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唯有吐故納新。在2017農業供給側改革年的實踐中,作為全國產糧大市的扶余,打破舊有“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和隱形壁壘,確立“抱團發展,協同作戰”的新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發展模式,可謂有破有立,大破大立。
時值春播季,扶余迎來了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的第一縷曙光,也為我們向優質要效益、向供給側改革要效益、向轉型升級要效益提供了一份鮮活的樣本。
破“就農業論農業”傳統思路散戶經營小生產模式 立一二三產融合之道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簡單的少種點什么、多種點什么,而是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的一場全方位變革”。對此,扶余市黨政一班人做出的回應是——衡量改革成不成功,不僅要看供給體系優不優、效率高不高,更要看農民“錢袋子”是否鼓起來,得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
今年,該市規劃建設13個現代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和創業園,倡導改變“就農業論農業”的傳統思路,從選種、種植、收割、倉儲,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
隨著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又有農業現代化的新理念、新人才、新技術和新機制注入,扶余市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市場服務業“三產融合”已初見其形——比如“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吃、住、玩、土、特、奇、鮮”休閑農莊服務鏈,再比如互聯網和電商時代崛起的“新農人”“新業態”等。
破不合理農業供給結構 立穩糧優經扶特之基
蔡家溝鎮腰號村綠興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扶余市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設主體。棚室由最初的398棟,發展到現在的1250棟,建設塑料制筐廠3個、水泥桿廠2個、收貨場院20個,實行蔬菜產供銷一條龍服務,2015年,合作社純收入達到7800萬元。
他們的成功,是對扶余市實施“穩糧、優經、扶特”戰略,減少低端、無效供給,增加高端、有效供給,讓市場力量引領結構調整的有力佐證。“穩糧”。牢牢守住永久基本農田不被占用和毀壞的底線,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效提升耕地地力,著眼“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穩產能;主攻優質玉米、水稻和花生種植,滿足人們“吃好”的需求?!皟灲洝?。集中打造全省乃至東北區域的棚膜蔬菜生產示范區;繁育“四粒紅”花生新品種、壯大有獨特資源稟賦的花生等雜糧雜豆產業,打響“扶余四粒紅”“增盛永”等一批高效經濟作物品牌。“扶特”。圍繞完善農業優勢特色產業鏈展開,大力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規模型農業。鼓勵發展“互聯網+農業”,積極支持優勢特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為補齊農業農村短板,該市還提出強化科技支撐和基礎支撐,出臺一系列支持農業科技創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扎實推進脫貧攻堅等政策措施,不斷給農村帶來真金白銀實惠。
破農民增收渠道狹窄瓶頸 立資本進入農業助力現代化發展之勢
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作“藥引子”,吸引更多資本投向農業農村,創新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得到企業發展壯大的“紅利”。這是扶余市引導資本進入農業的主導思想。位于永平鄉的吉林省金土地現代農業示范區,是扶余市資本進入農業,園區占地49125畝,融資1億元,采用“公司+基地”發展模式,2016年生產水稻9200多噸,產值2800多萬元。由田間到餐桌所涵蓋的種植與采購、貿易與物流、加工與深加工、品牌建立、產品銷售等多個環節構成了這個綠色農業示范基地的完整產業鏈布局。
在園區正在建設的8座水稻蓄水池旁,1300公頃水田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動工,水稻育苗大棚如期改造,生態養殖場里苗圃內五角楓、金葉榆、山杏等百萬株苗木傲然挺立,1950公頃生態草原開發井然有序。一個以循環農業、健康食品加工、休閑農業旅游、養老養生度假為主的多業態復合型現代農業示范區即將呈現。
伴隨著各類農業利好消息的放出,扶余市再次被寄予“領跑現代農業”的厚望。相信經過一輪脫胎換骨的轉變后,扶余轉過身將又見一片新天空。(來源: 松原市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