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琪


[摘要]“寫”和“說”是語言輸出的重要手段,體現了人類記憶系統中語言信息提取、編碼輸出的復雜過程,也是檢驗語言輸出能力的重要依據。本研究立足于五步驟式專業聽力翻轉課堂設計,對學習者語音和文本輸出錯誤進行數據收集和類別分析,證明在語言過渡能力變遷過程中,知識的內化是漸進式,不完全內化現象呈螺旋遞進狀態發展。在認知心理理論框架下對輸出型語言變遷能力進行動態化研究,以促進學習者語言能力的自我完善和專業聽力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改進。
[關鍵詞]認知心理;語言輸出;漸進式知識內化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7)03001707
聽作為輸入型的語言獲得方式之一,在二語學習過程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專業英語聽力課堂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由單純的聽辨音頻、選擇答案、再聽原文的知識輸入型為主的傳統模式,逐漸轉變為泛聽、聽寫、復述等輸入輸出多渠道相結合的授課方式。針對專業聽力課的教學模式,我國已有大量的學者進行過研究,如從人本主義和認知心理的角度,提出專業聽力課零課時,以學生為中心,實施教師與學生互為主體的綜合模式[1];證明利用多模態組合使視覺信息和聽覺信息相對應,能夠顯著提高學生聽力理解水平[2]。以往的研究都在聽力策略的培養、聽力材料的選擇等方面作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但對聽力新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習者的漸進式知識內化過程以及輸出狀態進行研究和分析的甚少,而分析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所犯的錯誤(Error Analysis),對于二語習得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本文將通過小樣本實驗研究,以聽寫文本和語音輸出為立足點,闡釋在專業聽力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及動態評價體系下,學習者在知識內化[3]過程中產生的不完全內化現象,并根據語言輸出過程中所呈現的偏誤現象,進行類別化剖析并嘗試探尋問題產生的根源。
1理論基礎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心理(mind)就如一個物理空間,記憶儲存于心理空間的某些固定的位置,人們提取記憶,就好似在相應的心理空間進行搜尋的過程。關于個體或事件的信息是以結點或單元間大量連結的形式儲存,而記憶與普遍存在于類神經元的結點間的興奮模式以及結點間的連結相對應。聽力理解的過程即外來輸入信息的刺激,使聽覺皮質產生初始興奮,對聽覺刺激進行感覺登記并加工,然后進入記憶神經網絡中進行搜尋。在進行聽力學習的過程中,音頻首先通過聲象儲存(echoic store),大腦以聽覺方式將聽者接收到的信息以基本未經過加工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其保留時間很短暫,僅數秒,其中一部分引起注意的信息進入到短時存儲(shortterm store),進而進一步編碼處理進入長時儲存(longterm store)[4] 。在這一過程中,處于活動狀態的工作記憶對新的不斷接觸到的信息進行快速加工,并從長期記憶儲存的信息中提取相關信息,使之與新信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對處于變化當中的信息內容進行處理,對新汲取的知識通過完成一項認知任務或者是一項操作任務達到深度理解,進入學習者長期記憶中加以儲存,實現知識的內化[5]。
上述提及的音頻編碼處理環節說明,知識的內化過程并非一蹴而就,在此過程中不斷伴隨著語言偏誤現象的產生,本文稱其為不完全內化過程。本研究在Marcey D J和Brint M E.提出的FCM理論框架基礎上[6],根據專業聽力課的教學要求以及學生基礎等實際狀況設計出專業聽力課翻轉課堂五步驟教學模式。在這五步驟中,首先將聽力音頻資料提供給學生課下完成泛聽、聽寫等練習;教師在課堂上檢查作業和答案,幫助學習者完成知識內化。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的聽力課上為學習初始點的音頻輸入環節被翻轉到課下,由學習者獨立完成;課上學習課下自我糾錯的知識內化環節亦被翻轉,成為聽力課堂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專業英語聽力翻轉課堂包含兩大過程:英語言語信息的輸入和英語言語信息的輸出,主要涵蓋“聽”“說”“寫”三大環節。“聽”的過程包括了記憶過程的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寫”和“說”的過程實質上是利用儲存在長時記憶系統中的英語言語知識對進入到短時記憶中的語言信息進行提取,再編碼并將其輸出的過程[7]。
在語言輸出過程中,學習者由于個人能力的差異,會產生多種表現形式的知識不完全內化現象。錯誤分析的倡導者Corder在《學習者錯誤之重要意義》一文中將學習者尚未達到目的語語言能力的外語能力稱之為“過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8]。“過渡能力”在二語學習過程中呈現出不斷發展變化的狀態,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心理狀態都會對不同階段語言過渡能力的體現產生影響。通過對學習者不完全內化過程中呈現的語言輸出偏離現象進行系統分析,教師可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所在,得到有效的教學反饋,亦可進行教學大綱的修改以及教學策略的完善;對于學習者本人而言,發現習得過程中的不足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有效方式;研究者則可從習得者的總結反饋中驗證語言學習理論,修改完善教材教輔。
