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
“都市村落”式的社區規劃
王 敏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以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芮城村某項目為例,針對項目所在區域及周邊業態發展的方向,從項目的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四方面,對項目進行了定位,并介紹了項目周邊的交通組織及景觀綠化,有助于實現“都市村落”式的社區模式。
都市村落模式,開放性社區,空間形態,高容積率
傳統的民居村落,通過順應生態環境、自然條件的村落生長建設模式,使人們的居住聚住更加親近自然。宗祠及村廟的新建,凝聚了人們居住的精神理念,使得居住在其中的人親密無間。村落是由道路與街坊構成的,人們打開窗戶迎接空氣與陽光,迎接鄰里,迎接街道與商業。街道上有屬于自己的門牌號碼。每個村民在街道上都有屬于自己的位置與地址。人們直接鄰里關系密切,家庭產業直接相互聯系,相互支撐。
當今居住用地成為城市空間開發的熱點,居住區已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自住房進入市場商品化以來,我國每年新增城市住宅幾億平方米,而這些住宅區,高樓林立,警戒森嚴,然而卻擋不住失竊現象。居民間冷漠生疏,嚴重缺失精神層面的交流。
因此,作為金橋街規劃項目的設計理念就是,我們要打造“都市村落”的理念。用現代化交通相聯系,功能混合,產業之間互相支持。這樣的社區從某種意義上回歸了傳統街區概念的功能組織和空間形態。
該項目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區芮城村。地塊位于和平北路以西,金橋西街柴村橋以南,汾西公路以東,優山美郡以北。
規劃用地分為地塊五,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8個地塊。其中地塊五用地性質為小學,用地面積19 416 m2,容積率0.7~1.0,建筑密度24%~30%,建筑限高16 m;地塊六用地性質為醫療衛生,用地面積6 370 m2,容積率1.0~1.2,建筑密度24%~30%,建筑限高60 m;地塊七用地性質為文化娛樂,用地面積6 496 m2,容積率0.5~1.0,建筑密度24%~30%,建筑限高60 m;地塊八用地性質為幼托,用地面積56 126 m2,容積率0.7~1.0,建筑密度24%~30%,建筑限高16 m;地塊九用地性質為居住,兼容商業,比例為25%~30%,用地面積87 368 m2,容積率1.8~2.2,建筑密度22%~28%,建筑限高60 m;地塊十一用地性質為幼托,用地面積4 775 m2,容積率0.7~1.0,建筑密度24%~30%,建筑限高16 m;地塊十二用地性質為居住,兼容商業,比例為10%~15%,用地面積43 595 m2,容積率1.6~2.0,建筑密度
20%~25%,建筑限高60 m;地塊十三用地性質為體育,用地面積8 822 m2,容積率1.0~1.6,建筑密度40%~50%,建筑限高60 m(見圖1,圖2)。


結合待開發區域特點和金橋城市公園和太白鐵路遺址公園,對公園的景觀充分利用,提出“臨園而居,繁華盡享”的規劃理念。通過“憩之谷”“溪之谷”“光之谷”三條軸線,將住宅區和公建區產生互動,將兩個公園景觀引入住宅區域,從而使區域形成品質生活居住圈。
“憩之谷”軸線將地塊十二及地塊九兩個居住區相聯系,在整體設計上打造舒適、享受的居住區高品位生活。
“光之谷”是一條充滿希望、生機、活力的軸線,它將地塊五、六、七、八、十三聯系在一起。軸線上包含幼兒園、小學、社區醫療及社區娛樂與運動。這條公共建筑區的軸線在空間布局上充分考慮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有效的組織各個功能之間的關系。按使用功能明確區分區域。
“溪之谷”是一條生態軸線,貫穿金橋公園及太白鐵路遺址公園兩大公園。整個軸線是整個都市社區的綠肺,充滿著生命、自然及生態。
針對項目所在區域及周邊業態發展的方向,我們分別從項目的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四方面進行分析,從而有助于更加精準的對項目進行定位。
1)優勢。
地塊貼近金橋公園及太白鐵路遺址公園,擁有足夠的景觀條件。教育科研基地位于地塊的西北角。城市主次干道環繞社區,公交總站緊鄰地塊,交通便捷。整體地塊平整無拆遷麻煩。
2)劣勢。
近年來,太原市城中村改造項目量比較大。對住宅市場具有很大的沖擊力。寫字樓及酒店等項目產品難于銷售,資金積壓現象非常嚴重。項目周邊的配套設施檔次較低,無法滿足住戶品質生活的需求。
3)威脅。
地塊的周邊很早就推出了優山美郡項目,在產品上給本項目造成一定的競爭壓力。
4)機會。
項目雖然具有劣勢及威脅,但是還是充滿了很大的機會的。人民醫院的搬遷以及外國語學校的建設都為本項目提供了區域優勢。未來金橋公園及太白鐵路遺址公園的建設也為地塊增加了附加值。地塊內教育及娛樂的開發,也為項目本身提供了市場機遇。
