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水牛是福建省畜禽地方良種之一,具有性情溫順、行動敏捷、適應性廣、遺傳性穩定等特性。福安水牛的役用、肉用和繁殖性能在中國水牛地方良種中表現十分突出。2016年1月16日,福安市溪潭鎮某養殖戶到市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病例,言其養殖場的部分水牛發生了一種以高熱、紅尿、黃疸和機體迅速消瘦為特征的疾病。后經確診為水牛焦蟲病,現把診治過程介紹如下:
1.流行特點
(1)水牛焦蟲病的主要病原體為牛雙芽巴貝斯焦蟲,寄生于牛的紅細胞內。各種年齡的牛都易感,犢牛發病率較高,成年牛發病率較低。但是發病后病情嚴重,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方法不當,容易造成患牛死亡。
(2)該病不會通過接觸傳染,必須通過中間宿主蜱的傳播才能將病原散布開來。蜱的種類和分布有地區性,活動有季節性,夏秋時節為發病高峰期。
(3)該病的誘發因素主要包括饑餓、產后體虛、使役過度、管理不善和長途運輸等,在水牛抵抗力降低時,中間宿主蜱將病牛血液中的焦蟲傳播給健康牛體,牛受到侵襲而發病。
2.臨床癥狀
該病的潛伏期為7~15天。病牛通常突然發病,體溫升高至41~42℃,高熱不退,精神不振,心跳和呼吸速度加快,肌肉震顫,拱背收腹,行走搖擺。反芻遲緩或停止,食欲廢絕。初期便秘,后轉腹瀉。一般在發病后3~4天出現血紅蛋白尿,尿色由淺紅色至深紅色,尿中蛋白質含量增高。貧血逐漸加重,黃疸,水腫,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糞便含有黏液及血液。可視黏膜蒼白、黃染,體表淋巴結腫大。
3.病理變化
對病死水牛進行剖檢,可見血液量少、色淡、稀薄不凝固,肺水腫;腸黏膜有出血點和出血斑,嚴重時有潰瘍面;前胸和腹部皮下呈膠凍樣水腫,局限性黃染,特別是兩前肢腋下較重;脾臟腫大,心臟外膜出血;瘤胃和重瓣胃黏膜局部脫落,瘤胃底呈黃色。
4.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具體確診應進行實驗室檢測。無菌采集患牛耳緣靜脈血送往福安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獸醫實驗室檢測,經抹片和姬姆薩染色鏡檢,可見紅細胞大小不均,紅細胞內有環形、桿狀形的蟲體。
5.防治措施
(1)中西醫結合治療。采用貝尼爾,用蒸餾水配制成5%的濃度,按每公斤體重7.5毫克劑量分點肌肉深部注射,輔以安鈉咖和安乃近治療,通常一次見效,必要時可于24小時后重復注射一次。或皮下注射阿卡普林,劑量為每公斤體重1毫克,輔以安鈉咖和安乃近。治療過程中為減輕阿卡普林的副作用(注射數分鐘后部分病牛會出現起臥不安、肌肉震顫、流涎、出汗及呼吸困難等反應),建議分兩次注射,同時注射少量阿托品。中草藥治療時應以青蒿為主,輔以白術、車前、黃芪、生地、當歸、梔子和知母等,根據水牛癥狀輕重和體重確定劑量,水煎候溫灌服。每天一劑,連服3天,治療效果顯著。方解:青蒿具有清透虛熱、截瘧之功效;白術用于治療倦怠乏力、泄瀉;車前具有清熱利尿、滲濕止瀉之功效;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之功效;生地、知母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當歸具有補血和血、潤燥滑腸之功效;梔子主治濕熱黃疸、血痢尿血。采取以上措施治療一周后,發病水牛基本恢復正常。
(2)預防措施。焦蟲病主要通過蜱傳播,當蜱吸食患有焦蟲病牛的血液時,寄生在紅細胞的焦蟲裂殖子隨之進入蜱體內,以配子生殖方式繁殖,發育成熟變為孢子。當蜱再吸食健康牛血液時,孢子被轉移到牛體內,發育繁殖引起焦蟲病。水牛焦蟲病一般具有較高的治愈率,但若診斷和治療不及時,也會導致病牛死亡和疫情蔓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為此應引起獸醫防疫部門及養殖戶的重視。預防該病應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消毒,經常滅蜱。可對牛體、牛欄地面和墻壁噴灑1%~2%敵百蟲溶液,能有效除蜱。同時,不要到有蜱的牧場放牧,對在不安全牧場放牧的牛群,可在該病的易發季節定期采用藥物預防,使用三氮脒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劑量為每公斤體重3毫克。加強檢疫,嚴禁引入病牛和帶蜱牛,外引的水牛必須經過隔離觀察和嚴格檢查,確認健康無病后才可混群飼養。同時,對已發病的地區和養殖場要定期進行檢疫,一旦發現病牛,要及時隔離治療。對健康帶蟲水牛應定期進行藥物防治,加強對傳染源的殺滅。
(福建省福安市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郭星 郵編:3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