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遠烘
2016年12月9日至18日,由中國文聯、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廣西文聯聯合主辦的“美麗南方·廣西——中國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趙實,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理事長胡振民,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左中一,全國人大教科文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恒,中央編辦原副主任、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王瀾明,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常委、宣傳部部長范曉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著名油畫家詹建俊,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家英、黃格勝,中國美術館副館長謝小凡等出席開幕式并參觀展覽。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里主持。這次展覽共展出作品350余幅,種類包括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畫、綜合材料等,占滿了中國美術館一樓的9個展廳,可以說這是廣西百年繪畫的一次重要的梳理和展示,全面展現了廣西百年繪畫的歷史進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
這次展覽從2014年就開始策劃和籌備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提出了打造“美麗南方·廣西”文化品牌的構想和計劃。廣西文聯、廣西美協積極行動,策劃舉辦“美麗南方·廣西——中國美術作品展”,得到了自治區黨委以及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的支持。本次展覽被納入中國美協全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序列展,繼“靈感高原”——西藏主題展、“天山南北”——新疆主題展、“浩瀚草原”——內蒙古主題展、“七彩云南”“多彩貴州”全國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序列展之后,這次“美麗南方·廣西——中國美術作品展”,是中國美協梳理全國民族美術創作歷史和發展狀況的又一次重要的文獻性展覽。
展覽分“歷史經典”“美術廣西”“廣西美術”三大部分。
“歷史經典”部分以文獻及原作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展現,主要展示曾到廣西進行寫生、講學甚至生活多年的近現代藝術名家表現廣西的繪畫作品。展出了徐悲鴻、李可染、張安治、關山月、宗其香、白雪石、周令釗、馬萬里、陽太陽、黃獨峰、凃克等11位藝術大師的個案,以及中國美術館收藏的齊白石、李樺、黃賓虹、力群、吳冠中、周令釗、宗其香等名家的經典作品,向家屬借調張安治、關山月、陽太陽、白雪石、黃獨峰、馬萬里、涂克等名家的經典作品,共60多件。這些珍貴的藝術精品不僅具有高超的藝術技巧,同時飽含著藝術家對廣西的深沉的感情,使本次展覽具有了沉甸甸的歷史厚度和廣闊的學術深度。這些作品也與當代的表現廣西題材的作品形成對比和呼應,使觀眾能得到更深的藝術領悟和更強的美感享受。
“美術廣西”部分展示的是當代藝術名家表現廣西題材的藝術作品。從2015年年底到2016年,中國美協與廣西美協組織了共有4批、百余名全國知名畫家、分4條線路到廣西進行采風創作。采風的地點有全州、陽朔、靖西、龍勝、三江、北海等,囊括了廣西優美的自然風光、異彩紛呈的民族風情、深沉厚重的紅色文化和現代的海洋文化、神秘的邊境風情。藝術家采風的季節有凄風冷雨的冬季,也有酷熱難耐的夏季,不管什么樣的天氣,他們都面對奇山秀水和純樸熱情的少數民族人民揮毫潑墨。廣西的風土人情激發了藝術家們的創作靈感,藝術家們又以高超的藝術技巧升華了生活的素材。采風創作之外,藝術家們還沿著紅軍長征的足跡緬懷先烈,到偏遠的山區捐書助學,他們是真正的深入生活、到人民中去,這樣才描繪出了一幅幅生動、感人的畫卷。
“廣西美術”部分展示的是廣西畫家表現廣西題材的美術作品。這部分作品采用的是征稿的形式。在征稿的過程中,廣西美協多次召開動員會號召藝術家們精心創作。經過精心的準備和嚴格的評審,這部分作品最后共有180多件入選。此外,為了全面展現廣西美術的歷史進程和所取得的成就,展覽還選取了新中國成立后廣西藝術家創作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從廣西近現代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精選了部分優秀作品進行展出。
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飚在觀看畫展時指出,展覽向全國展示了廣西美術的整體實力和成就,擴大了廣西美術在全國的影響力,用藝術手段展示了廣西的美。希望廣西美術家再接再厲,推出更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趙實說,展覽是近現代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廣西少數民族題材美術創作最大規模、最高質量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檢閱,具有重要的意義。展覽的成功舉辦必將促進民族美術研究,推動少數民族美術創作的繁榮發展。
自治區黨委書記彭清華、自治區主席陳武指出,廣西美術家始終堅持深入基層、扎根人民,用飽蘸激情的畫筆表現了廣西的秀美河山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為宣傳美麗廣西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認為,廣西是美術大省(區),擁有在全國較有影響的水彩畫群體、國畫群體、油畫群體,在美術隊伍、人數、水準、學術性上都有相當規模。這次畫展作品質量非常高、非常整齊,展示了廣西美術的整體實力,是有史以來最大型、學術層次最高的以廣西題材為主題的全國美術作品展,將對廣西未來文化藝術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廣西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洪波講述了展覽名字的由來,展覽名稱之所以叫“美麗南方·廣西”,是因為廣西壯族文學家陸地創作的廣西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美麗的南方》。這部小說與同時期丁玲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風驟雨》都是反映土改題材的著名小說。近幾年,廣西在梳理本土文化符號時,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提出“美麗的南方”的宣傳主張,當然南方不僅僅有廣西,所以最終展覽名字確定為“美麗南方·廣西”。
