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昌
福建大地景觀有限公司(350008)
淺析道路邊坡的綠化施工
羅金昌
福建大地景觀有限公司(350008)
這里綜合描述了邊坡施工的原則、目的和目標,并以福州市三環路邊坡為例,闡述其邊坡綠化設計方案,提出具體措施,優化了邊坡的生態環境。
邊坡;景觀綠化
道路生態護坡是一種有效的固坡、護坡的方式,穩定坡面的同時也對自然生態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生態護坡也叫植物固坡[1]、坡面生態工程[2]。
1.1 邊坡施工原則
1)功能性原則
道路的首要功能是車輛行駛,因此,在道路施工過程中,要將功能性貫穿其中,以車輛行駛的公共安全為前提,避免綠化后的邊坡對行車構成安全隱患,達到功能性與景觀效益的綜合提升。
2)生態性原則
在整個設計過程中,植物選擇要根據當地氣候、水文、地質狀況和邊坡特點,挑選適合當地特殊環境條件的植物種類,因地制宜,適地適樹(草),合理布局,使其較快達到穩定,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3]。
3)可持續原則
護坡的施工需要協調人和景觀在時間上的延展,充分運用植物的多樣性,植物更替演變的自然適應性,使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協同發展,最終獲得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1.2 邊坡施工的目的
1)確保邊坡的穩定性
穩定邊坡是進行邊坡設計的首要目的。邊坡穩定,才能保證道路的正常通行,發揮其作用。因此,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確保邊坡的穩定,是十分關鍵和必須的。
2)道路環境的整體提升
邊坡施工必須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統籌考慮,在整體上獲得良好的景觀效果。
3)降低后期養護成本
邊坡養護難度較大,應根據不同的情況具體制定后期植物養護的措施,盡量降低養護管理的工作量,這樣的策略可以降低養護費用,使效益最大化。
1.3 邊坡施工的總體目標
合理運用植物,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通過草、灌合理搭配,獲得護坡效果,展現優美的道路景觀。
2.1 護坡植物的選擇原則
1)選擇適應性強的植物,以本土植物為主
本土植物相對于其他植物,有相當強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可以適應道路相對惡劣的環境,也可以形成與周邊環境差異較小的景觀。
2)植物組合護坡
生態護坡的植物群落形式主要有四種:灌木護坡、喬灌結合護坡、草灌混栽護坡和草坪及地被生態防護。灌木護坡群落有穩固邊坡、阻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喬灌結合護坡可以將護坡作用發揮到最大,穩坡固坡的效果更強;草灌混栽護坡可以彌補單一灌木護坡或單一草坪護坡的缺點,達到較為理想的護坡效果;草坪護坡多采用高羊茅、黑麥草等草種。此外,也可以選擇藤本植物和草木花卉護坡,同樣可以達到防護的目的。
2.2 護坡綠化設計措施
1)盡量采用多種綠化手法
在綠化施工過程中,結合道路原有植被,統一協調,與自然風光有機結合,在布局、配置上多樣靈活,創造出愉悅的景觀環境。
2)確定最佳的栽植時間
植物生長有其最佳時間,栽植時間不合適會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從而影響整體的景觀效果。同時,選擇合適的時間栽植可以避免由于氣候帶給植物的損傷。
3)增強植物養護措施
邊坡植物的生長環境相對較差,栽植的難度很大,植物所必須的水分和養分汲取也較為困難,給養護造成了一些障礙。因此,對栽植區域的植被建立檔案,實時監控,建立完整的綠化管理系統,及時采取養護措施,可以保證植物景觀效果。
2.3 福州市三環路浮村邊坡植物配置
三環路的邊坡植物配置主要以花灌木和草坪為主,結合一些低矮喬木、藤本植物,打造道路兩側的三維立體空間結構層次。主要采用的護坡植物有:
1)栽植喬木
榕樹(東方之珠),高度3.0~3.5 m,冠幅2.5 m。
2)栽植灌木
①澳洲鴨腳木,高度1.8~2.0 m,冠幅1.5~1.8 m。②茶花,高度1.6~1.8 m,冠幅1.3~1.5 m。③紅葉石楠球,高度1.5~1.8 m,冠幅1.5~1.6 m。④紅花夾竹桃,高度1.80 m,冠幅0.30 m。⑤三角梅,高度0.80 m,冠幅0.60 m。
3)栽植色帶(地被植物)
①金葉假連翹,高度0.35~0.40 m,冠幅0.20~ 0.25 m,49株/m2。②花葉鵝掌柴,高度0.40~0.45 m,冠幅0.20~0.25 m,49株/m2。③綠寶,高度0.70~ 0.80 m,冠幅0.40~0.50 m,9株/m2。④龍船花,高度0.25~0.30 m,冠幅0.20~0.25 m,49株/m2。⑤蟛蜞菊,高度0.15 m,冠幅0.15 m,81株/m2。
4)栽植攀援植物
爬山虎,高度0.35~0.40 m,沿橋墩種植。
5)鋪種草皮
馬尼拉草,滿鋪(圖1)。

圖1 草皮鋪設圖
根據福州市三環路的具體情況,說明了其植物配置和養護措施。通過綠化設計,完善道路形象,做到既能節約造價,又能達到生態防護的作用。
[1]王可鈞,李焯芬.植物固坡力學簡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1999,17(6):687-691.
[2]白史且,胥曉剛.高速公路綠化工程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3]周雄華.川兩高寒地區巖質陡邊坡生態護坡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