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O 問:
一方面,我想閱讀文學經典,看經典影視劇;另一方面,我又很容易被娛樂化的文學、影視作品吸引。為什么我們會本能地關注這些娛樂化的作品?有沒有作品是同時滿足有格調和接地氣兩方面要求的?
毛 尖 答:
不用糾結,對經典的渴望,是我們的本能,因為我們都渴望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對娛樂化作品的渴望,也是本能,用張愛玲的話說:“現代的東西縱有千般不是,它到底是我們的,于我們親。”再說,今天被我們視為經典的名著和影視劇,不少在當年也是飽受過于“娛樂”“低俗”的批評,比如張恨水的小說、周星馳的電影。
在面對經典和“鮮肉”時,關鍵在于我們自己是否準備好了健全的胃和批判的眼睛。大文豪、大導演都是雜食動物。狄更斯從各類刊物中汲取靈感。希區(qū)柯克的電影方法論名言是:“最適合改編成電影的是三四流小說。”例子萬千,道理一個:只要自己足夠強大,就能在廢墟上建成羅馬。
當然,很多作品一出場就既好又通俗,比如希區(qū)柯克的電影、村上春樹的小說。但實事求是地講,如今雅俗共賞的作品越來越稀少。因此,我主張成長中的你們先看一些經典,為自己打好閱讀地平線和坐標軸,才能火眼金睛,在過森林過隧道時自帶頭頂探照燈。
所以,去大量地讀,大量地看吧!每一本好書每一部好電影,都是我們最初的天使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