在開幕當天召開了研討會,與會專家有中國畫協會副會長孫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景波,中國藝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中華書畫家雜志社總編王鏞、中國美協理論研究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觀察雜志社主編李一,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天民、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悅笛,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教育學院院長、中國美協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余丁,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理論研究室副主任丁寧,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杭春曉,北京畫院藝委會副主任王志純,中國國家畫院資深研究員張晨,中國美術館教育部主任、館刊常務副主編徐沛君,著名青年批評家楊衛,廣西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洪波,廣西美協主席謝麟,以及廣西部分藝術家代表。研討會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主持。
孫景波說,畫展使人震撼,廣西已在西南崛起,在中國崛起,過去對廣西美術了解不多,上次“吾士吾民油畫展”了解到廣西油畫的成就,這次全面看到了廣西美術創作的全貌,廣西已是一個美術大省區、強省區。
孫克認為,“新中國成立以后,山水畫無形中受到深入自然寫生的影響,對改變當代山水畫格局意義重大。”廣西的山水為中國美術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描繪對象。
李一認為,此次展覽文獻性比較強,把百年來各個畫種廣西題材作品的代表作集中在一起,確實能讓觀眾通過作品概覽中國近百年來的美術發展。
尚輝認為,這個展覽并不單純是作品的呈現,更重要的是從美術史的角度梳理了這100年來廣西題材給中國美術現代性轉型提供了什么樣的描繪對象,這個對象對20世紀中國美術產生了一些什么樣的影響。尚輝說:“此次展覽,讓美術史家有機會集中地觀賞到這些作品,有利于美術史家直觀地在第一時間通過學術視野分析廣西題材給予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貢獻。”齊白石、黃賓虹、李可染、白雪石、黃獨峰、陽太陽等大家在作品中表現的廣西獨特自然風貌,是對廣西自然環境入畫題材的發現,其中還包括畫面中反映出的獨特審美趣向,這種發現豐富了20世紀中國美術史題材和內容;李可染雖然“為祖國山河立傳”,但他畫得最多的、最具有李可染個性的山水對象是桂林山水;白雪石也是因為畫桂林山水,造就了他的畫壇地位。直至今天,廣西的獨特自然風光依然不斷滋養著一批批畫家不斷涌現,例如,謝麟、謝森等畫家在油畫方面的創作,形成了當今的“南方的風景”,這一風景和江南的風景并不完全一樣,在油畫本土化的過程中,廣西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貌幫助畫家找到了突破口。
王鏞認為,雖然這次展覽作品所表現的題材都是廣西,但作品風格絕不是地域風格,而可稱得上是中國風格。雖然繪畫對象是廣西,但來自全國各地藝術家用的卻是各自擅長的創作手法。這樣一來,廣西題材在全國美術家的作品當中,就形成了一個濃縮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圖論。展覽作品讓他感到親切,“徐悲鴻很少畫山水畫,但他畫的《漓江春雨》可以說是徐悲鴻中國山水畫的代表作,這是我從小就喜歡的作品。漓江的風景促成了李可染、白雪石繪畫技法的改變。我特別注意到展覽中陸儼少的作品,擅長畫三峽的陸儼少在畫漓江山水時與畫峽江山水不同,他改變了固有筆墨程式,并在后來的創作中得以延續。”
高天民認為,上世紀中國美術的題材問題一直都受到重視。上世紀30年代大批文化人集中到廣西,開始對廣西的少數民族人物和廣西山水進行描繪,意義非常重大。首先是開啟了近代少數民族題材創作;其次,在上世紀40年代興起的“走向西部”實際上就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一次再發現。同時,走向西部和走向民間是聯系在一起的,走向西部、走向民間跟中國美術的現代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美術的現代性和西方是不一樣的,它是通過對民族文化的發現,對身邊生活的發現,對自身歷史的發現來實現的。所以說,梳理廣西的美術史意義重大。
專家認為,傳統中國山水畫在廣西(桂林)找到了當代轉換的載體,并成就了李可染等里程碑式的人物,廣西當代美術發展是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縮影。這次畫展,已不是廣西美展而是全國美展,是少有的高學術水平、規模大的畫展,已成為“廣西現象”。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于祖國南疆,有12個世居民族,有著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民族美術創作成就輝煌——世界文化遺產“花山巖畫”,是世界目前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創作歷時最長的“主題性”繪畫作品,是戰國至東漢時期我國南方壯族先民的偉大創造;歷史上知名的“宋四家”之一米芾,當時到廣西為官時就留下了一些作品,包括有記載但沒有傳世的《陽朔山圖》,可以說是廣西的風光給他后來開創的多以煙云掩蓋樹石的“米家山水”以啟發;清初四僧之一石濤雖然并非成名于廣西,但他是廣西人,廣西的自然與人文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的審美趣向,導致石濤的山水作品都很靈秀;此外,廣西還有唐代桂林的摩崖石刻、明代的陵墓雕刻,以及歷代的銅鼓等不少藝術精品留存;特別是近現代廣西美術,在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抗戰時期的“桂林文化城”,云集了徐悲鴻、豐子愷、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陽太陽、馬萬里、張安治等200多位著名的文化名人,為“抗戰文化”以及為近現代中國美術的發展均作出了重要貢獻,在近現代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廣西有秀美的自然風光,有多彩的少數民族風情,有壯族母親河“紅水河文化”,有“百色起義”“湘江戰役”的“紅色文化”,還有最早海上古絲路始發港北部灣的“海洋文化”……同時,廣西是中國—東盟、“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地區。新中國成立以來,廣西的美術創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美麗南方·廣西——中國美術作品展”是百年廣西美術的一次梳理和總結,同時也是廣西美術發展的新起點。
這次畫展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自治區領導陳際瓦、李克、沈北海等先后來到中國美術館參觀展覽并予以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