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琪
【病例】
盛夏的中午,蠶在樹上不停地歌唱。
【病因】
對“蠶”和“蟬”寫法和意思不清楚,張冠李戴了。
【治療】
盛夏的中午,蟬在樹上不停地歌唱。
【預防】
辨析音、形、義:
“蠶”是蠶蛾的幼蟲,是一種昆蟲,絲綢原料的主要來源,原產中國,馴化后在室內飼養,故又稱家蠶。蠶不會叫,不會上樹,甚至連蠶蛾也不會飛。漢字“蠶”,讀“c€醤”,上下結構,由“天”“蟲”兩個字組成。
“蟬”,又叫知了,也是一種昆蟲,鳴蟬,特別是盛夏季節叫得歡,它的鳴聲給人們帶來不少樂趣,也使人們認識了它。不過它靠吸樹汁生活,對樹的生長不利。“蟬”讀“ch€醤”,左右結構,由“蟲”和“單”組合而成。
【讀讀故事】
“天蟲”傳說 遠古時代,有一個叫黃帝族的部落,把九黎族打敗了。當人們興高采烈慶祝勝利時,一位美麗的姑娘從天而降。她手里捧著兩束蠶絲,一束黃得像金子,一束白得似銀子,前來獻給黃帝。她就是傳說中的“蠶神”。“蠶神”姑娘告訴黃帝,這是由一種叫“天蟲”的蠶吐出的絲。黃帝大為稱賞,就叫人把它織成絹子。這絹子像天上的云彩那樣輕軟。從那以后,黃帝的元妃嫘(l€閕)祖親自養蠶,掌握了養蠶的方法,然后教給人民。人們采桑、養蠶、織成絲綢,就成了我國古代勞動婦女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后來又把絲綢運到很遠的外國去賣,就有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螳螂捕蟬”典故 園中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知了。知了鼓動翅膀悲切地鳴叫著,準備吮吸清涼的露水,卻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伸出兩只像砍刀一樣的前臂,打算吃掉它。螳螂捉知了時,哪里知道黃雀就在它的后面。黃雀伸長脖子啄螳螂時,根本不知道榆樹下面有一個小孩拿著彈弓正在瞄準它。孩子一心想射殺黃雀時,卻不知道前面有一個深坑,后面還有一個樹樁子。
這都是貪圖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藏著禍害的表現哪!
【鞏固】
在下面的古詩里填上“蠶”或“蟬”。
1.意欲捕鳴( ),忽然閉口立。
2.野( )食青桑,吐絲亦成繭。
3.( )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4.春( )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