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海
下了班,照例去菜市場轉轉,意外地發現一個紅薯攤。攤位上擺放著或紫紅或土黃的鮮嫩紅薯,讓我想起諸多與紅薯有關的美麗時光。
童年的記憶里,房前屋后、山坡溝坎,都種滿了紅薯。到了夏天,繁茂碧綠的薯藤會將莊園覆蓋個嚴嚴實實。挑選稍長的藤蔓,從根部扯斷,擦去藤端流出的白色汁液,摘凈葉子,一根結實的“跳繩”就做成了。在生活相對單調的鄉村,男孩女孩都是跳繩高手。空閑的午后和黃昏,飛揚的薯藤是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在跳薯藤時,孩子們還哼唱著童謠,時隔多年,我還記得“一朵鮮花紅又紅,劉胡蘭姐姐是英雄,從小是個苦孩子,長大是個女英雄”。以及“小皮球,落落提,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等親切而溫暖的歌詞。
到了秋末冬初,紅薯葉子在一次又一次晨霜的洗禮中變黃變蔫。大人們用鐮刀割去壟溝上的薯藤,再用黃牛拉著鐵犁從壟上走過,翻開的土塊里,躺臥著肚大腰圓、紅黃不一的紅薯。孩子們提著竹籃柳筐,歡快地揀拾著紅薯。一天下來,揀拾的紅薯就堆成了小山。晚上,一家老小,圍著八仙桌,吃著蒸的薯片、煮的薯粥,在或明或暗的月光下,談著莊稼的收成、孩子的學習,為清貧的鄉村生活平添了幾分芳香可愛。
挑一個陽光晴好的日子,把紅薯分成幾堆,一堆窖存起來,讓紅薯的糯香延續到來年;一堆切成薯片,曬干后貯存,需要時磨成飼料喂養家畜;一堆留著磨粉和釀酒。自家磨的紅薯粉貨真價實,綠色營養;家釀的紅薯酒滋味純正,芬香醇透。心靈手巧的鄉親們,還琢磨出很多紅薯的吃法,比如把紅薯蒸熟搗成泥狀,然后添加面粉、米粉、豆沙或醬,攪和之后,在鐵鍋里煎成可口的紅薯餅,或者炸成美味的紅薯丸子。又如把紅薯葉子洗凈,用開水燙熟,再用香油、醬油、醋、辣油、芥末、姜汁等調料,制成涼拌菜,鮮嫩可口。有時也把紅薯梗搭配豬肝、肉絲爆炒,紅薯葉腌制成咸菜,紅薯加工后做成紅薯面條等,每一樣都風味絕佳,香甜可口,讓孩子們垂涎欲滴。
紅薯的芳香不僅醉透了我赤腳追趕白云的日子,還陪伴我走過漫長的求學生涯。記得幾十年前,我在黃淮平原的一座小城讀書。為了節省開支,從家里自帶干糧。放學后,支起一盞簡易的煤油爐,從干糧袋里取出一只紅薯,洗凈去皮,切成塊狀,放進鋼鍋里水煮,一刻鐘后,揭開鍋蓋,滿屋芳香,然后開始享用這饕餮大餐。有時一日三餐,皆與紅薯有關,百吃不厭。紅薯的香甜滋味沖淡了寒窗求學的辛酸,紅薯的豐富營養強健了我青春的身體。
畢業后,曾經結交了一個城里的女友。女友家境優越,可偏偏愛吃烤紅薯。記得那個風大雪多的冬天,每天傍晚從商販那里給女友買回熱乎乎、香噴噴的烤紅薯。紅薯維系了我和女友的甜蜜戀情。我們一起吃著紅薯,逛街乘船,爬山旅游的溫暖時光,成為我青蔥歲月里美麗的記憶。
很久不見紅薯,此番邂逅,自然不能錯過,欣欣然買回數斤。入夜,擎著一杯溫暖的黃酒,聽著一首經典的老歌,品著紅薯的芳香,注定又是一段閑適美麗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