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辛
天津是座移民城市
楊大辛

“五方雜處”一語,經常被人們用來形容天津的社會特征,也說明天津在歷史上是個移民城市。
遠古人類大多定居在江河湖泊地帶,依水生息,世代繁衍;據此,認定三岔河口為直沽(天津)先民的聚落點,符合人類生存規律,是可信的。史書稱直沽“初僅一漁堡耳”,一個小小漁村,居民疏落無多,人口的流動與經濟條件密切相關。據元朝《三叉沽創立鹽場碑》記載:“甲午(1234年)之秋,三叉之地未霜而草枯,灘面寬平,鹽鹵涌出,或經日自生。時人指以為瑞,遂相率訴于官,按驗得實,受旨煎造。”于是官府在三叉口、大直沽設鹽使司,發展鹽業生產,初期只有直沽居民18戶設灶熬制,不久“招徠者益眾”,直至后來擴大到“萬灶沿河而居”。人口猛增,漁村面貌改觀。1271年元朝定都燕京(今北京),改稱大都。據《元史》記載:“元都入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大規模的漕運,無論是通過南北大運河,還是后來開辟的海上運輸線,直沽都是重要的中轉碼頭,從而促進了三岔口一帶的市廛繁盛與人口聚集。朝廷為保障漕運通暢與京都安全,還在直沽常年駐扎軍隊。元朝詩人傅若金在題為《直沽口》的詩中吟道:
遠漕通諸島,深流會兩河。
鳥依沙樹少,魚傍海潮多。
轉粟春秋人,行舟日夜過。
兵民雜居久,一半解吳歌。
此區區40個字的一首五律,不但描述了三岔口的自然風光,還傳遞了三條歷史信息:一是碼頭漕運的繁忙景象;二是兵民雜居的人口狀況;三是南方人群占相當大的比重。顯然,外來人口已經超過土著居民。如上所述,由于鹽業與漕運的發展,在直沽出現最早的一次移民潮。
明朝永樂二年(1404)天津得名,設衛筑城。衛,屬軍事體制,相當于今天的警備區,天津三衛的編制為官兵16800人,允許攜帶家屬。官兵及其家屬落戶天津,子孫繁息,構成天津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據《天津衛志》載稱:“天津近東海,故荒石蘆荻處永樂初始辟而居之,雜以閩、廣、吳、楚、齊、梁之民,風俗不甚統一。”也就是說,來自各省戍邊、仕宦、經商、謀生的外來人口源源不斷地涌入天津,“五方雜處”的局面就這樣形成了。還有一個特別值得思考的歷史現象,就是語言的衍變。據語言學者考察,別具特色的天津方言,母語源自以安徽宿州為中心的江淮平原,由于皖北、蘇北的移民蜂擁而來,形成人口優勢,從而鑄就了天津方言。如上所述,明永樂年間天津設衛以來,又形成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潮。
清王朝執政以后,政權日趨穩定,國力日益增強,天津作為北方交通樞紐的地理優勢與開發潛力越來越凸現出來,尤其是清廷為發展鹽業生產、充裕國稅收入,對鹽商實行優惠政策,不僅天津富戶熱衷于投資鹽業,同時也吸引了外埠商人來天津經營鹽業,從而致富并落籍津門。經營鹽業的厚利刺激了商業與運輸業的興盛,南方各省商人紛紛北上淘金,促進了南北貨物的流通,并為天津形成北方的物資集散中心創造了條件。清廷有鑒于天津的地位日顯重要,于雍正三年(1725)將天津衛改為天津州,即納入行政建制;雍正九年(1731)又升州為府,下轄六縣一州。天津的城市地位從而更加強化,進一步促進了人口的聚集。
咸豐十年(1860)天津開埠,各國商人與資本如潮水般涌入,改變了天津的市場格局,擴大了社會就業范圍;天津近代工業的肇興,容納了大批來自農村的勞動力。天津向近代化城市過渡期間,促使人口持續增長。天津人口較為準確的統計始見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行的《津門保甲圖說》,在1840年前后城區人口為198715人;又據《天津縣志》記載,光緒三十二年(1906)達到424552人,60年間增長了一倍多。宣統二年(1910)猛升到601432人,四年間增長了41.7%。1912年民國成立以后,天津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呈直線上升趨勢,1928年達到1122405人,較1910年增長86.6%。1936年由于天津周邊的部分農村的劃入,市區人口達到1254696人。20世紀30年代,天津成為我國北方首屈一指的工商業大城市。就人口構成而言,“土著者少,流寓者多”,外來的打工者與投資者為天津的建設與振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0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