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善燦
摘 要:該文通過對延平區南山鎮重點生態區位的生態公益林及一般生態公益林保護現狀、建設管理狀況進行分析,針對生態公益林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南山鎮實現生態公益林可持續發展和提高生態公益林建設質量水平所采取相關的保護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保護現狀;建設管理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1-0127-03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cological Public Welfare Forest Construction in Yanping District Nanshan Town
Huang Shancan
(Yanping District Nanshan Town Forestry Station,Nanping 353000,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ote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forest in Yanping District Nanshan Town key ecological location and ecological forest,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forest,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level of ecological public welfare forest construction,relevant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Ecological forest;Protection statu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生態公益林是以提供森林生態和社會服務為主的產品,是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存物種資源、開展科學實驗、提供森林游憩、保障國土生態、保護野生動植物并提供良好的棲息地環境為主的森林、林木、林地。延平區南山鎮實施生態公益林建設對促進延平區山區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打造閩北綠色腹地,維護南平乃至福建省生態安全,推進延平區及生態區建設,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時,生態公益林建設又是延平區林業行業建立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以及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的需要,是福建省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目前生態公益林主要有以下3種:一是以生態地位極端重要和生態環境極端脆弱的特殊保護區域的以國家自然保護區及其他有國家一、二級保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內的特殊的森林、林木、林地的生態公益林:二是以保護江河源頭及兩岸一重山、大型水庫周圍或高速公路、國道、鐵路兩側的重點生態區位上的生態地位非常重要和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重點保護區域的森林、林木、林地為主的重點生態公益林;三是以地方各級政府認為應該保護并經省級林業主管認定的地方生態公益林[1-2]。本文主要討論是重點生態區位的生態公益林及一般生態公益林的建設與管理問題。
1 南山鎮基本概況
南山鎮位于南平市延平區東部,地處鷲峰山脈與戴云山脈之間,地貌以低山丘陵為主,土壤以酸性巖為主要成土母巖發育形成紅壤。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1663.9mm,年平均氣溫19.3℃,無霜期268d。全鎮土地總面積17942.1hm2,全鎮共轄26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總人口3.2萬人。
南山鎮森林資源豐富,林地總面積為14147.3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8.8%。其中,有林地面積13975.5hm2,占林地面積的98.8%;灌木林地面積369.3hm2,占2.6%;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78.5hm2,占1.3%;無林地面積171.8hm2,占1.2%。南山鎮立木總蓄積量為1219710m3,其中林分蓄積量1163687m3,散生木蓄積量55004m3,四旁樹蓄積量1837m3,森林覆蓋率77.9%,綠化程度達98.8%。
2 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數據取得的時間及方法
根據《福建省延平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規劃說明書》,參考2006年及2016年延平區南山鎮森林資源檔案數據,對南山鎮以喬木優勢樹種生態公益林進行分類,對其分布區域內的生態林隨機布設36個樣地(樣地面積為667m2),借助羅盤儀、50m皮尺,圍徑尺,集思寶GPS、布魯萊斯測高器。對樣地內的樹木胸徑5cm為以上實測其胸徑、樹高等因子,同時記錄樣地內各種植物的種類及數量,林分的密度及灌木層及草本層的蓋度。
3 生態公益林保護現狀
南山鎮現有生態公益林總面積為1033.3hm2,占延平生態公益林總面積42344.9hm2的2.45%,涉及全鎮23個行政村中的17個行政村[3],占鎮總村數的65.3%,說明有近35%的村沒有建立起生態林(表1),在地類上主要是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為主,分別占現有生態公益林總面積(以下同)的85.72%和14.2%(表2);在林種上以防護林和特用林為主,也有少量的竹林,分現占的90.72%、7.54%、和1.72%(表3),在生態區位及級別上以非重點生態區位上省級生態林為主,分別占96.18%和2.39%(表4);在山、林權屬上,以集體山林權為主,分別占99.45%和94.97%(表5);在林地質量等級上,以Ⅱ、Ⅲ級林地質量等級為主,說明南山鎮立地條件適合生態公益林生長(表6),在優勢樹種結構上,主要是以馬尾松和闊葉樹為主,分別占10.75%和70.73%,從樹種結構上雖闊葉樹占80%,但樹種結構尚有待調整(表7),在林分起源上,以天然林為主體。天然林占88.2%,人工林占11.8%,可見南山鎮生態公益林對人工林進行改造是相當必要的。
