館畬族服飾數位產品設計的創新應用方法,來強調運用數位科技傳承民族文化,提倡設計師需要在真正理解民族藝術特點和文化背景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征與現代科技方法,創造出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服飾設計數位展示效果。
畬族服飾傳承 博物館服飾展示方式 數位化展示 創新設計
畬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少且分布廣泛的特殊族群,現今他們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州、江西、安徽等地帶。由于畬族在長期的反抗階級統治的斗爭中不斷遷徙以及在社會文化的沖擊下,形成了現今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這樣的格局下又形成了不同區域的畬族服飾文化特色。然而畬族服飾是畬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遺留下來的最顯著特征之一。
早期唐代畬族的服飾為“椎髻卉服”“衣裳斑斕”可見唐代的畬族服飾色彩鮮艷。到宋元時期,畬族服飾依然還保留著唐代鮮艷的服裝特征,在款式上也無太大變化。到明代,畬民的遷徙使得畬族服飾特征有所變化,普遍為“椎髻跣足”“不巾不履”的服飾特征,色彩上以藍靛所染青色為主要色。到清代,畬族逐漸結束了遷徙的生活,這使得畬族部落形成了自身的民族特色,當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漢族文化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裝色彩上以青、藍色為主,浙江地區多“斑蘭”花布為主。在服裝款式上為短衣、短裙,大部分裙長不及膝蓋。男子為短衫,一般赤腳,耕作時穿草鞋;女子一般先梳高髻,受漢族的影響,在清末時期女子赤腳的習俗也有所改變開始穿與漢族繡花鞋類似的布鞋,平時則穿草鞋或木屐。[1]
那么至今的畬族服飾發展狀況如何?作者在浙江景寧地區實地考察,發覺現今的畬民們的穿著與漢人并無兩樣,畬族服飾同化現象越甚嚴重。現今的畬民飾也只在假日活動或旅游活動等重要的場合下出現,就算在這樣重要場合中,畬民們穿著的服裝也并不是“原汁原味”的畬族服裝了。材質上大多是以合成材料的纖維,刺繡上大多也是機繡了。因此畬族服飾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讓去畬族部落的旅游觀光者們對畬族的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口口相傳讓畬族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在全媒體時代下運用數位科學技術展示方式傳承與保護畬族服飾,讓體驗者有視覺、聽覺的沖擊,留下深刻印象產生大腦的記憶腦波。最終達到口口相傳的目的。
現今有眾多的服裝展示形式,比如說賣場展示,博覽會,服裝發布會,電商展示,人模展示除了這些還有服裝雜志、畫冊等宣傳刊物。這些傳統的展示方式適用于現代當下流行且一般性可穿的服裝。他們展示的最終目是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達到商家銷售額業績。當然展示的方式并不是直接產生效益的唯一方式。而民族服飾展示方式與一般性服裝的展示方式有所不同。兩者之間的目的不同,性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導致呈現給大家的方式也有所區別。