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津源
引證法是在議論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經典著作、歷史文獻、諺語、成語、俗語、傳說、古今詩文等作為論據,以此證明觀點的一種論證方法。“引”得“濫”而不精、不準,“引”而不“析”、不“證”,使議論文變成“觀點加引語”,這是中考考場作文運用引證法的常見失誤。作為理論論證的重要方法,怎樣發揮引證法權威性和說服力強的優勢呢?
1.“引”后“說明”,初證論點。第三段引用了劉少奇當年對調查組成員的“叮囑”,這幾句話出自原國家主席之口,典型性、說服力強,這就是“引”得準。作者沒有一“引”了之,而是由此推進論證過程:一是說引語的作用——“群眾終于說出了久藏在心底的話”;二是用一句“說明了一個道理”過渡,亮出“領導干部樂于聽真話更重要”這一論點,并從“膽量”與“度量雅量”的角度切入作初步論證。如果沒有“說明”后的分析,那論述勢必顯得跳脫不暢。
2.“引”而析例,再證論點。第五段一開始,作者精心挑選了《春秋榖梁傳·僖公》中的名句——“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然后從聽“有信之言”的“最大價值”切入,進一步論證當前“決策者”們“樂聽真言”的重要性。為了使論據更顯豐富性,作者又挑選了《呂氏春秋·壅塞》中與論點契合度很高的一則史實,讓例證法與引證法相結合,從反面證明論點。如此安排,使論證過程與手段不至于單一呆板,顯示了多樣性。
3.“引”后再證,深化論證。第七段,作者又引用《宋史》里的名言“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作為論據,由后一句進入深層次論證,用三次假言推理揭示言路之“開”與“塞”截然不同的結果,使得論證得以深化,說理令人信服。
4.“引”后即止,延拓論點。文章結尾舉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人物——裴矩,然后以拜住引用的《荀子》里的一句話“盤圓則水圓,盂方則水方”解釋“裴矩現象”,讓“各級領導干部深思”。“深思”什么?文章已經戛然而止,真是含不盡之意在言外——“高級領導干部率先垂范樂聽真話”“共同營造敢說、樂聽真話的環境”一類的“言外之意”,實際上都是文章論點的含蓄延拓和深層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