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元智能理論是二十一世紀重要的教育思想,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學者指出,它與建構主義理論一起構成了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強大理論支撐。通過揭示英語短劇從編劇到表演等不同環節中學生多元智能的展現,啟發教師將這一理論運用于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相關環節,以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初中英語;課堂教學;開發與運用
一、引言
最近,筆者應邀作為評委參加了一次轄區內某中學舉辦的英語短劇比賽活動。本次活動中的展演劇目全部由學生自己編寫劇本、改寫劇本,化妝、制作道具、表演。劇目既有課本中的The Lost Necklace,又有經典的課外童話故事Snow White and The SevenDwarfs.The Glass Slipper等,更有根據我國民間故事改編的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甚至還有自編的幻想劇。既有中外,又有古典與現代。筆者著實佩服學校敢于放手學生,發掘學生潛能的舉措。因為這一活動著力于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為學生提供了發揮優勢智能、彌補劣勢智能的機會。
二、多元智能理論解釋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哈弗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就針對傳統的智力理論的弊端提出了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的觀點。他認為:傳統的智力觀過于狹窄,主要限制在語言和數理邏輯能力方面,而沒有涉及到其他方面的能力。加德納認為:人的智能存在八種狀態,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一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智能。他將智能定義為:智能是特定文化背景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制造產品的能力。因此,初中生自身智能的發展是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背景下實施的,是我國素質教育的特定主體。這一主體具有多元性。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也應多元化。
三、英語短劇中多元智能行為分析
(一)語言智能(Iin guistic intelligence)應用分析
語言智能指人用言語思維、用語言表達和欣賞語言深層內涵的能力。在短劇表演中,劇本是基石,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部短劇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取決于劇本的優劣,好的劇本能給人啟迪。從此次短劇展示的劇本來看,單就編寫一個漢語劇本便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一個英語劇本。這一過程使學生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語言智能。他們在編劇過程中對語言進行再加工,不斷深入理解劇本語言的思想與內涵,此舉源于中英兩種語言表達存在的差異性,需要研究用詞。排練中,演員之間對臺詞的磨合、斟酌均需用到語言智能。演出過程中,演員需要朗誦、表述大量的臺詞,這也是語言智能的表現形式。
(二)運動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應用分析
運動智能指人巧妙地操縱物體和調整身體的能力。短劇表演是演員將劇本文字轉化成肢體語言展示給觀眾的過程,也是觀眾通過自身的觀察智能理解肢體所表達的情感與內涵的過程。肢體運動是具有動覺智能優勢學生的專長,他們需要不斷變換肢體形態傳情達意,并從中獲得悅感,在他人對自己的欣賞中,實現自我價值。表演中的各種舞蹈動作及其他肢體語言的呈現均為學生運動智能的體現。
(三)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應用分析
音樂智能指人敏銳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的能力。短劇演出過程中,演員需要在場景音樂的配合下最大限度地展示情感,他們可以運用如演唱歌曲、演奏打擊樂器等形式。那些對音樂敏感的學生使用竹板兒、二胡、吉他等樂器,準確表達劇中人物的情感,增強表演的效果。
除此之外,負責音響設備的學生也需要根據場景的變化不斷切換音樂種類,調整聲音的高低。因此,只有對音樂有很強敏感度的學生才能做到。
(四)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應用分析
人際智能主要指人對面部表情、聲音和動作的敏感性,辨別不同人際關系的暗示,以及對這些暗示做出適當反應。短劇表演過程中,演員之間、導演與演員之間以及演員和其他工作人員之間時刻都處于感知對方的舉動,如表情、聲音等的狀態中,并隨時對這些表情、聲音作出相應的反應,使排練、演出順利進行。這些交往均有助于建立起表演團隊成員間的有效社會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他們不斷給對方提出意見或建議,又在接受別人的建議后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協調各種關系,認同他人,超越自我。