4 生態公益林的管理現狀
從管理結構上看,現有生態公益林管理主要采取林業局-林業站-村-護林員這種管理模式。從巡護管理看,許多村都以林業員兼職生態公益林護林員,生態公益林多的村則有專職護林員,管理工資則以面積為工作量進行發放,金額則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并建立了相應的生態公益林管護制度,實施了巡護制度。從事權等級上分設立國家及省級兩種生態保護級別。從保護級別上分3個保護等級,即一級保護、二級保護、三級保護。生態林實施生態補償政策,資金發放則以各村在冊人口平均分配,每年一次性發放到各家各戶帳戶。并定期進行檢查。目前,生態公益林總體管護成效相對較好。
5 生態公益林主要植被型
通過調查,生態公益林的植被型主要有以殼斗科植物為主要建群種的常綠闊葉林,以杉木、馬尾松為主的暖性針葉林,以毛竹、綠竹為主的竹林等3個植被型。按建群種不同劃分南山鎮的生態林植被可分為米櫧林、甜櫧林、苦櫧林、栲樹林、米櫧+甜櫧林、栲樹+米櫧、栲樹+苦櫧林、木荷+栲樹林、木荷+馬尾松林、栲樹+閩粵林、杉木林、馬尾松林、毛竹林、綠竹林、桉樹林等15個群系。天然闊葉林組成的植被植物種類較為豐富,本次調查有37科36個屬187個種喬木層主要有米櫧、甜櫧、栲樹、木荷、細柄阿丁楓等為主,灌木層主要有樟科、山茶科、禾本科竹亞科、桑科、紫金牛科、杜鵑花科、薔薇科為主,草本層主要是菊科、禾本科、沙草科、里白科、烏毛蕨科為主。人工林竹林組成較為簡單,一般僅喬木層和草本層,而且植物種類較為簡單僅10多種,主要是由建群種及禾本科一些植物及里白科、烏毛蕨科的少數植物種類組成。因此,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應以天然闊葉林為重點[4-5]。
6 生態公益林消長情況
根據2006年與2016年10年南山生態公益林數據對比,生態公益林有林地面積從1129.2hm2遞減到1033.3hm2,年平均遞減9.599hm2,這些遞減主要原因有采伐、火災、征占等幾種情況,以采伐和火災為主要原因。
7 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的存在問題
南山鎮建設管理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地點分散,現有林種、樹種結構不合理,生態效果不佳,林分質量較差、防護效能低,生態公益林主要分布在沿國道、鐵路、河流兩側、人員活動頻繁的區域、造成管理難度大,國有、集體、個人山權與林權存在相互交叉,不易形成國家、集體、個人利益共贏格局。從而造成生態林保護的利益方協調難度大,基層林業工作站和國有林業單位監管力量不足、機構不健全、林業基礎薄弱、缺乏科技人員。同時由于生態公益林是以天然林以主要基礎建立的,而前期植物人為破壞嚴重,天然林都顯零散分布,這給生態公益林管理帶來困難,有限的管理工資,只能聘用兼職人員,而每個村隨著3年一屆的村干部改選,護林員也隨之調整,巡護質量和效果難以量化評價;生態補償機制不盡完美,生態公益林補償金是建立在平等分配基礎上的,從理論上很合理,但實際對生態公益林面積少的村這筆錢人平均僅幾元或幾十元并沒有達提升群眾保護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而人工生態公益林,可小面積采伐而又得到國家補償,布天然林生態林目前不能采伐,這項政策本身就值得商榷;管理制度及法規尚需精準設置,首先,生態公益林在設定各種經營措施與其他林種差異小,其科學依據和理論模型尚欠缺有力的理論支撐。其次目前法律在破壞生態公益林與商品林在違法犯罪處罰上沒有太大區別。生態公益林評價體系需要調整,如生態公益林是以達到最優化生態效益為目的,而現有的林業資源管理體系,尚建立在簡單植被型及以林木蓄積、出材量為基礎檔案管理體系,無法真實反映生態公益林實際產生的生態效益。
8 生態公益林建設管理建議
一是加大生態公益林管護投入,通過人員定期培訓、在生態林山場關鍵路口設置監控隨時掌握生態公益林人為破壞情況,利用定位系統和巡護記錄來量化考核生態公益林護林員的考勤情況。二是生態公益林補償金使用,按村民組織法規定,交由村民代表大會決定,但每年資金使必須是用于村集體公益事業。對人工生態林應采取贖買方式做為國家戰略儲備林資源,通過贖買后進行改造、修復,并得到不斷提升。三是建設完備的生態公益林管理體系,從立法上,對采伐破壞生態公益林除受到法律懲處外,應剝奪其獲得生態公益林補償金一定年限的權利,或將其名下的森林延遲一定年限采伐年齡。開展國有山權林地上的集體林權的置換試點。四是在不損害林農利益前提下,逐步把國有山權上的集體或個人林的生態林權置換成國有林權,由國有單位代為集體單位管護經營其擁有的生態林,這有利于生態公益林的管護。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切實研究各種類型的生態公益林發揮生態作用的最佳模式,科學地編制生態公益林各林種年齡經營方案,建立以生態保護為主體的全新資源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國家林業局、財政部重點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EB/OL].[2015-03-18].http://www.nx.xinhuanet.com/2015-03/18/c_1114685483.htm.
[2]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轉省林業廳關于福建省生態公益林規劃綱要的通知[EB/OL].[2001-02-02].http://china.findlaw.cn/fagui/p_1/285687.html.
[3]延平區林業局.福建省延平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說明書[M].南平,1995.
[4]林鵬.福建植被[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5]吳征鎰.中國植被[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6]江正銓.福建省生態公益林管護和補償機制問題及對策探討[J].北京林業管理,2009(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