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戈壁灘是遼闊的,也是寂寞的,大漠是浩瀚的,也是沉寂的。阿拉善盟公路管理局達來呼布邊養隊賽漢陶來養護站站長孫衛東是戈壁大漠里的邊防公路守護者。他參加工作30年來,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留在了路上。在由交通運輸部和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舉辦的第四屆“感動交通年度人物”評選活動中,孫衛東榮獲 “2016年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稱號。
守護——沙漠中的邊防通途
孫衛東和他的工友們管養的363.3公里砂石公路是邊防公路,路況恢復與公路整修是每年不可或缺的工作任務。每年開春,他們便一頭扎進戈壁和沙漠,養護作業到哪里,他們就露宿在哪里。每一次刮路都需要10天左右。沙漠中的守護不止是距離的遙遠,還有高溫差、沙子和狂風這三大害,以及突然而至的暴雨洪災。大風常伴隨沙塵暴,年均沙塵暴達14次。普通人偶爾經歷都感到恐懼,他們卻長年累月身處其中,一次次在沙漠中穿梭,如同在刀尖上奔波。
2014年7月,阿盟公路管理局拍攝了以孫衛東個人先進事跡為題材的反映一線養路工工作生活的微電影《天邊》,在全盟交通系統及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微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孫衛東和年輕的徒弟在刮路途中,因為拖拉機水箱意外破裂,他們不得不將自己帶的水加到水箱里,加快速度前往距離100公里外的牧民家中求救。但是,在距離50多公里的時候車拋了錨。緊急情況下,孫衛東將僅剩的水和食物留給徒弟,自己徒步去找牧民求救。酷熱沙漠、烈日炎炎,孫衛東暈倒在戈壁灘,幸虧有過往牧民在途中救了他。孫衛東說:“吃不了苦中苦,當不了養路工。只要堅持,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就沒有過不去的坎?!?/p>
天邊——大寫的情懷
當初從部隊退伍,孫衛東選擇了邊防公路養護。30年間,他就是帶著這種質樸純粹的精神情結,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履行著在黨旗下的諾言,帶領著同志們守護著邊防公路的安全與通暢。
臨哈線省道是額旗經濟運輸最繁忙的交通大動脈之一,每天晝夜交通流量近千次,路面病害十分嚴重。為抓住春季有利時機盡快恢復路況,孫衛東帶領養護人員放棄休息日,加班加點及時進行處治。多年來,每天他總是第一個到單位,燒油鍋、備油料、提油壺,檢查養護工具,做好準備工作。中午也顧不上休息,利用工余時間給一輛輛養護車輛加好油,下午又投入到緊張的養護工作中。晚上還要忙著檢查這檢查那,都整理得順順當當了才拖著疲憊的身體最后一個回家。一天下來,他很多時候嗓子喊啞了,嘴唇開裂了,喉嚨疼的直冒火,累得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在對瀝青路面灌縫的作業現場,他帶領大家反復進行試驗,不理想不成功就再來一次,忘了饑餓,忘了風吹日曬。正是在他的帶動下,公路養護工作的進度上去了,質量上去了,管養公路的路容路貌也有了很大改觀。
奉獻——激情忘我英雄氣概
長年累月積勞成疾,鐵打的身體也會垮。2000年,孫衛東患上了嚴重的高血壓,但是工作起來就什么都忘了,有時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忙得連口水都顧不上喝,可他從來沒有一句怨言。
2011年6月,達來呼布邊養隊組織開展全員大會戰,集中干部職工投入到臨哈線50公里路段的線外整修工作中。孫衛東硬是帶著傷病主動請纓,帶領養護站職工早出晚歸,加班加點進行路肩、邊坡整修工作。有的同志中暑了,有的同志生病了,但他卻以驚人的毅力帶頭苦干,圓滿完成了上級領導交給的工作任務。
用大家的話說,孫衛東當站長后人瘦了、黑了,連頭發也比原來少了。去年他家買了新樓房,從買到裝修到搬家,為了工作他沒管過,就他妻子帶著孩子忙前忙后,直到搬家他還不知道自己住在哪個小區。他常對人說:“上級領導把工作交給我,是對我極大的信任,我沒有理由不好好干。再說,我是一名黨員,要對得起黨員這個稱號?!彼米约簩崒嵲谠诘男袆?,以舍家忘己、獻身公路的精神感動和激勵著全站人員,為職工們樹立了榜樣。在他的感染下,全站職工忘我工作、舍小家為大家,涌現出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正是有這樣勇于奉獻的職工,有這樣敢打硬仗的團隊,才能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出色地完成領導安排的各項工作任務。
孫衛東經常說,他最愧對的人是妻子和女兒,因為他給予家人的太少,給予別人卻很多。平時為了讓大家吃上一頓可口的飯菜,他總是不辭辛苦,勞作一天后又親自下廚,為大家置備好一桌豐盛的飯菜。每年單位組織開展的愛心援助活動,他總是帶頭支持響應并慷慨解囊。在工作生活中,他始終是個熱心腸,誰有困難就主動幫助解決,是大家公認的熱心人。
平凡的崗位,不平凡的付出,憑的是一種精神,靠的是一種信念。孫衛東30年的堅守,沉淀著被風沙磨礪的厚度,也用青春和汗水踐行了一個公路人的忠誠與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