(五)自我認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應用分析
自我認知智能又被稱作自省智能,促使學生自我反思。此智能側重于自我認同感和超越自我的能力。無論話劇表演,還是排練過程中,個體成員都需將自己看成這個團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同時,又需要團隊的支持。因此,活動促進了每個成員集體榮譽感的形成。由于成員對自身價值實現的需求,他們不斷調整自己的思想與情感,逐漸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加速與團隊的融合。
(六)視覺空間智能(visual and spatial intelligence)應用分析
視覺空間智能指人們準確地感知視覺空間世界、辨別空間方向的能力。它能幫助人們產生想象。這種智能在使用過程中,可以通過對畫面的快速感知來體現。短劇表演團隊中的美工是這一智能的杰出者,他們通過制作背景幕布或設計舞臺道具的布局來表現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當然團隊的其他成員也能在無形中發掘自身的這一潛在智能,他們可以在學習制作道具、化妝、修改演出服裝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七)自然智能(natural intelligence)應用分析
自然智能指人觀察自然界中的各種形態,對物體進行辨認和分類,能夠洞察自然和人造系統的能力。短劇表演中團隊成員沒有具體觀察自然活動的真實再現,但是如果其表演的劇目包含自然的內容,則必不可少地得益于他們日常觀察自然事物動態的行為。例如:此次短劇表演中Little Red Riding Hood劇目中的大灰狼角色,表演者需要認真觀察和揣摩大灰狼的走路形態、猙獰的面目和其狡猾的本質。
(八)數理邏輯智能(logical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應用分析
數理邏輯智能指人們能夠計算、量化、思考命題和假設,并進行復雜數學運算的能力。這一智能體現在學生需要具體測算劇本表演需要的時間,編排演員的出場順序,以便能恰到好處地完成表演任務。他們還會運用推理的方式,預知劇本未來的場景與畫面,從而制作相應的背景與道具。因此,這一智能在類似于科幻劇、夢想劇之類的劇目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四、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開發與應用
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體現于教法與學法的多元化。由于學生具有不同智能,教師需要采用適應不同智能學生的教法。教法的多元化促進了教學活動設計的多元,教學活動設計的多元需要兼顧學生強項智能的發展與弱項智能的培養,以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的均衡發展以及多元化學法的形成。
(一)語言智能的課堂應用
語言是人類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英語學習與漢語言學習有著相似的特征。在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習環境中,英語課堂為學生提供英語語言智能方面的訓練十分重要。為彌補學生英語習得機會的不足,教師需要盡量多地為學生創設英語學習語境。用英語授課是學生提高聽力技能的重要途徑之一;教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技巧,讓他們在閱讀中體驗語言;提供筆頭練習語言的機會,提高學生的筆頭語言智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增加學生之間的語言交流;在課堂上,教師也可讓語言智能強項的學生做小老師給其他學生講課;在師生一對一、一對多活動中增加對問題討論的輪次,使學生有機會運用語言;還可以安排雙人猜詞游戲,一人用英語描述,一人說出該詞匯;組織學生不斷開展朗讀活動也是不錯的方式;每天課前5分鐘安排學生講英語故事,提高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運動智能的課堂應用
運動智能不僅可以用來展示所學知識,還可以表現知識所蘊含的情感。教師在安排課堂活動時,可以為身體運動智能強項的學生安排一些運用體態來完成任務的活動。如:雙人或多人角色表演;以做動作的方式表現詞義,學生猜出并用語言表達出來;到臺前展示小組合作的成果。實際教學中,就有教師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學習有關體育活動詞匯的例子。學生邊活動,邊學習詞匯和常用表達,這樣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對語言的掌握。
(三)音樂智能的課堂應用
人類在日?;顒又型ㄟ^聲音刺激神經而獲得感知。近年來,許多教師嘗試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使用音樂,其作用得到了肯定。學生中的音樂愛好者在日常學習活動中,可邊學習邊聽音樂,通過音樂的舒緩節奏促進學習效果。課前教師也可為學生播放輔助音樂,適當調節他們的情緒;課中穿插短小的音樂片段,緩解緊張學習氣氛;用音樂結課,為學生留下遐想空間。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為學生提供更多英語歌曲,鼓勵音樂智能強項的學生教伙伴唱英語歌曲或節奏感強的歌謠,通過歌曲鞏固詞匯和語法。
