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引入】
近來,諸多熱議指向一檔最初并不被特別看好的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從16歲“詩詞達人”到點評嘉賓,甚至主持人的串詞,皆成熱點。印象中,古詩詞除了學生課堂學習,似乎離社會生活有些遠。此番熱潮,很是出乎意料。
詩詞綜藝熱”是時代的聲音,其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依然有著自己的受眾,其關鍵就在于有沒有人去做傳播工作,能不能創新傳播形式,做到既有意義又有意思。
【熱點分析】
1.詩詞熱是時代的聲音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接受了時代多元多樣的概念。但在很多時候,我們卻做著南轅北轍的事。拿文化供給來說,很多人往往認準庸俗流行主義,認為粗淺的才是市場的。可在事實上,“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永遠并存。如果說過去,我們有意忽視了“下里巴人”,那么現在則表現出輕視“陽春白雪”的傾向。體現在熒屏上,出現的綜藝節目,基本都是“一笑二鬧三跳四唱”。但在事實上,公眾也有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娛樂至死”。而這部分需求,卻被有意無意屏蔽。
“詩詞綜藝熱”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正如語文教育專家所說,這一熱點與當代國人強烈呼喚傳統文化回歸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是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其實,遠遠不止是《中國詩詞大會》,這些年來還曾流行過漢字聽寫大賽、成語大賽……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眾并非一味喜歡流行,依然有著高層次的文化需求。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傳統文化都會受到歡迎,這里還涉及到手段創新。但只要傳統文化找到好的表現方式,受到歡迎,是毋庸置疑的。
——《北京晨報》2017年2月7日
2.立足傳統文化是原創綜藝的突破口
雖然綜藝節目在國內持續火熱,然而卻始終無法回避一個問題——原創性,最火的那些節目怎么大多都是國外買來的?《中國詩詞大會》給出了一個強勢的回答:應運用民族歷史和傳統中的美。節目中的參賽者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和教育背景,唯一共同的是對于傳統詩詞的喜歡。這樣的喜歡也影響到了屏幕外的觀眾們。無獨有偶,2016年底在黑龍江衛視播出的明星讀信節目《見字如面》同樣創造了口碑和收視的神話。由這兩檔節目在近期引發的熱議說人文類節目重回人們的視線中心還為時尚早,然而它們確實能顯現一些趨勢以及觀眾對于綜藝內容多樣化的需求。
——《新京報》2017年2月8日
《中國詩詞大會》選手:白茹云
白茹云來自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郝橋鄉的一個小村子。她說,自己從詩詞中“體會到了人生的喜怒哀樂”。她與詩詞最初的結緣,并不十分美好。她的弟弟8歲時,腦子里長了一個瘤,發作的時候,他就使勁打自己的頭。每當他頭痛時,白茹云就給他背詩,弟弟聽了,就安靜下來。那段時間,她積累了很多詩詞。6年前,她也生病了,得了淋巴癌。那段時候,她買了一本詩詞鑒賞,在住院的一年多時間里,就這么把一本書看完了。做完化療以后,她的鼻子、眼睛、耳朵、嗓子都出了問題,耳朵聽不清,眼睛老流淚,聲帶發音也不好。但她還是自信地站在了《中國詩詞大會》的現場,笑著說,我現在已經不覺得有什么了,每個人都要經歷一些波折,這都不算什么。她全程非常淡定地答題,不驕不躁,一筆一畫;答對了題目之后,也不歡呼雀躍,十分從容。最后,白茹云以微小的差距敗給了姜聞頁,她還是笑嘻嘻的,真正的寵辱不驚。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老師感嘆道,白茹云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下,雖然沒有讀多少書,卻在生活的修煉中,成了這樣一個淡定從容的人,值得我們很多人反思。
《中國詩詞大會》選手:武亦姝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最火的女孩是上海復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姝,“飛花令”的出口成章,讓現場評委拍案叫絕。武亦姝說,自己從小喜愛讀詩詞,只要是一聊到古詩詞她就會抑制不住地興奮:“我覺得古詩詞里面有很多現代人給不了我的感覺。比賽結果(如何)無所謂,只要我還喜歡詩詞,只要我還享受詩詞帶給我的快樂,就夠了。”在總決賽中,武亦姝笑到了最后。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說,武亦姝一直以來給人有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覺,但是恰恰是她,“不膨脹、不夸張、不招搖的小姑娘,詮釋了一種以柔克剛”。不少觀眾在賽后贊嘆,言談間,武亦姝展現了一種對古詩詞和傳統文化真正的熱愛。她寫得一手好字,隨身攜帶一本蘇軾的詩集,奉陸游為自己的男神。賽后,低調的武亦姝拒絕了多家媒體的采訪請求。據人民日報報道,喜歡清靜的她甚至關掉了手機。
