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同學:
你好!
你在來信中探討了“尊重”這個嚴肅而又重要的話題。你的問題提得好,提得尖銳。我覺得你是一個會思考的學生,同時,也為你的正直感動。
心理學大師弗洛姆曾經這樣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可以說,人因尊嚴而活,他人以及社會對你尊嚴的認可,也就是尊重。尊重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但同時也非常容易受到自我觀念、社會輿論、時代風氣的影響。你描述的那些喜歡嘲笑女生長相的男同學,除了沒有懂得尊重對他人的意義,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心理還遠未成熟。他們正處于性心理萌芽期,這是青春期當中心理最不穩定的階段。他們特別在意異性同學對自己的評價,同時以主動評價異性為樂。他們的情感世界充滿風暴,會表現出幼稚的感情沖動和短暫的不安定狀態,他們需要貶低比自己弱小的人,在與別人的差距中獲得快樂、滿足和安全感。這么一分析,對他們的種種表現,你也許會有所理解了吧。
我十分欣賞你初中班上的那位女孩,她是一個特別懂得“尊重”的人。面對那些指指點點和粗鄙之語,她不但沒有抱怨,反而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嘗試諒解:“他們不懂事,算了吧。”這是一種珍貴的情感,她已經理解了尊重他人的基本前提是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在你的描述中,我也讀出了她的豁達、樂觀、堅韌和善良,這是一個人最為寶貴的品質。
當代社會很浮躁,網絡世界很嘈雜——這是不爭的事實。在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影響下,網絡世界每時每刻都在為“看臉時代”這樣的觀點做著注解。多數情況下,許多年輕人認同這個觀點是因為生活中確實存在“苦練十年功,不如一張臉”的現實。但我們一定要明白,人的外貌其實是一種很脆弱的東西,它的保值期有限,在經歷了18歲到30歲的黃金階段后,其價值往往會極速下跌,而才華、能力、智慧這類經驗性質的東西往往是越老越有價值。當容顏漸漸老去,能沉淀下來的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財富。這雖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絕不是一個只認臉的世界,最后拼的還是一個人真正的實力。長得美麗是一種幸運,靈魂的質量才能定義人生。對于這一點,你所說的那位女同學心中了然,所以她表現得那么從容、淡定,哪怕在別人眼里只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她照樣努力前行,而那些嘲笑她外貌的人,相比之下卻顯得那么幼稚和不成熟。
尊重是雙向的,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我的媽媽是個中學教師,從小她就教導我們要尊重每一個人,不論他是何等的卑微或者某一方面特別欠缺。在我的童年記憶中有一個雷陣雨的下午,門口出現了一位從鄉下到城里來收垃圾的婦女,她沒有雨具,就那么站在我們住的樓前任憑瓢潑大雨澆淋,善良的媽媽邀她進來避雨,她執意不肯,后來干脆拉著垃圾車在雨中奔跑,媽媽竟冒著大雨追出去老遠,只為了給她送一頂擋雨的蓑帽,結果還把自己淋濕了。過了幾天,那位婦女送回了蓑帽,還帶來一把自家種的青菜,一定讓媽媽收下:“你這么看得起我們鄉下人,要謝謝你啊!”這一類小事成為我一生的記憶。媽媽讓我懂得“尊重”這兩個字是多么寶貴。
你問:“為什么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尊重他人‘友善相助,卻依然無法改變這個‘看臉的世界?”我想,從小學會“尊重他人”“友善相助”一點也沒錯,弱者受到嘲笑,并不表示欺人的強者就因此得到尊嚴,任何一個損害他人尊嚴的人,自己首先沒有尊嚴可言。不尊重人的行為是粗暴的,這樣的行為令我們不齒。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遠比你所目睹、所經歷的要難。生活會教會很多人如何尊重他人,但對于一部分人來說,他們永遠無法真正學會尊重。這個答案令我感到遺憾又心痛,但我始終認為,對于像你一樣正在一點點成熟,一步步走向成年的孩子們,從長輩口中得到一些真實的陳述其實是一件好事。你們會發現,世界遠不像童話那般美好,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要付出努力,讓它變得美好。真正學會尊重別人,還是要從我做起!用自己的言行讓別人懂得“尊重”的寶貴。我們不能改變所有人,但是能影響身邊的人,當“尊重他人”成為越來越多身邊人的共識和守則時,你所擔憂的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2017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