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坦
鄭州大學綜合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0)
中原地區美麗鄉村村民委員會建筑設計原理研究
——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域村委員會建筑設計實踐
劉坦
鄭州大學綜合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450000)
中國城市化進程仍在加速,對處在歷史關鍵階段的今日中國而言,鄉村建設的成敗不僅決定鄉村自身的明天,也將決定國家與民族的未來。近十幾年來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幾乎都與農村有關,從國家大政策的側面說明了鄉村建設的關鍵意義。作為從技術上直接接觸鄉村建設的建筑師,我們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對于鄉村建設將產生關鍵的影響。在今年的工作中有幸受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委組織部的委托進行全縣村委員會建筑設計,目標就是將當地地域文化與當前實際有機結合,找到一條系統的鄉建之路,一步步系統地實現村莊面貌的改善。
由于當前農村與城市之間的流動,農閑時節農村以年老和年幼人群為主,村委會建筑作為行政服務辦公的主要功能顯得尤為重要。當前的村委會建筑是以行政辦公(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的辦公)為主,缺少農村醫療、文化、體育、農村電商服務、黨建信息化等功能場所。由于各個村委會在村委會建筑上的標準不統一,目前,建筑多以四、五間低矮破舊房屋為主,缺少大量服務功能,建筑形態缺少標識性。
根據當前中央對于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西平縣政府要求我院在貼近人民群眾的主題下根據各鄉實際情況,按照三種面積標準,統一設計,統一標準,綜合統籌文化廣場,文化服務中心,以黨建為統領,便民服務為宗旨進行深入細致地研究如何設計鄉村村委會建筑。
2.1 開放原則
村委員會建筑是服務于行政村使用的建筑,成為當前和以后一段時期解決行政辦公滿足農村各項公共服務需求的綜合公共建筑。所以從建筑的使用功能角度出發,研究與村落的整體環境關系提出開放原則,它決定了該建筑場所的性質。所以,布置村委會建筑總平面圖一般包括入口廣場、室外活動場地、雜物院等等。
入口廣場主要作用是組織人流、車流的通暢與集散,并創造提供村民駐足、休憩、聚會而富有吸引力的開放空間環境,渲染襯托建筑自身形象的文化氛圍。
創造富有特色的建筑外部形態。室外活動場地應有利于促進村民休憩、娛樂、小型體育活動和學齡前兒童室外活動。
2.2 圍合原則
圍合原則賦予村民委員會建筑自身的形態標準。任何人造場所的特點和空間質量都是由它如何被圍合而決定的。建筑群只有圍合才能形成空間,進而依據共同的空間建立秩序。較好的圍合感能夠充分展示空間的形態,創造穩定的環境,并賦予空間以整體效應。村民委員會建筑也應遵循圍合的原則,在村落中形成院落空間,提高識別性。村委員會建筑是村落中為數不多的公共建筑,而且綜合功能性在不斷加強。圍合為村民委員會建筑提供了更為明晰的界定,界定的手法有很多種,不需要用高墻,可以采用視線可以通達的透綠圍墻等。
3.1 多樣性原則
功能多樣性,由三大部分組成:行政辦公部分、村民文化娛樂部分、村民生產生活服務部分。行政辦公用房包括村黨支部辦公室、村民委員會辦公室、檔案室、治安室、黨員活動室等。在整個建筑布局中,應處于對外聯系方便,對內管理靈活的部位,房間可以采用分隔單元布置也可以利用開敞大房間布置。村民文化娛樂用房是村民衛生、文化、娛樂、會議等服務用房。包括:村級衛生室、多功能活動室(用于黨員活動、民主選舉、會議、科技培訓)、老年活動室(棋牌、麻將等)、學齡前兒童教室、游藝室(乒乓球、臺球等)、圖書閱覽室(圖書閱覽、小型展覽和上網等)宜采用大空間。村民生產生活服務用房包括農資供應點和小型超市、農村電商服務店等。提供化肥、種子基本生產農業工具和日常生活消費品等服務,房間應具有獨立的對外出口,靠近主要交通道路,附屬用房包括門廳、門衛室、衛生間、配電室等。