《中國詩詞大會》選手:王海軍
王海軍來自來自內蒙,65歲。他做了一輩子農民,只讀了4年書,但卻非常熱愛詩詞。現在他擺攤修自行車貼補家用,修車間隙也不忘寫詩,過去三年他已經寫了一千多首詩。寫了那么多,也不知道好壞,于是這位樸實的農民就想了一個辦法:在自行車攤前掛了一個小黑板,把自己寫的詩寫在上面,和大家探討。如果有人能幫他改一個字,他就請對方喝一瓶啤酒。董卿評價道,對他來說,這一輩子,詩就像荒漠中的一點綠色,總能帶給他希望和渴求。
康震老師在講解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時說,我們每個人對詩的真意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只要它能對我們的內心有催發,能使我們感動,能喚起我們對生活的信念,就是詩的真意。
《中國詩詞大會》選手:陳思婷
陳思婷在飛花令環節中關于“月”的詩句里提到這樣一句“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沈佺期的《古意呈補闕喬知之古意獨不見》。其實這首詩中“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這一句很有名,而且符合題意,她能在比賽中的短短幾分鐘思考時間內想起并不出名的前幾句詩,古詩功底可謂相當深厚,心態也是非常強大的。
《中國詩詞大會》選手:陳更
北大工科博士陳更在詩詞大會中四次登臺,無論是詩詞積累量還是才氣,別人都難以望其項背。陳更對于勝利的渴望毫不掩飾,康震老師也因此曾說她太過于急躁。決賽輸了之后她說,明白了詩歌不是用來比賽的,而是感受。從一輪輪比賽中走過來,她正視了自己的缺點并且能夠從容地看待。這是她最難得的收獲,也是我們走出詩詞、走出節目后發現的驚喜。
看看國外流行哪些中國詩詞
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戰國時期的楚辭,再到漢魏六朝詩和唐詩宋詞,中國古典詩詞延綿數千年,流傳下來大批輝煌篇章。中國優秀詩詞在國內傳承的同時,也漂洋過海,對東西方諸多國家的文學創作產生影響。
美國——1915年,美國詩人和文學評論家埃茲拉·龐德翻譯的《神州集》一經問世即引起轟動。這本僅收錄了19首中國古詩的小冊子,被認為是龐德對英語詩歌“最持久的貢獻”,詩歌現代派運動領袖T.S.艾略特更稱龐德是“為當代發明了中國詩的人”。龐德把中國詩歌帶進了西方現代派文化中,推動了美國新詩運動的發展。他所倡導的意象派詩歌運動也開啟了英美現代詩歌的先河,其美學核心即意象。
此外,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席卷歐美的“寒山熱”也可見到中國古典詩詞的影響力。寒山原本是中國唐代中期一位籍籍無名的詩人,他的詩歌風格平易,富含哲理。其詩作被翻譯成英文后受到極大推崇,與當時“嬉皮士”文化風潮相契合,一度形成了歷時近20年之久的“寒山熱”,影響了諸多讀者和文學家。
奧地利——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知名交響曲《大地之歌》,歌詞取材于李白《悲歌行》《宴陶家亭子》《采蓮曲》《春日醉起言志》,王維《送別》等唐詩名作,作曲家的音樂才華與唐詩意境完美融合。
韓國——韓國古代詩歌主要受唐宋詩詞影響,尤其是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對韓國漢詩創作有著重要作用。高麗王朝中期的文人崔茲曾言“言詩不及杜,如言儒不及夫子”。早在1483年,韓國已經將杜甫的1400余首詩歌翻譯成韓語。韓國初中和高中的課本還收錄了杜甫的《春望》等詩作。
談資熱詞盤點
“雪花一代”
自“垮掉一代”“悲催一代”以來,柯林斯大辭典的2016年詞語又為“90后”貼上了“雪花一代”的標簽。他們看似年輕氣盛實則有著雪花一般的“玻璃心”;看似自信滿滿實則經不起打擊就像雪花一樣易融化。“雪花一代”被認為是適應能力更弱并更易發怒的一代。這個詞還曾用來指“千禧一代”。有人認為“雪花一代”的特征源于父母的養育方式,特別是著重與培養自尊的養育方法。
“袋鼠族”
大學畢業以后,還要繼續依賴父母生活。他們不僅在經濟上接受父母的援助,同時還在心理等各方面仍然像個孩子一樣,無法脫離父母的“袋囊”而獨立。這就是當代的“袋鼠族”。
“袋鼠族”為人熟知是因為他們仍與父母同住。那么,為什么年輕人還喜歡和父母一起住呢?為了過得舒服?圖方便?或者只是因為他們不想負起責任?如今,年輕人和父母同住很常見,但這對他們未來的生活有很大影響。很多年輕的畢業生還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兩個主要原因是就業問題和為了生活舒適。
“害怕錯過”癥
智能手機讓很多人全天候都掛在網上,更新微博,看朋友圈的動態,或者看看自己所在的小組最近有什么活動可以參加。他們最怕錯過新鮮八卦。如果有一兩天沒有上網看這些,他們會感到自己已經“與世隔絕”太久了。
“害怕錯過”(常縮寫為FOMO)指的是擔心自己缺席時,其他人會獲得有益體驗的一種普遍的憂慮情緒。這種社交焦慮的特點是“希望一直知曉其他人在做什么”。“害怕錯過”還可以定義為一種遺憾,這有可能導致一種強迫性的關心,比如擔心自己可能錯失了一次社交機會,一種新奇體驗,一項有利可圖的投資,或者其他讓人滿意的事情。除了對現實生活中社交活動的影響,“害怕錯過”還可能影響長期目標的形成以及人們的自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