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珍
《喀什紀行》是劉偉光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在新疆喀什拍攝的作品。2006年秋,新疆大地披上了一年四季中最美的金色大衣,在山東師范大學念本科的劉偉光跟著學校的寫生隊伍—起走進喀什,以游人的視角觀察當地人的生活,記錄下了他們的日常點滴。
在劉偉光的鏡頭中,9月喀什正午的陽光灑落在狹窄的街巷中,穿長裙、帶褐色面紗的維吾爾族婦女們匆匆走過;斑駁樹影下,一個中年男子提著鳥籠愜意地在巷子里行走;嬉戲的孩子們毫不避諱鏡頭,以不同狀態回應著拍攝;清真寺廣場上建筑物和行人影子清晰可見;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在街頭為開齋節守齋。
真實自然的喀什風情在這組照片中流露出來,這種樸實的情感讓目前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攝影專業的研究生劉偉光獲得了2016年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第二屆攝影大賽“最具潛力攝影師”稱號。
《喀什紀行》作品自述:
這是我第一次到達中國最西端的城市——喀什。喀什是維吾爾語“喀什葛爾”音譯的簡稱,含意有“綠色的琉璃瓦屋”“玉市”等不同的解釋。作為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交匯點,喀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獨特的民俗風情,被譽為“一個小小的民間藝術中心,一顆值得珍存的明珠”。
我很喜歡喀什盤虬通幽的古城小巷。當走進以艾提尕爾清真寺為中心、向外放射狀擴展的喀什老城時,我仿佛在穿越時光隧道。鱗次櫛比的土坯房排列在狹窄的巷子兩側,把嘈雜聲拋在了身后。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積淀、濃郁的民族特色是這座老城的魅力所在。
《喀什紀行》大部分拍攝于喀什的老城區。至今我仍記得每天同學們很早起床去拍照,游走于這些充滿歷史感的大街小巷,興奮的心情令行走的疲累蕩然無存。我深切體會到俗語“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的意義,無論是建筑,還是人們的服飾,都是純正的當地特色。
在喀什拍攝了很多照片,從審美角度來看,也許大部分的照片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但我想它們展現出了這座古城的生活狀態。現在回看這些照片,依然有身臨其境之感。但遺憾的是,那次采風時間太短,雖然我碰到了很多動人的事,卻無法盡數捕捉。
我時時刻刻在為第二次去喀什做準備。
你是如何接觸到攝影的?
劉偉光:第一次接觸單反相機是中學學美術的時候。當時美術老師有個學生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攝影專業,他放假回去看望老師時,帶了一臺海鷗的膠片相機。作為同門的我十分感興趣,后來藝考時也選了有攝影專業的院校報考。考上山東師范大學后開始進行系統的攝影學習。
喀什之行,你在出發前做了哪些準備?
劉偉光:因為是學校組織的寫生活動,因此行程安排都是學校已經規定好的。行前,我上網查了一些當地的民俗風情。
拍攝這組作品用時多久?拍攝過程中有沒有什么難忘的事?
劉偉光:在喀什那一個多月,我每天早起,很興奮,不愿意睡懶覺。現在回看照片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于我而言,在喀什看到的—切都很新鮮。
通過這組作品,你最想表達的是什么?
劉偉光:記錄古城喀什帶給我的視覺感受。
你如何解決拍攝的經費問題?
劉偉光:這是學校組織的寫生活動,學校會解決一部分經費。不過大部分由自己承擔,作為學生,我的經費主要是由家里負擔。
你自己對這組作品滿意嗎?
劉偉光:我覺得還行,也盡力了。如果再有機會去拍攝,我會在那里多待些時間,更深入地記錄喀什人民生活中的點滴,或通過時間跨度去表現喀什的變化。
你目前在拍攝什么?
劉偉光:正在拍攝一個項目,關于當下為電商服務的一些群體,比如電商攝影師、快遞員等。
你將來想從事的職業是什么?
劉偉光:我喜歡老師這個職業,現在每年我都會輔導20個攝影專業的藝考生,通過教授他們攝影知識,我自己也會得到很多提升。
你是如何得到信息參與到大影賽中的?還參加過其他比賽嗎?
劉偉光:我從網上看到參賽信息。平常參加了不少比賽,是否拿獎不重要,主要是促進自己保持創作的欲望。
請你說說自己喜歡的攝影師,以及為什么。
劉偉光:我最喜歡的攝影師是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無論拍攝何種題材,他總能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他有深刻的思想與堅定的信念,特別喜歡他的話“用信念去攝影,是我生活的準則”。不論是《埃塞俄比亞的饑荒》,還是《勞動者——工業時代的考古學》,或是現在的《創世紀》,他的作品每次都觸動著我的心靈。他的照片帶有巨大穿透力,對歷史和靈魂進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