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錚
福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350008)
多元視角下全域覆蓋型規劃的探索
林錚
福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350008)
這里以福建省仙游縣榜頭片區控規為例,通過不同視角來思考城市傳統規劃思路及技術方法,從現狀制約因素和主要問題入手,探索一條適宜小鎮發展的規劃之路。
全域;視角;城鄉統籌;產城融合;反規劃;城景交融
仙游——中國古典工藝家具之都、中國古典家具收藏文化名城、全國最大的紅木集散地,占全國高端紅木家具市場份額的70%以上。仙游古典家具制作工藝自古就被譽為仙作,其與京作、蘇作、廣作合稱為古典家具四大作,并于2014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仙作作為仙游的城市名片,拉動著仙游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榜頭鎮作為仙作工藝的發源地以及核心區,紅木經濟風光無限。但是鄉鎮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家庭式企業遍地開花導致居住、工業及倉儲用地無序分布,前店后廠,產居混雜;強勢的民間資本導致拆遷難度巨大;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導致設施配套滯后,生態衛生環境惡化。榜頭城鎮化發展與紅木經濟呈現相向而行的局面。
榜頭片區毗鄰福建省仙游縣城東北部,是仙游縣城連接莆田城區的橋頭堡,作為仙游縣的副中心,輻射帶動北部山區。仙游榜頭片區是鎮區全覆蓋的控規,面積約16.52平方公里。
筆者從四個視角來針對項目存在的問題展開規劃布局,即發展、宏觀、底線與景觀視角。發展與宏觀視角著重解決規劃的“合”與“理”,底線與景觀視角著重解決規劃的“控”與“制”。
2.1 發展視角
產居混雜是榜頭片區面臨的一大挑戰,問題尤為突出,規劃提出應從產與城相互干擾引導向產城融合發展。目前,規模企業在自建房周邊建設的廠房進行生產,家庭作坊利用自建房進行生產,手工藝型的家庭式企業要完全實現產居分離是不現實的。規劃首先加大產業用地的土地供應,鼓勵規模企業形成集聚效益;其次加強對家庭作坊生產工藝的管控,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引導工藝專業化的代工企業的發展,設置專業化的市場及物流中心,降低中心鎮區內的生產活動,為宜居環境的建設創造條件。在空間布局上,產業用地依托外環路采用帶狀式布局,降低通勤半徑,利用外環周邊土地成本較低的用地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近年來,宏觀經濟下行導致高端紅木家具產業出現萎縮,導致成品價格下跌;同時東南亞又逐步限制紅木原材料的出口,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紅木古典家具的發展出現了瓶頸。規劃認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仙作與高端紅木家具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通過建設觀光工廠、古典家具博物館、工藝美院、工藝大師館、創作工坊、雙創孵化基地、江濱仙作公園等項目,引導工藝制造向文化創意延伸,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大力宣傳仙作文化,積極推動工藝旅游的發展,實現以旅促產、以產興城的目的,從以往產業為主導轉向為產旅聯動的發展模式。
2.2 宏觀視角
2.2.1 多規梳理
總體規劃范圍涉及各個部門的規劃,例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林業、環保等,還涉及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等因素。總體規劃利用GIS技術,將各類規劃及影響因子進行疊加分析,并和業主協商制定原則。例如新區及近期建設用地應避免涉及基本農田,保護林地以及各類保護區;明確不可移動文物與歷史建筑控制邊界,進一步篩選規劃區內的傳統建筑,采用必須保留、應保留以及可保留三級控制,旨在對傳統建筑進行保護與利用,承載并傳承歷史文脈,努力實現多規融合統一的目的。協調并解決規劃存在的各種差異問題,是保障空間布局合理性和可實施性必要性工作[1]。
以全域的視角研究鎮區與縣城、鎮區與鄉村的關系,實現城鄉統籌。規劃打破仙游縣城與榜頭鎮區的邊界以及城鄉二元結構,按照合理的服務半徑以需要服務的人口為導向,不再局限在以規劃區人口為基數的服務設施配套,以實現對總體規劃用地布局的科學量化。
2.2.2 定位與規模
控規作為總體規劃的深化與細化,首先要明確功能定位,并在空間布局上予以體現。總體規劃通過系統的梳理規劃區生活、生產與生態之間的關系,打造富有活力的特色空間來承載功能定位。
總體規劃明確的用地及人口規模,在控規階段應科學合理地落實,采取總量控制自上而下進行規模分解,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考慮指標分解的科學性與規模指導下的設施配套,這也是“單元控規”的基本要求。
榜頭片區人多地少,用地布局呈現分散式狀態,沒有集中的建設用地,多層及小高層的居民自建房占比很大,拆遷成本高,阻力大。總體規劃綜合考慮各板塊的區位、規模、建筑質量等因素,通過經濟測算、拆建比等分析劃出建議保留的社區板塊,并與甲方協商劃定擬“永久”保留的社區板塊,保留的板塊采用民間資金結合政府補助的形式實現社區自我更新,并進行了試點。
根據人均居住用地及建筑面積等指標推算住宅的平均容積率,為地塊規劃開發強度的制定提供了科學的參考,避免了在制定地塊開發強度時的隨意性以及盲目性。規劃以平均容積率為基礎,在南側沿溪的新區核心地帶增加開發強度與高度,舊鎮區由于較多地劃入更新板塊,因此僅適當增加開發強度,按現狀控制高度。沿山的東西側及臨溪的北側為保護生態景觀風貌,降低開發強度與高度(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板塊更新試點

