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柳青
摘要:新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新的教育,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所謂創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給予革新,或是創出前所不曾出現過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對老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創新教育需要滲透到各科教學中,語文學科也毫不例外。
關鍵詞:初中語文 創新教學 語文實踐能力
一、創新教學觀念
只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才能實施教學上的創新,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所采用的課文都是富有生命活力,具有個性色彩的活生生的生活“課文”,它提供給初中語文教學中教與學雙方充分的創造空間。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創新教學觀念。初中語文教師本身應當具有正確的語文教育思想,摒棄應試教學,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從學生的實際、自身的實際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進行語文教學。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更新了,教師的觀察力、想象力、思辨力強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也便成了可能。如果教師的思想僵化保守,唯上唯書,缺乏創新意識,那是絕不可能進行卓有成效的創新的。二、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
為此,我針對不同的知識板塊,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夯實基礎——硬筆書法每日一頁,字詞聽寫“循環放映”;擴大積累——課外閱讀每日一段,讀書筆記(摘記)天天都寫;訓練能力——閱讀理解,從總體方法到解題技巧,系統指導,反復錘煉;作文訓練——循序漸進,小作文依課文內容隨堂布置,借“題”發揮,作文緊扣課標和中考方向,力求既有章法,又有創新,鼓勵學生放飛思想,大膽發揮。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從基礎人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學以致用,生動、活潑、扎實、系統、有序、有恒的訓練,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學習效率,初步獲得了一些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三、轉變教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職責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導學生“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是優化教育的重要原則。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為了養成學生有一輩子自學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變“教”為“導”是創新教育的關鍵所在。在教學過程中我常采取這種教學方法,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難問題,讓全體學生一齊動腦解決問題。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最后,讓學生向教師質疑,教師引導學生找出答案。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再是消極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求知者,學生的應變素質和創新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得到了培養。
四、抓住特點入手,圍繞主題展開
初中語文教學中從教材的特點入手進行教學,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是文章不同的體裁特點,其次是課文本身的寫作特點。我們知道不同體裁的文章,教法應不同。在教一般的記人敘事的文章時,要想法讓學生了解文章寫的是什么事,表現什么人物,而所寫的這些材料是怎樣組織安排的,找出其中的規律來。還要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記敘語言的特色,是外貌描寫,動作描寫或是人物本身的語言描寫。因此,我們在備課時就應考慮到一篇課文中的每一句話、每一段內容對表現主題能起什么作用,課文是采用什么形式來反映主題的,其語言又有什么特點。在教學活動中也應從這幾方面著手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教學中的每個環節也都應圍繞主題來展開。
五、創新教學環節
針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筆者認為應當從練習、閱讀和寫作三個環節的創新上下工夫。初中學生的依賴性是比較強的。他們習慣于教師代勞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題目,總怕與老師答案不完全一致,久而久之成了教師一人說,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卻很難提高。其實,初中語文教學中有些題目是有不同答案的。拿分段來說,面對一篇文章總得先分清層次脈絡,然后才理解賞析;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多面體,不同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會劃出不同層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邏輯就要及時給予肯定,不要在他們發言的第一次就扼殺他們的積極性。并且閱讀一篇課文,不要拘泥于一種成型的看法,要多思考多琢磨,經常從多角度來劃分層次,能使學生的思維嚴密、全面、深刻、靈活。推而廣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提煉、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創新意識。
總之,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工具性的學科,不僅要運用傳統的、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也可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不僅要開展語文活動,實現課內課外結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實際情境中、社會實踐中、生活體驗中養育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鏡平.創新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閱讀,2013,(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