針對以上優勢、劣勢、機會及威脅進行分析。我們將社區內的住宅項目定位于剛需型為主,養老改善型與投資型相結合的住宅小區,加強人文環境的營造。戶型設計以90 m2戶型為主力戶型。120 m2戶型為補充戶型。
方案共設計三類戶型,90 m2以下兩室兩廳戶型,90 m2三室兩廳戶型,120 m2四室兩廳戶型。戶型比例為90 m2以下兩室兩廳戶型住宅套型戶數比例16%,90 m2三室兩廳戶型住宅套型戶數比例68%,120 m2四室兩廳戶型比例為7%。
在居住區周邊為居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居民能夠就近上下班,免除到市中心長距離來回的奔波,減少城市機動車的交通出行總量。
在遵循原有規劃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居住空間與地塊商業環境的關系,強化景觀小區、花園小區的內涵,利用綠地及景觀小品,創造良好景觀環境,步行小徑構建出舒適宜人的活動網絡,真正做到把綠色還給人,實現鬧中取靜。努力創造一個空間形態豐富,細部設施完善的高雅居住生活區域。
路網是城市和小區的骨架,是全部行為活動的支撐,它決定了整個區域的活動能量和生命力,慢速交通分離的組織方式,滿足不同交通出行的要求。
“都市村落”式社區內功能混雜,各功能出入口設置非常重要。合理的設置各功能區的出入口,有利于緩解社區及道路的擁堵現象。整個社區北側緊鄰金橋南街,社區內部由一條東西走向的社區規劃路及南北走向的太白路與和平北路分為四大塊。由太白路及社區規劃路形成的十字交叉口組建社區內的步行街道。將四大地塊緊緊相連,小學入口避讓開城市主路金橋南街,開向城市次級道路太白路,避免上下學接送時段給城市主干道造成的壓力。
居住區的主出入口盡量避免與學校出入口相對。九地塊居住區的機動車由金橋南街主入口和和平北路次入口進入小區,直接進入地下車庫,行人由和平北路上主入口進入小區,使人車分流。十二地塊機動車規劃路主入口和太白路次入口進入小區,直接進入地下車庫,行人由太白路上主入口進入小區,使人車分流。小區內道路基本無機動車通行,交通組織順暢、安全。在綠地中設人行系統,既方便各樓宇的交通便利,又給居民提供活動的空間。
全區在可能的地點充分綠化、觸目可及,采用多種方式,保證足夠的“綠化量”,不僅能美化環境景觀效果,更有助于區域小氣候的改善,增加含氧量,減少塵埃,打造污染大省中的“綠洲”。植物配種樹木主要以銀杏為主,點種幾棵國槐;喬木種植選用紫薇、丁香、野生牡丹等觀賞性植物;灌木采用常綠灌木,團塊狀種植,用修剪的方式形成色差圖案;設立多種園藝小品置于園中,呈現生活情趣,有利于健康。
整個社區總建筑面積417 709.77 m2,其中住宅219 815.52 m2,公建46 091.59 m2,商業59 642 m2。分三期建設完成,一期完成九地塊居住區,二期完成十二地塊居住區,三期完成周邊配套的小學,社區醫院、文化娛樂及體育館設施,使得整個“都市村落”社區功能齊備,回歸了傳統街區概念。
我國現在以高密度,高容積率社區形式居多。這就需要我們在社區中融入大量的公共建筑來稀釋較高的密度以及較高的容積率,使得工作與居住平衡布置,居住環境更加宜人。在設計中我們努力打破功能分區思想為基礎,強調內向性的“居”與“住”,通過設計做到社區內部自身功能的平衡,努力達到“都市村落”式的社區模式。
Planning of “urban-village-style” community
Wang Min
(TaiyuanTechnologyUniversityBuildingDesignAcademy,Taiyuan030024,China)
Taking Ruicheng village project in Jiancaoping district of Taiyuan city of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in light of the project domain and surround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tendency, starting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project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 the paper carries out the project orient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project surrounding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landscape greening, which will be good for realizing “urban-village-style” community pattern.
urban village pattern, developmental community, spatial morphology, high-rate volume
1009-6825(2017)14-0012-02
2017-03-06
王 敏(1980- ),女,工程師
TU984.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