圖2 規模分解示意圖

表1 規模分解計算
2.3 底線視角
2.3.1 反規劃
小城鎮相比于大城市,生態敏感而脆弱。小鎮宜居環境及旅游的發展都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支撐,因此要把生態保護放在第一位,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來展開規劃布局。規劃以反規劃理念為導向(如圖3所示),對優先不進行建設的區域進行控制,深入思考對于小鎮的發展控規到底要“控”什么。

圖3 反規劃的推演
山——臨近山體的開發用地嚴控開發強度及建筑高度,構建山城緩沖帶;水與濕地——依托木蘭溪、仙水溪,嚴格保護沿溪兩側濕地,構建水城緩沖帶;農田——保留北側完整的大面積農田,構建城鄉生態緩沖帶。傳統建筑——落實34處不可移動文物及歷史建筑的保護范圍,新增55處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街區及傳統建筑,以傳統民居、宗祠及宗教設施為主,構建歷史傳承空間。美麗鄉村——對沿山臨水依田的美麗鄉村進行保護,避免在城鎮化的進程中被破壞,構建田園空間。社區板塊——保留集中且建筑質量好的社區板塊,構建小鎮空間。
2.3.2 布局推演
明確以上要“控”的內容后,在滿足城市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以低沖擊、盡量少拆遷為原則,規劃城市主次干道,將未能利用的現狀路網改造成步行街;以集約用地為原則,對面積較小的地塊首先考慮建設小型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街頭綠地及小廣場,從需求的角度對服務設施配套進行量化,以站在業主的角度推演近、中、遠期城市的發展布局。
2.4 景觀視角
2.4.1 匠人營城
小城鎮的景觀風貌特色因其地域環境、空間策略、發展階段的不用而存在差異性,城市的景觀風貌應在空間結構、景觀與方法上注重創新,強化城市景觀風貌的整體性、多樣性與可實施性。規劃通過對城市文化、整體形態、空間景觀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對總體規劃空間布局的調整建議。
規劃區有著上風上水的絕佳風水,郁達夫在《閩游記歷》中提到:“閩都地勢,三面環山中流一水形狀絕像一把后有靠背左右有扶手的太師椅子。”而在生產太師椅的榜頭有著同樣的場地空間[2]。

圖4 城市中軸線的設計構思
根據傳統風水營城的布局,南霧山為主山,塔山會祖山,天馬山為青龍,靈山為白虎,昆侖山為朝山(案山),木蘭溪在主城南側,仙水溪在東側盤龍而下。根據榜頭地域空間環境規劃創新性的提出南北向及東西向聯系山水城的城市中軸線(如圖4所示)。
2.4.2 風貌設計
建立榜頭城市整體風貌結構后,展開對重要的景觀風貌節點進行概念性城市設計思考,旨在打造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間。由于中軸線的區位及景觀優勢,規劃在中軸線上以城市級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間為統領,建設市級公共服務設施、城市商業中心及城市公園等項目,強化城市中軸線的綜合功能,實現傳統與現代空間的聯動發展(如圖5所示)。

圖5 城市空間設計
規劃打造“兩廊一環、玉帶串珠”的城市生態架構(如圖6所示)。兩廊:依托木蘭溪、仙水溪形成的兩條聯山、串水、通城的綠化廊道,兼具休閑、娛樂、慢行、導風、生態等功能的綜合性綠色廊道,是本區顯山露水的重要空間載體。木蘭溪沿岸打造城市綜合公園,仙水溪沿岸打造自然生態的郊野公園。一環:由濱水綠地、街頭綠地、社區綠地等組成的城市綠環。該環串聯著主要傳統建筑、傳統街區、紅木商業街、小溪流、城市游園等主要的城市開敞空間,是舊鎮與新區空間聯系的重要紐帶。在綠環的中部及中軸線的交叉位置布局城市中央工業,通過中軸線及綠環進一步強化城與山水空間的聯系。玉帶串珠:按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思路,設置帶狀綠地串聯“兩廊一環”,使得城市生態空間滲透至各個社區形成網絡形態,也將優越的生態環境引入城市。規劃最終在有限的城市空間中,保留了占規劃總用地面積25%的公園綠地、廣場及農田,保障了規劃區的生態基礎設施。

圖6 城市生態系統設計
控規作為落實用地開發的最后一個環節,在編制過程中常常面臨相關專項規劃指引的缺失,導致編制的控規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控規制定的強制性內容——紅線、黃線、綠線、藍線、紫線以及開發強度等常常遭遇業主的質疑,面臨頻繁的調整。針對此類矛盾,編制方法及管理方式也相應地進行的革新,如動態維護、虛實控制、優先編制城市設計等。但規劃面臨的調整問題還是在不停地發生,通過文章的規劃方式并非能杜絕規劃調整問題,只是在探索一種能最大限度減少控規調整的編制方式,以達到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實現控規“合理控制”的目的。
[1]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劃”[A].城市規劃,2005.
[2]仇保興.緊湊度和多樣性: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規劃,2006(1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