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軍, 朱 祎,謝 輝,劉科賽,陳 亮,洪 文
(湖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鄂東南青少年科普教育及科技創新教育現狀調查和探析
——基于黃石地區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視角
侯建軍, 朱 祎,謝 輝,劉科賽,陳 亮,洪 文
(湖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為了解鄂東南地區青少年獲取科普知識的途徑及青少年科普教育現狀,探析青少年參加科普活動、學習科普知識的主要方向和方法,采用整體隨機抽樣方法,選擇黃石市區和周邊鄉鎮(大冶,鐵山,陽新等)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發現科普知識傳播途徑雖然多種多樣,但青少年對科普知識的了解程度不夠理想,其整體科普水平存在不足,科普知識普及程度有待提高,社會對青少年科普工作的關注度不夠。綜合調查和分析結果顯示,在鄂東南地區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刻不容緩。
青少年;科普教育;科技創新教育;科普水平;鄂東南
習近平主席在2012年曾提出“中國夢”的概念,其本質即實現國家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國家民主富強是關鍵,這與“科教興國”的戰略目標相契合。切實提高國家科技綜合實力,顯著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這是實現“中國夢”的第一步[1]。
早在2006年制定并實施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明確指出科學素質普及要求公民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素質,要對科學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能夠運用所學科學知識于工作和生活中,并產生一定的影響;倡導崇尚科學,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在這種大背景、大政策、大環境下,大力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推動科學技術的教育、宣傳、普及等功能,顯然已勢在必行[1~3]。
為此,在湖北師范大學校團委、生命科學學院和黃石市科協、市科技館等單位的共同組織和配合支持下,我們積極開展了針對黃石地區科普教育現狀的調查和社會實踐研究,以期對黃石市的科普工作進行全面調查和了解,對應地提出相關建議,為相關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基線和參考依據。
1.1 調查對象
本調查以黃石市的居民以及周邊城市的居民為調查對象,重點調查的目標人群為13~28歲之間的青少年和青年;并選擇相關單位的負責人作為深度訪談調查對象。在樣本的選擇方面,盡量使調查范圍足夠大,使調查對象多元化和多層次化。
1.2 研究方法
調查方法主要采用文獻調研、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法。其中以問卷調查為主,輔以網絡資源、期刊文章、相關單位文件、總結、匯編等文獻資料進行調研;對訪談調查對象以錄音的方式進行深度訪談和調研分析。
1.2.1 問卷調查及訪談法
問卷調查設計為單項或多項備選方式,還設計了問答題,要求調查對象就備選答案做出選擇和對問答題做出認真回答,并結合實地訪談方式進行調查;同時我們走訪了黃石市科技館和縣市科協等部門,對目標單位的負責人也進行了訪談。本次問卷的調研思路、團隊管理運作模式、調研方法、調研結論分析處理、成果形成等均借鑒了一些相關文獻的思路和方法,并獲得有關專家的具體指導,力求使調查問卷和訪談結果客觀合理。
1.2.2 調查問卷組織實施
本研究累計共發放了問卷1600份,當場發放,當場收回。回收問卷1328份,有效問卷1314份,回收率83%,有效回收率82% .
1.3 數據分析
采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繪圖軟件采Excel作圖,圖3、4中的數字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誤差棒)來表示。標準差顯示該組數據平均值的分散程度,即較大標準差指示大部分數值和該平均值之間差異較大;較小標準差代表其數值較接近平均值。選用的統計方法能保證結果的可靠性、準確性、真實性和科學性。
2.1 調查對象與目標人群范圍
圖1反映的是調查對象的年齡分布情況。此次調查人數較多,共發放問卷1600份。調查的樣本量已經足夠,但考慮到處于19到28歲這個年齡段的人文化程度較高,且易于配合調查,所以處于這個年齡段的人數顯然要多于其他年齡段的人數。由圖可見,目標調查對象的年齡分布相對比較均勻,每個年齡段的人群都有所涉及,而19~28歲年齡段的調查對象為主要對象,從調查數據來看,能確保樣本來源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使獲得的調查數據更為客觀。

圖1 調查對象的年齡分布情況
2.2 青少年接觸科普知識的途徑分析
圖2是對青少年了解和接觸科普知識途徑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網絡在青少年學習科普知識的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圖2顯示,27%的青少年都喜歡利用網絡去學習和了解科學知識,有24%的青少年通過書籍來獲取科學知識;但通過閱讀報刊這個途徑去了解科普知識的青少年僅占到11%,由此說明報刊途徑在青少年科普知識宣傳方面存在盲點和弱點。所有主流的科普知識獲取途徑僅占40%,這一現象需要特別引起重視。
2.3 青少年及其他年齡段民眾獲取科普知識的途徑選擇
圖3顯示的是青少年接受科普知識途徑的調查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中對具有娛樂性和趣味性的科普展覽感興趣的人數明顯較多,達到266人;具有互動性的科普講座也得到了174人的認同,發放宣傳單、開設科普宣傳櫥窗和科普咨詢等科普知識傳播途徑獲得青少年的支持度與一般公眾的支持度并無太大差距;但與其它途徑相比,其得到的支持度較少。圖4是青少年以外的普通民眾希望了解科普知識途徑的調查結果。從圖中可以看出:科普展覽、設立科普宣傳櫥窗和開展科普講座這三種途徑分別得到了510、446和468位其他年齡段市民的支持;此三種途徑之外的其它途徑得到的支持度則相對較小。
將圖3、4兩圖對比,可以明顯地看出青少年獲取科普知識途徑的選項與其他年齡段市民存在著一定差異。青少年好奇心較強,比較喜歡形象和具體的事物,帶有趣味性和娛樂性并能將抽象知識轉化成具體形象的宣傳更能得到青少年的認可。其他年齡段市民比青少年的心智更為成熟,對科普知識宣傳途徑有著較為理性和成熟的看法。他們也認同將一些抽象知識轉化成可以直接看到的具象物品,認為這樣會產生很好的宣傳效果;當然一些帶有解釋性的活動也能幫助他們理解科學知識。所以在獲取科普知識的途徑取向方面,他們不光喜好科普展覽這個途徑,也偏向于科普宣傳櫥窗和科普沙龍或講座。

