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吉星小學 胡樂華
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吉星小學 胡樂華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各學科在課程理念上普遍關注學生基礎學力的提高、信息素養的養成、開放性思維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語文課程由于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統一,且具有基礎性和功能多重性,在基礎教育中處于先導地位,因此,語文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間和潛能。
所謂創新意識,就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認知心理學家認為,人只有在強烈創新意識的支配下,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質,萌發創新激情。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使他們不斷創新呢?
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是當一個個創新閃念不斷帶給他們精神滿足后,他們逐漸步入創新意識的“慣性運動”中而不斷凝聚成的。所以,教師應該竭盡全力創造適宜的外部環境,鼓勵學生沖破條條框框,勇于探索,催化他們創新思維的發展,促成創新意識的形成。
例如,我在教《學寫發言稿》時,為了讓學生們不局限于傳統的競選發言稿,特意制作了一個寫作表,列舉了很多角色,預設了很多種情境,羅列了一系列發言對象和所要達到的目的,讓他們自由組合角色、情境和目的等,練習用一句話寫開頭:我是(角色),我在(情境)向(對象)發言,希望達到(目的)。

學生們的創新思維立刻被激活了。他們改變以往單一的思維模式,寫出了與眾不同的發言詞:“我是小草,我在星球上向奧特曼發言……”“我是周莊,我在夢中向蝴蝶發言……”看著這些帶著創新因子的語言,我驚嘆不已,為他們點贊!
教育實踐表明,每個學生都有創新的動機和可能,只是創新的起點和追求的目標不同而已。學生創新意識的萌動,需要成就感作為精神動力,而學生的成就感是很具體的。一般而言,學生以教師對自己的肯定程度及學業成績作為成就感的衡量標準。
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表揚的正效應,抑制批評的負效應,講究批評學生的藝術,減少批評對學生所產生的心理阻抗。同時,不要太吝嗇衡量學生學業的分數,要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得到精神滿足。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中,千篇一律的東西太多了,缺乏“新”“異”“奇”,學生心中的創新種子也常常被所謂的“標準答案”壓制。要想使語文課堂標新立異,呈現生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各抒己見,要多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他們把內心潛藏的創新熱情激發出來,這樣,學生的個性品質及創新意識才會得到有效培養。
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教師要秉著寬容的態
度,不以特定的標準來衡
量他們,而要充分肯定他
們積極思考的態度和創
新精神,鼓勵創新。
在課堂問答環節,對于同一個語文問題,可能會出現若干個不同的回答。有些學生的答案與權威資料相吻合,這些答案雖然正確,但是缺乏創新,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玩游戲等方式引導他們再想想問題的答案。
而有些學生的答案與“標準答案”相差較大,但從某個特定的社會角度來考慮,卻有其獨創之處。教師應該對答案中的創新成分給予充分的肯定,用真誠的語言表揚他們,不斷激發他們的創新激情,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
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諸葛亮才智過人,知人、知天。在‘借箭’過程中,他為什么要用魯肅呢?”一位學生說:“因為魯肅為人忠厚老實。”大多數學生同意他的看法。而另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覺得不能說魯肅為人忠厚老實。他盡忠于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可是周瑜那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卻吃里扒外,怎么能說他為人忠厚老實呢?”這個學生用辨證的思維看待問題,可謂視角獨特,標新立異。這種敢于挑戰常理的想法,又怎能說不是一種創新呢?
創新不是一種簡單的傳承和仿效,而需要不斷質疑。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質疑和反叛精神,這無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當回答同一道題目時,有的學生就會用質疑的目光看待問題,給出不一樣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我教完《愚公移山》后,要求學生寫一篇讀后感,有個學生竟是這樣寫的:“愚公之愚,實在是汝之不惠甚矣。對于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太行、王屋二山,土石以噸計,乃天文數字。將這么多土石從冀州運至渤海之尾,距離之遙,可想而知。這種移山之法,主要危害有三:一是耗時,如果如此施工,非萬代子孫接替完成不可;二是耗力,即使愚公萬代子孫合力,也難以完成此舉,可以說幾乎不可能;三是破壞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海平面水位升高,自然環境惡化,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我以為,要解決出入迂塞之難,可以選擇移址新建之策。搬房比搬山要容易得多,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也要合算得多……”這篇文章觀念新穎,創新意識強烈,對愚公移山精神進行了大膽質疑。我當即對這篇文章給予了高度評價,破例給了滿分,肯定了學生的質疑精神。
總之,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他們的創新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