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冉
當下,移民可謂熱門話題。無論是新聞頻出的敘利亞難民事件、媒體上鋪天蓋地的移民中介廣告,還是美國不斷收緊的移民政策,因移民引發的各種問題與討論不斷出現在公眾視野。有人為了事受更好的社會福利或是尋求更多發展機會而主動移民,有人為躲避戰亂與災難而被動移民,但不管怎樣,將移民視作改變生活境遇的最佳選擇之一,已經是不少人的共識。
然而,在看似光鮮的外表下,移民其實面臨許多無法回避的問題:生存挑戰、文化壁壘、種族觀念等,甚至許多移民者經過幾代努力,依然無法真正融入當地社會。他們告別過往的生活與困境,卻又登上另一座無法逾越的山峰。本期,我們帶來四位不同文化背景的攝影師拍攝的移民影像,以及有許多國內知名攝影師參與的、對移民城市深圳的家族影像記錄,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呈現移民現象中所涵蓋的文化特征。
荷蘭攝影記者卡德凡羅胡森(Kadirvan Lohuizen)用一年時間記錄了泛美公路(Pan-American Highway)沿途2.5萬公里、15個國家的移民境況,為我們呈現出一份客觀、詳實的可視化報告;哥倫比亞女攝影師喬安娜托羅(Joana Tore)的個人作品《我是凱蒂貓》(I Am Hello Kitty),記錄了她作為一名拉丁裔移民在美國紐約街頭扮成凱蒂貓玩偶謀生和尋求自我認同感的個人經歷,力圖引發人們對拉美裔移民生存現狀的關注;一部關于印度華人歷史的紀錄片《邊界移動兩百年》讓重慶青年攝影師馮大偉感慨良多,他的“印度華人”項目希望展現印度華人的真實生活與境況,也希望能夠藉此將這段群體記憶存檔;烏茲別克裔德國女攝影師亞歷桑德拉波林娜(Alexandra PoLina)發現,對于老年移民者來說,遷移不僅意味著生活方式與環境的改變,更多的是來自于心理層面的壓力與不適,并以此為著眼點完成了《60一代》(Gen,60);“影像深圳家譜”項目力圖通過深圳姓氏家族的故事來呈現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質。
移民,這個自人類誕生以來便開始存在的古老遷徙現象,始終沒有停止。人類的祖先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斷從一個地區遷往另一個地區。而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們也因為各種原因不斷上演各式各樣的移民故事。不論我們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它始終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與影響,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影響必然會愈發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