首先民族服飾的傳統文化頗為重要其展示方式大多以博物館為媒介,博物館是收藏和展示服裝服飾的重要機構,是宣傳服飾文化的重要場所,同時又是研究服裝服飾的重要科學研究機構之一。[2]現今的民族服飾博物館的展示可分為靜與動展示的方式存在,其中靜態展示的方式有:二維度的平面放置、支架支撐、人模展示和場景展示。其次動態展示大多以影音視頻的方式呈現。在眾多的民族服飾博物館的運用數位科技展示方式的少之甚少。普遍的民族服飾博物館的展示形式如下:
(1)平鋪式展示
平鋪式的展示方式是博物館必需的展示方式之一,在館內的收藏中必會有些破損文物,在這樣的情況下平鋪的展示方式尤為重要。平鋪的方式對文物的傷害最小,而且觀者能直接的觀察物件的真實樣貌。往往以平鋪方式展現的文物都是重要且有代表性的文物。
(2)支架支撐展示
支架支撐的方式比較之前的平鋪式的展示方式,它多用于一系列完整的服飾,由于占用空間大,所選支架支撐可減小空間,能讓觀眾了解衣服的垂直性和軟硬感。并且能使觀者容易的看出這一區域的主題內容和傳達思想。
(3)人模展示
將民族服飾穿著于塑膠人模上進行的立體展示。用三維度的展示方式呈現服裝的穿著立體效果。對于前兩者而言,人模展示更生動更直觀。[3]
(4)場景展示
場景展示是模仿生活中的場景或者根據主題設計出具有創意的獨特的環境布置。
(5)影音視頻制作展示
影音視頻展示的視覺效果較前三者而言,是運用簡單的科技呈現服裝的立體動態效果。比如用真實模特試穿民族服飾并拍成視頻進行展示,再比如在博物館內無法展出或破損較為嚴重的民族服飾,可利用數位技術對服裝進行修整,制作服裝模型進行虛擬展示。
以上這些展示的方式缺乏觀眾與展品之間的互動交流,無法調動觀者的視覺、聽覺、觸覺的神經,使得參觀者觀看欲望降低以及接受知識的熱情度也大大降低。而且在大多數民族服飾博物館內的燈光明暗度較低更使得館內的氣氛有壓抑感。所以借助數位科技的技術,有助于提高人們關注民族服裝的熱情度,同樣使得觀者與博物館之間的距離縮短,可建立博物館與觀眾間更為親密的關系,繼而傳承和發揚民族服飾文化,又達到保護民族服飾的目的。
由此可見現今的民族服飾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單一無趣且不生動,難以激發觀者的視覺神經并產生記憶效果。當然不僅僅是民族服飾博物館這一方面的單一化。多地區的博物館的數位展示都由一定的缺乏生動性。運用科技的技術含量較低。有效且生動的展示民族服飾文化特色,是有關于民族服飾文化未來發展及生存問題,同時也能加強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著重要意義。據走訪了景寧畬族服飾博物館、臺灣的順益原住民博物館、臺灣北投博物館、臺灣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國立美術館、太魯閣國家公園博物館和臺灣十三行博物館,了解到博物館大多還是以傳統的展示手段為主干,館內有少數的數位互動裝置。一般館內的數位互動裝置有: 互動影像裝置、電子游戲互動裝置和互動投影裝置。
(一)影音互動裝置
就是指影像或者音樂的人機互動裝置,例如在臺灣的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內,有一個音樂光碟的互動模式,拿起光碟盤將盤外的條形碼對準掃描區域,在數位屏幕板上出現某一民族音樂的基本資料,這時候可以拿起耳機搜聽音樂。再比如太魯閣國家公園博物館內的影音互動裝置是點擊按鈕屏幕上會亮且發出屏幕上的動物的聲音。如圖1在十三行博物館內影音視頻的介紹中有十三行內的原住民的遺址、年代、南島民族、文化知識等等.如圖2

