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醫藥大學 馬烈光
適者得壽
成都中醫藥大學 馬烈光

常言道:“適者得壽?!闭f明養生得長壽,“適”為大前提,即主動適應外界環境,并時常保持身心舒泰。這也是傳統文化的“和”“順”思想在中醫養生中的體現和運用。
養生當“道法自然”。中國古代哲學認為世界是一個“和合”的整體,天地萬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由一元之氣構成,受陰陽、五行法則支配,因而“生氣通天”。如《黃帝內經》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中醫養生學吸收這一思想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即“天人一體”“天人相應”。受這種思想影響,養生主張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順應自然的地理、氣候特點而施養。歷代養生家尚主張要將養生活動融入自然,利用自然風光和地理環境的便利條件開展養生,誠如曹丕在《芙蓉池作》中謂:“遨游快心意,保己終百年?!痹诂F代緊張的工作生活環境下,這更具有現實意義。有條件者多出去走走,拋開煩惱專心旅游,便能得自然之趣、養生之樂、適者之壽。另外,適應自然還應當適應自然生物環境。唐代白居易詩云“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人只是自然生物物種之一,不能自詡“萬物之靈”,便對其他物種隨意生殺予奪,這是現代社會的弊病之一,當為養生者所戒!
養生當適應社會環境。人除有自然性外,社會性更是其根本屬性,人與社會是密不可分的整體。社會對人的影響從人出生時就已存在并發生作用,有時甚至超過自然因素的影響。如工業廢氣、廢物等多含有不利于人體健康的物質,若因工作關系經常接觸到有害物質,則會使人發生急性或慢性中毒。此外,多種傳染性疾病均是通過社會中人與人的接觸而廣泛傳播。社會地位的變更也對人體產生影響?!端貑枴な栉暹^論》說:“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本褪钦f,先貴后卑,或者先富后貧,都會由于社會地位的劇烈變化而使人心志凄愴,情懷悒郁,導致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因而,養生者應以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開闊的胸襟看世界,形成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
養生當以舒適為戒,不奢華貴。白居易在《三適贈道友》中言:“足適已忘履,身適已忘衣,況我心又適,兼忘是與非。三適今為一,怡怡復熙熙。”就是說,衣服、鞋子不求華美名貴,只要身體和腳感覺舒適就行,再加心中恬適,此之謂“三適”。
現代社會,人通過科技和先進工具的力量,大大提高了對自然的改造能力,但是,人與自然、社會的矛盾反而愈加凸顯。因此,我們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養生,當注意“養慎”,守持“適”之養生大法,方能得健康長壽。
哭 竹 生 筍
三國時的孟宗,從小就喪了父親,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后,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