圖3 青少年接受科普知識的途徑構成分析 圖4 其他年齡段民眾接觸科普知識途徑構成分析
2.4 青少年對《科學素質綱要》認知程度調查分析
從圖5可以看出:在青少年人群中,了解《科學素質綱要》人數僅占總人數的5%;而有一點了解的人數也只有37%;不了解《科學素質綱要》占了絕大部分,達到58%。因此青少年整體上對《科學素質綱要》的了解或僅有一點了解的占比還不到50%,大部分都處于不了解或者了解很少的尷尬局面中。由此看來,切實夯牢本地區科普及科技創新教育基礎,是實現科普教育目標的重中之重。黃石地區出現的青少年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科學素質綱要》的人數要遠遠多于了解人數的現象,其中可能的原因分析如下:
1)現今社會傳統的教育觀念基本上都傾向于應試教育,對于科技新發展關注度不高;很多人認為對青少年進行科普知識培養和科技創新教育還遠不如對他們進行學科知識拔高重要。
2)科普及科技創新教育宣傳效果不理想,多數人群對于“科普”這個詞的認知非常陌生,越是高齡化其了解程度越低;成年人自身的科普意識不強,會導致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意識更加淡薄。
3)青少年自身對科學知識和科普教育不重視,其對科普及科技創新的了解處于被動狀態;雖然接觸科普知識的途徑多樣,但是卻知之甚少,很多人不求甚解。
基于上述分析,提示鄂東南地區青少年對于科普知識的了解存在明顯不足,說明了相關部門在科普工作中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去拓展。

圖5 青少年及其他公眾對《科學素質綱要》了解程度調查
2.5 青少年學術研究與科學特長發展意向調查與分析
圖6展示的是青少年學術研究與科學特長發展意向的調查結果。其中超過70.40%以上的人認為培養個人興趣特長是驅動當代青少年注重學術研究與科學特長發展相結合的重要方法。有意思的是,發表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學術論文卻只得到了24.90%的人認同,顯示青少年閱讀專業文獻的興趣和能力缺乏。圖7進一步形象客觀的的展示了青少年學術研究與科學特長發展意向之間的對比關系。其中認同注重個人興趣培養的占有48%,從圖中可以看出,發展青少年的個人興趣特長得到廣泛認可。
在充滿了各種競爭的當下社會,普通民眾認為青少年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這樣才能握有在這個社會脫穎而出的專業資本。所以正如調查結果所示,對積極參加各個學科領域競賽和積極發表科學技術論文這兩個選項,受調查的對象并沒有給予廣泛的認可。由此可見,注重培養個人興趣特長是最重要的選項,利用其他兩個途徑來實現個人發展的選項看來在操作中顯得并不是很受重視。

圖6 青少年學術研究與科學特長發展意向構成
基于上述結果分析和討論,提示本調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調查結果基本與事實相符。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和討論分析,我們對應地給出了如下對策與建議:
3.1 因應青少年人群的需求,有的放矢開展科普教育
研究顯示,對于青少年人群,目前科普教育成效的確顯而易見,但還是需要重視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并深度推進。青少年承擔著未來建設國家的責任,良好的科學素養將會使他們能更快速高效地推動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因此對于青少年這一年齡段的人群,理應給予更多關注。加大對13~19歲年齡段目標人群的科學知識普及宣傳和推廣,可以有效地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養[2]。
3.2 提倡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選擇恰當科學傳播途徑
由調查結果可見,不同人群接受科學知識的方式取向不同。根據不同人群選擇合適的傳播方式,才能達到良好的科普傳播效果。現今科學技術快速發展,青少年直面知識和信息爆炸時代,諸如網絡、電視、廣播等系列媒介帶來了各種資訊沖擊。正是由于這些媒介推送,繁花似錦般的各類消息鋪天蓋地來襲,青少年人群對于此類信息的辨識程度較差,凈化網絡及各類媒體的“空氣”成為了不可缺少的舉措。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注重青少年動手能力提升至關重要。青少年需要那些不拘泥于課本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進行探索發現的能力提升等鍛煉機會。如今,青少年需要做到的是:要加強自己的實踐動手能力,要善于發現、敢于發現。教育部門和科普工作機構要推動青少年合理地利用現有條件,多方向、多角度地了解、學習科學知識,鼓勵青少年通過借助現有的硬件平臺及軟件條件,切實強化自身科學素質培養。在調查中我們認識到,在宣傳科普知識時,其傳播方式若能帶有一些趣味性和直觀生動性,就能更好地讓青少年理解科學知識。比如我們利用生活中的實物,帶領青少年親自動手用這些常用物品來做實驗,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就會有很大的提高。所以選對合適的科普知識傳播方式十分重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行之有效的科普知識傳播理念。
3.3 倡導回歸書本的行動,靜心內化科學知識
在進行調查和深度訪談中我們還發現,青少年對國內、外知名科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知之甚少。他們大多數都能夠從網絡、電視中快捷地了解到一些科學知識和常識,但這樣的途徑和方式使得各類知識如同“洋快餐”一樣,他們給囫圇吞棗地咽了下去,卻并沒有細嚼慢咽,也缺乏真正地理解消化。知識的系統性、理性和深度十分不足。閱讀紙質書籍,可以讓頗為浮躁的青少年們安靜下來。因此,學校應鼓勵青少年要更多地閱讀紙質文章和材料,而不是沉浸在網絡等媒體的虛擬世界。
3.4 普及《科學素質綱要》,提高公眾科普意識
調查發現,廣大青少年中,知道、了解《科學素質綱要》的非常少。黃石市剛剛進行了新課改,但很多教師的教學方式仍然沿襲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故此,一方面相關學校需要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強化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以科學教育來彌補學科教育的缺失環節和不足。教育管理部門要致力于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和科普素質,加強基礎教育領域的專業科普隊伍建設。另一方面,報刊、網絡、電視等媒體要以多種途徑來加大對《科學素質綱要》的宣傳力度,強化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普意識,顯著提高青少年的科普素質。
