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林
古人怎樣對付短斤少兩
雨 林
市場上有一種短斤少兩的行為,雖然沒有假冒偽劣商品那樣危害顯著,本質上卻是一樣,都凸顯了商家們道德誠信的喪失。商人逐利,自古皆然,古代商販也存在短斤少兩的行為,為此古人頒布了各種制度和辦法,有效維護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一是定期檢驗校正。唐朝頒布的《關市令》規定:“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詣所在州縣平校,并印署,然后聽用。”說的是凡官私度量衡器具,每年8月必須送交有關官府檢驗校正,京師地區由尚書省金部司和太府寺主管,地方由各州縣負責。經檢驗校正后的度量衡器具,由有關官府簽署封印后方可使用。宋朝時,每月都要抽查一次度量衡(王安石變法后甚至頻繁到每月3次)。元明清三代都有明文規定,未經官方審驗的度量用具,一律不得在市場上使用。這種定期檢驗校正的制度,從器具上保障了稱量的公平公正性,也堵上了短斤少兩行為的第一道漏洞。
二是倡導誠信經營。古代的一斤是十六兩,那時的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如此設計的目的在于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要是不想無福少祿折壽,還是別動那歪心眼吧。

三是加強行業監督。宋代政府頒布法令讓商人們組成“行會”, 像水果行會、布匹行會等,經營者名單按行業登記在冊,以互相約束和監督,其實就是“連坐”。行會會長(當時叫“行首” “行頭” “行老”)是“法定擔保人”,出了問題會長要承擔后果。消費者如果遭遇短斤少兩情況,可以到行會進行投訴,作用有點類似于現在的行業協會。
四是從嚴懲處違規行為。唐朝《關市令》規定:“諸以偽濫之物交易者,沒官;短狹不中量者,還主。”大意為,銷售假冒偽劣商品者,一旦發現,就要全部沒收。而那些短斤少兩的,發現后則務必要給消費者補足。比如布匹,如果整絹長度不滿40尺,或者寬度不滿5尺,嚴重的情況,賣布商人是會挨板子的。在北宋前期,棉布寬度如果達不到一尺八寸的,“杖六十”,并要求對購買者進行賠償。就是一個壯漢,六十大板打下來,也得傷筋動骨躺上十天半個月,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再如度量的器具,唐宋時期都規定,量布用的木尺,稱重用的銅秤,還有斗、升、合等容器,如果不符合法定標準的話,其持有人便要受罰。通過嚴懲,有效震懾了商販們的短斤少兩行為,使其顧忌后果而不敢妄為。
今人打擊短斤少兩,不能有法外之地。這一點,古人的某些做法可以為師矣。
(責任編輯:楚文)
(郵箱:zhouwenji03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