(四)人際智能的課堂應用
課堂教學中的學生人際智能主要體現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方面。
為了達到交往目的,教師需要創造師生、生生之間的交往機會。采用師生問答、交流和合作學習為主的方法。學習新知時,教師可以與不同學生開展多輪次的問答交流,使學生感知語言,體驗過程,在體驗中增強信心。合作學習也是生生交往的重要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協同工作能力,在合作過程中交往能力強的學生能盡情發揮他們的能力,交往能力弱的學生則會逐步適應這樣的交往環境,慢慢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教師可組織小組成員合作,共同發現、歸納、總結語言規律。為了培養組員的領導協調能力,還可以安排組員輪流擔任組長。
另外,教師還可安排雙人或三人的交際活動,如編寫并表演對話、角色表演比賽,以增強其榮譽感。
(五)自我認知智能的課堂應用
自我認知智能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在學生對自身學習結果以及對與他人交往結果的反思方面。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師需指導學生不斷總結所學知識內容,分析知識掌握情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即“反思”過程,經過“反思”,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實踐中,學生很容易陷入題海,教師應提醒學生:完成一定量的習題后,及時反思是否取得進步。如沒有,應該及時作出調整。在其他的學習交往中,提醒他們及時反思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及時彌補在合作中的不足,審視自己的行為,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促進認知智能的形成與完善。
(六)視覺空間智能的課堂應用
視覺空間智能優勝者只要通過眼睛的觀察和耳朵的傾聽就能很容易地掌握知識內容,其原理是外界事物加強了對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的刺激,學習者的這兩種神經較為敏感。視覺神經的刺激可以分為多種,如不同的色彩、動態與靜態畫面、不同的畫面構圖;聽覺神經的刺激則來源于不同格式的音頻、以及其與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等。
有調查數據表明,以視聽方式學習的學習者所占的比例最大,即具有視覺空間智能優勢的人較多。在信息的吸收率方面,視覺學習者占83%,聽覺學習者占11%;記憶力的保持(三天以上)方面,視覺學習者占20%,聽覺學習者占10%,而視聽結合的則為54.6%。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如能恰當地為學生提供視聽多媒體之類的學習輔助形式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學習關于圣誕節知識時,教師可通過圣誕歌曲引入話題,這些歌曲有助于學生對圣誕節的理解;也可給學生播放帶有圣誕節內容的英文原版電影。講解內容時,可以利用ppt,增加課堂容量,滿足學生的視聽愿望,促進其視覺空間智能的發揮與形成。
(七)自然智能的課堂應用
自然智能關注于人的觀察、辨認、分類的能力,這一智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具有相同特征的語言現象做觀察,學生通過辨別語言的異同,分門別類,最終發現語言規律,達到牢固記憶與掌握的目的。這一學習過程中的“觀察”、“辨認”,并為語言現象“分類”的行為即屬于自然智能的表現。這種方法對學生的長期記憶有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局限性,即學生“觀察”階段所需的時間較多,與目前較短的課堂教學時間產生矛盾。因此,教師提供的案例必須簡潔、明晰,要有明顯的可視特征。如在學習have、has與不同人稱代詞搭配時,教師可通過與學生對話的方式引出下列例句,并板書。
I have a volleyball.
You have a baseball.
She/He has a ping-pong ball.
We have a soccer ball.
They have a ping-pong bat.
隨后學生觀察句子,總結出have或has與人稱代詞搭配使用的用法。
(八)數理邏輯智能的課堂應用
數理邏輯智能體現于數字和邏輯兩個方面。英語屬于語言學科,數字在其中的體現并不明顯,但這一智能并非完全與語言學習沒有關系,它可以從邏輯推理的角度體現出來,即推知、預判事件的未來。這種教學活動可以存在于不同的教學環節當中。如閱讀教學之前要求學生根據文本提供的圖片及標題預判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時要求學生根據短文所提供的細節,推斷故事的發展結果;還可以安排學生歸納、總結文段的主旨大意。
另外,在寫作訓練中,教師也可為學生提供續寫故事片段、補全文段之類的練習,以發揮其想象力。
總之,多元智能的開發與應用會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但教師也面臨諸多挑戰。因此,教師首先需有多元智能意識,以多元思維理念評價學生,其次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多元智能現狀,制定相應的智能開發措施。
[責任編輯 韓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