多樣性原則考慮村民的需求而又鼓勵村民委員會建筑形態的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實際生活功能需求的不斷變化,積極的開拓新的空間環境。建筑體現多樣性的方面主要有兩個:建筑自身形態內容的多樣性,組合限定空間方式的多樣性。就建筑自身而言,不同形態將產生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效應??蓪⒊R娦螒B歸納為:收進、透空、傾斜、疊層、凹凸、曲折、映射、透明、網格、扭轉、分離等。
3.2 識別性原則
識別功能空間是人的本能,環境易于識別則是人的基本要求。人在空間環境中,需要自身定位,很容易地理解所處環境方位、模式和組織,很容易找到他要去的目的地,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和穩定感。村民委員會建筑形態構成的可識別性原則著眼于這些問題,它要求消除雜亂無章、缺乏秩序而且難以把握的環境形象,要求賦予空間或建筑以個性和確定性,強調形式特征,從而引起人們的注意,達到指向方位、傳達信息,并產生一種對環境的控制感,使行為有了依據,對環境的比較、評價乃至欣賞都有了一個基礎。同時在建筑的外立面風格設計上深入研究“天中文化”,在建筑的色彩、材質、符號、以及標識設計上給予充分體現。一個可識別性很強的村委會建筑一般具備以下條件,首先自身形象較為統一并與周邊環境有明顯區別,其次結構清晰宜辨避免整體的雜亂無章,再次涵義豐富且能準確傳傳遞信息。
4.1 生態原則
生態強調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其內涵是“共生”與“再生”,即自然界中物質資源的有限性問題。在可持續發展原則指引下,生態學迅速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形成各種邊緣學科,生態建筑是生態學概念在建筑規劃領域的體現,它運用生態學中“共生”與“再生”的原則,在營造建筑和自然相結合并具有良好生態循環的人居環境方面進行著有益探索。所謂村民委員會建筑的生態原則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的手段、建筑技術科學合理地安排并組織村民委員會建筑與其相關自然因素之間的關系,使村民委員會建筑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村民委員會建筑自身要具有節能、環保的特質。
4.2 節能原則
我國農村面積廣,人口多,生態節能前景可觀。與城鎮相比農村在生態節能上具有更為有利的條件:農村的生態環境比城鎮好,可利用土地比較寬裕,可利用水資源、生物能源等生態資源豐富。同時這些有利因素都為各種生態策略在農村的實現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必備條件。應用在生態建筑上的生態策略多種多樣,但并非都適合于農村低能耗生態建筑。我們對于農村經濟現狀和多種生態策略綜合效用的分析,現篩選出幾種比較適用于我國農村低能耗生態建筑的生態策略。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目前在我國農村比較經濟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有沼氣利用、太陽能熱水利用、地下水利用等。建筑上的生態設計。經過綜合分析,較適合村民委員會建筑低技術生態建筑上的生態策略有:建筑布局與方位、自然通風的利用、自然采光、綠化、地下水勢蓄熱蓄冷、建筑覆土、太陽房與蓄熱墻、遮陽、隔熱門窗、外圍護結構的保溫隔熱等。
鄉村是多樣的,但政策是統一的。這種簡單化、標準化對待鄉村問題的方式對于鄉村的多樣性發展是一種威脅。所以,我們不應該坐在辦公室思考,把自己想象中的好東西送到農村去,而應該到農村里,去了解實實在在的農民生活,因地制宜的解決具體問題。通過此次西平縣域村委會建筑設計工作的深入開展,我們深刻體會到逆城市化勢頭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人們對于鄉村的期待越來越高,鄉建工作在新的階段任務和困難都很大。如何組織好以村民委員會建筑為核心的農村各項生活、生產、辦公、娛樂和醫療等活動,村民委員會建筑的設計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看似遙遠的鄉村,其實和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而只有今天的付出,才能保障明天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