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養蠶是對傳統養蠶技術的一項重大改革,是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種適應蠶桑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的生產模式,具有省工省力、節約成本、優質高效等特點,在我國已有不少地方推廣應用,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山西省陽城縣種桑養蠶歷史悠久,而且近年來,隨著陽城縣桑園面積不斷擴大,規模養蠶戶不斷涌現。陽城縣蠶桑服務中心科技人員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大力推行“一棚兩用”養蠶、種菌復合經營實用技術。現將該模式的優勢及經濟效益介紹如下:
一、大棚的選址及搭建
大棚應選擇地勢高燥、向陽背風、排水方便、沒有污染的地塊,避開果園、畜圈,防止農藥危害,且大棚以選擇靠近桑園、村莊和道路的地方為宜,以方便采葉和用水、用電等。以建造最大面積為240 平方米的大棚為例,可以用木架、鋼架或竹架建造,大棚以簡易弓形為主,長30米、寬8米。這種大棚先用鋼管或竹木制成拱形支架,支架上面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再蓋一層草簾,草簾厚度一般不少于5厘米,以防止大棚內熱量的散失,保持大棚內溫度穩定。一般在大棚內搭建兩層蠶臺(供上簇時擱掛簇片用),且不論哪種大棚建成后均可連續使用多年。
二、模式優勢
從10月飼養秋蠶結束后到次年5月飼養春蠶前,大棚約有6個月的閑置時間,可充分利用閑置大棚種植桑枝食用菌,從而提高大棚利用率和綜合效益。“一棚兩用”養蠶、種菌新模式的應用在養蠶生產上解決了蠶農因養蠶多帶來的蠶室緊張的問題,而且同樣面積的條件下,飼養蠶種量(盒數)增加。此外,與傳統蠶室養蠶相比,該模式養蠶勞動強度降低了30%,養蠶發病率下降了3%。
三、經濟效益
目前,山西省陽城縣已經普遍實行“一棚兩用”復合經營模式。此處以陽城縣次營鎮賽村為例,該村人均擁有1333平方米桑園,戶均擁有1棟大棚。
1.養蠶的成本和收入
據筆者調查,蠶農利用盒種養蠶方法,每年5月至9月,可養4批蠶,每個大棚總共可飼養蠶種至少15盒。平均每盒成本約為450元,其中包括蠶種款70元、蠶藥款60元、蠶室蠶具(長竹竿、紙板方格簇、農用地膜等)折舊費120元、桑園平均勞動力成本約200元。養蠶收益按每盒產繭45公斤計算,蠶繭價格按30元/公斤計算,每盒蠶繭收入為1350元。扣除成本450元,每盒純收入900元。大棚年養蠶總收入可達13500元。
2.種菌的成本和收入
在大棚內可以利用冬、春季不養蠶的時間進行食用菌生產,每個大棚每年可培養菌棒6000棒(菌棒成本為4元/棒,每棒食用菌可獲經濟收入7 元),平均勞動力成本約3000元、大棚折舊費3000元(以鋼架大棚為例,鋼架大棚單位面積造價約100元/米2,成本為24000元/棚,大棚使用壽命為8年),每個大棚種植食用菌每年純收入為12000元。
全年“一棚兩用”養蠶、種菌,每畝總的純收入可達25500元。由此看出,養蠶、種菌二者一結合,綜合利用,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因此,利用大棚養蠶、種菌是蠶農致富增收的較好途徑。
四、建議
1.適度規模經營
蠶農應做到適度規模經營,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對于靠家庭主要勞動力(一般1~2人)養蠶增收的農戶,一般桑園面積以10畝左右最為適宜,建1個標準大棚,年飼養蠶種20多盒,這樣既能充分發揮大棚的效能,又可減少雇工開支。而對于有條件的規模養蠶大戶,則可適當增加大棚修建數量,再配套修建標準化小蠶共育室,培訓數名技術嫻熟的工人作領班,雇用一部分閑散的勞動力,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長期指導,然后分期分批進行飼育,這樣產生的效益也更可觀。但以承包20~100畝桑園的規模為宜,一年可飼養蠶種50~200盒。
2.走多元復合循環之路
養蠶戶應由傳統單一的養蠶模式向多種經營、綜合利用、良性循環的生態蠶業轉變。大棚養蠶副產品桑枝、蠶沙數量多,綜合利用潛力大。例如,在養蠶空閑時節,可以利用桑枝等蠶桑副產品作基料,種植適銷對路的香菇、蘑菇等食用菌,以提高大棚利用率。同時在大棚附近建沼氣池,利用蠶沙可以產生沼氣,沼氣用于照明和給蠶棚加溫。這既解決了桑枝、蠶沙亂堆亂放傳染蠶病的問題,又可把經過發酵的殘渣重新施入桑園,起到肥田效果,促進桑樹生長,形成良性循環生態養蠶發展模式,一舉多得。
(山西省蠶業科學研究院 靳月琴 郵編:0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