圖1

圖2
(二)電子游戲互動裝置
如在臺灣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內設定問答小游戲平臺讓觀者在觀賞博物館后同時對博物館內的知識加以鞏固。再比如臺灣十三行博物館內的游戲互動模式是拍攝自己的頭像,用自己的頭像來當作這個游戲的主角。來感受原住民的生活狀態及服飾裝扮。如圖2、如圖3

圖2

圖3
(三)互動投影裝置
在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內將視覺畫面與人體感應的技術融為一體。加入互動投影的感應裝置使得投影的技術惟妙惟肖。當觀者進入感應區內設定范圍,投影自動投射在已設立好少數民族的石碑上,同時聲音也與投影的變化而改變。如圖5 如圖6

圖5

圖6
(四)微影像及視頻
順益原住民博物館設立觀者體驗模式,觀看3D效果的微電影動畫。動畫內容是結合原住民的民族文化將故事與現代科技技術結合而成的。并且設立了玻璃珠的3D影像效果的裝置,通過裝置能看出玻璃珠的細小紋樣的細節。如圖7再如在臺灣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內也設有影像裝置,它是通過手勢互動的方式來觀察的,通過手搖可以看出動物的爬行狀態,通過按鈕可以看到動物的肌肉運動。如圖8

圖7

圖8
在全媒體時代,數位科技是當下一種流行且科幻的一項技術。將數位科技與畬族服飾文化結合也可算是當下的主流,將多年來民族服飾文化展現的方式更加生動。以上是博物館的數位展示的現狀,可見數位科技在博物館內的運用還不足以讓人們對其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展示的手段只是讓觀者被動的體驗,顯然達不到博物館學習的效益,更不用說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了。唯有讓互動性更加的豐富才會引起關注,那么以下是作者本人提出兩種有關畬族服飾博物館運用數位科技互動的展示方式的暢想:
(一)全息投影互動展示方式
全息投影是一種虛擬成像技術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記錄并再現物體真實的三維圖像的記錄和再現的技術。全息投影一般情況下分為三類:
空氣投影:是一種空氣投影和交互方式,它可以在氣流形成的墻上投影出具有交互功能的圖像。是將圖像投射在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珠上,形成立體效果的圖像。
激光束投射實體的3D影像:這種技術是利用氮氣和氧氣在空氣中散開時,混合成的氣體變成灼熱的漿狀物質,并在空氣中形成一個短暫的3D圖像。這種方法主要是不斷在空氣中進行小型爆破來實現的。
360度全息顯示屏:這種技術是將圖像投影在一種透明PC材料的屏幕上,在PC材料制作的T形空間內實現浮空投影技術。
將民族服飾通過全息投影的方式去展示無疑的可以提高觀眾的熱情度和關注度。我們可以將畬族服飾做成動畫視頻的形式:用可愛的卡通人物穿上真實的畬族服飾,跳畬民們自己的舞蹈。加上一些參加重要活動的畬族服飾的動畫,特別是畬族結婚的習俗視頻制作。在全息視頻的制作方面需運用兩種軟件一個是3Dmax(原名:3D Studio Max是三維計算機圖形軟件)和AE(After Effects是一款圖形視頻處理軟件)。在人機互動上是運用Arduino互動裝置按鈕來實現下個視頻界面的轉換。
(二)虛擬試鏡展示效果
虛擬現實裝置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是通過模擬產生3D效果的虛幻世界,提供觀者的視覺、聽覺、觸覺感官的模擬,讓觀者身臨其境在設計者設計的范圍內。
在博物館內虛擬展示設計有多種,虛擬場景展示大多是將故事化的情節或是生活化的情景通過展示墻板展示的。虛擬數位技術適用于復原破損的衣物。但在多數的民族服飾博物館沒有虛擬試衣的展示設備。虛擬試衣裝置多用于商場,而在作者看來在博物館內運用虛擬試衣的裝置可提高觀者對民族服飾文化的學習。通過“體驗式服飾情境”的建立增強觀者在過程中的自主性、娛樂性和參與感。“體驗式服飾情景”是通過搭配的小游戲來完成不同地區的畬族服飾特征搭配。比如福建省的四種樣式:福安式、福鼎式、霞浦式、羅源式,可以將這些樣式的上衣、紋樣圖案、褲裝、裙裝、鞋子、頭飾拆解開來,讓觀者在顯示屏幕上自由給自己組合畬族服裝,當組合準確時可以跳出下一個界面,顯示可以獲得一個民族服飾的DIY小禮物。利用虛擬試衣搭配小游戲生成虛擬的民族服飾試衣環境空間。這樣的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習者或觀看者的投入度,又對畬族服飾文化的傳承也有一定的幫助。
[1]閆晶,范雪榮,吳微微.畬族古代服飾文化變遷 [J].紡織學報,2011,02.
[2]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服飾研究[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3. 23 - 25.
[3]梁惠娥,張守用.關于當下我國民族服飾博物館展示現狀的思考—基于江浙滬地區民族服飾博物館的考察 [J]. 藝術百家,2014,第6期
[4]王莘然.論民族服飾展示的藝術表現[J]. 商業文化(下半月),2011,(06):359-360.
[5]徐軍. 服裝展示設計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2007.
[6]高星. 民族服飾展示的人性化設計初探[J].美術大觀,2012,(12):139.
[7]劉婧怡. 數字虛擬影像在服裝展示與傳播中的運用研究[D].廣東工業大學,2015.
[8]王毅.虛擬服裝展示藝術[A].中國服裝協會、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北京服裝學院、北京紡織工程學會.2005現代服裝紡織高科技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服裝協會、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北京服裝學院、北京紡織工程學會:,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