3.5 強化家校和社會聯動,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在調查訪問過程中,我們發現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提出之后,由于缺乏可供操作的模式,社會、學校、家庭這三方面未能有機地結合在一塊。學校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科教育,而家長因工作忙碌和專業背景限制,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地科技創新輔導,只能淺表地督促其完成學校布置的學科作業,難以給孩子提供足夠的科學知識和科技創新等素質教育,也不能很好地給孩子們提供接觸科學技術新領域的機會。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領域瞄準于經濟建設方面,科普教育和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難以進入公眾的視野。為了更好地實施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社會各界應該更多關注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要實現這一目標,科學技術館已成為科普教育和科技創新教育的強有力播種機和推進器[4]。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在黃石市以外的周邊地區、鄉鎮人群特別是未成年人對黃石市科學技術館的功能和現狀了解少之又少。由此我們認為要不斷強化科技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尤其是“未成年人科學素質教育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不斷地從學校教育進一步延伸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推進地區科普教育及科技創新教育工程順利實施。
[1]葉南客. 深入普及社會科學,服務經濟社會發展[J]. 群眾,2007,(9):75~76.
[2]靳 萍,耿麗娟,萬 歷. 中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創新模式研究——“重慶市青少年科學探索中心”創新模式構想[A]. 中國科普理論與實踐探索——2008《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論壇暨第十五屆全國科普理論研討會文集[C],2008,398~404.
[3]王 薇,洪 昆. 注重科普教育, 提升未成年人科學文化素質[J]. 科普教育,2010,8(1):26~28.
[4]甘海鷗. 科技館事業發展與科普教育作用淺談[J]. 科技資訊,2007,(27):226~227.
Investig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science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ducation for teenagers in Southeastern of Hubei——based on view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of teenagers in Huangshi area
HOU Jian-jun, ZHU Yi, XIE Hui,LIU Ke-sai, CHEN Liang, HONG We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435002, China)
To understand approach of popular scienc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in Southeastern of Hubei province, the main directions and methods were concerned for the teenagers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es of popular science and learning popular science knowledge. The Huangshi City proper, the surrounding villages and towns (Daye, Tieshan, Yangxin, etc.) were choosed for investigation, by using th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he surve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preading routes of popular science knowledges were various, b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teenagers to know popular science was not optimistic. There were obvious shortcomings just as follows: the overall level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egree was not high, and popular science for teenagers had not been payed more attention. Therefore,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 in Southeastern Hubei province.
teenagers;science popularization educ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ducation;popular science level;Southeast of Hubei
2016—03—25
湖北省教育廳2014年度教學研究項目(No. SJ201404)和湖北師范學院教育學省級重點學科2013~2014年度開放基金項目資助。
侯建軍(1966— )男,湖北宣恩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水生生物學研究及生物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G231
A
2096-3149(2017)02- 0077-06
10.3969/j.issn.2096-3149.2017.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