2研究方法
2.1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回答以下問題:(1)在專業聽力翻轉課堂知識內化過程中,每個步驟中產生的不完全內化現象是否有量的區別?(2)不同語音基礎的學習者,在聽力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單詞筆頭輸出錯誤的數量和類型方面是否有區別?(3)不同語音基礎的學習者在單詞語音錯誤自我更正能力是否有區別?假設語音基礎好的同學自我更正能力強。
2.2實驗設計
筆者及研究團隊選擇在英語專業大一下學期,進行了為期16周的英語專業聽力課翻轉課堂教學實驗。以翻轉課堂理論為基礎,將聽力練習分為泛聽和精聽兩大部分,其中包括五個步驟。首先,教師將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上傳到網絡,由學生課后自主上網下載聽力音頻資料,完成泛聽、課本練習題等,形成知識的初步內化;第二步進行精聽,完成逐字逐句的聽寫過程,以文字版形式實現語言輸入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知識的內化由學生個體獨立完成,無法習得的詞匯、語音、語法等知識留作下一步驟進行完善;第三步為課堂上教師組織進行作業完成效果檢查,由學生朗讀聽寫內容并進行翻譯,教師針對其語言輸出錯誤進行指導,包括更正聽寫內容缺失、單詞拼寫錯誤以及語法語音不準確等,并分析此類過渡型言語現象產生的原因,穿插講解單個音的準確發音,強調重視超音段音位的學習,即連續語流中的詞重音、句重音、元音弱化、連讀、語調等,進一步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第四步是聽力原文核對完畢后,由學生課下進行再一次的鞏固練習,包括原文背誦、語音語調模仿等;第五步包括再次上課學生對本單元的聽力原文進行背誦、角色表演等口頭語言輸出形式,在此過程中,教師進一步對學生的語音問題進行逐一糾正。具體操作如圖1所示。
2.3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英語專業一年級學生,他們均參加了全國統一高考,其中女生37人,男生9人,這46名研究對象中22人表示中學階段從未接受過英語語音知識的系統學習。
2.4研究工具及過程
本研究針對以上的3個研究問題進行檢驗,采用測試、半結構式問卷調查和訪談,以專業聽力翻轉課堂的五步驟為5個維度,其中包含了27個因素,收集學習者在翻轉課堂五個步驟中產生的錯誤單詞輸出數量。調查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信度和效度均超過0.7。所有問卷項目使用分值從0%到100%。某項知識完全內化為100%,完全沒有內化為0%,對數據結果收集完成后,采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
3研究結果分析
3.1聽寫輸出文本分類型錯誤
本研究對受試班級每位學習者受試學期內的未完成內化單詞的輸出文本進行了收集和分析,由于受測學生的整體水平和聽力材料的難度等因素影響,學生的聽寫文本中,理解錯誤和結構錯誤的出現頻率較少。從主觀而言,學生經歷了大一上學期的語音專業學習,語音能力的加強對聽寫效果應有積極的影響;客觀而言,聽力教材的難易程度也決定著學生輸出錯誤的類別。另外由于選取的是初級聽力教材,且課下完成聽寫練習時可進行反復多次信息輸入并對自己的錯誤進行糾正,因此,最終各類錯誤的出現頻率和數量大體分為以下幾類:空白、替代、遺漏、添加和其他。空白指聽寫輸出文本無法呈現任何單詞或文字符號。替代指用另一個單詞替換了原有的單詞。遺漏和添加現象一般表現為單個的詞匯內部、兩個以上連續的單詞甚至是一句話完全遺漏或添加的現象。
根據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學生出現錯誤的比例為:空白(44%)、替代(25%)、遺漏(16%)、添加(8%)、其它(7%)。學生出現錯誤率最多的部分是空白,將近錯誤分類總數的一半。空白的產生是因為聽力音頻輸入在進入短時記憶階段無法在聽寫者腦海中產生反應,信息接受者對于聽到的單詞或短語完全無法進行感覺登記,相應單詞的節點無法順利激活,或者根本沒有相應的單詞儲存;當然這樣的聽寫空白也可能是由于對句法規則等語言排列形式缺乏了解,導致無法順利進行單詞拼寫的輸出。
錯誤輸出數量占第二的為替代,這種情況往往以與原文音相近的真詞的形式表現出來。通常情況下,聽力輸入的詞匯通過發音可激活心理詞匯單元,如果心理詞匯中原本就含有這個單詞的拼寫形式,或者說這個單詞已被認知,那么學習者可根據單詞的讀音尋找到相對應的詞條,然后完成聽寫任務。但是由于語音基礎知識的薄弱以及對語音規則的不了解,使得學習者在聽到一個與心理詞匯音相近的詞匯時,就使已習得詞匯結點獲得最強烈的激活水平,并被選定下來,單詞的音形意無法完成正確的匹配,這種情況下目地項和差錯項之間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系即形相似或音相近,如“remainder”寫成“remind”、“lifted”寫成“left”等。
遺漏和添加這兩種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由對語音規則的不熟悉引起,如連讀、變音、失爆等。學習者并沒有清晰地分辨出聽到的是什么單詞,但在語言上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就根據語音上的判斷添加一個發音類似的單詞補位,而對于這個無法分辨的單詞,要么一知半解,要么完全不知道其拼寫,甚至完全改變原意,如將“in the riverbed”寫成“and live better”、“swim back to reproduce”寫成“put to use”等。
在本次研究調查的初期,受試者接受了專門的語音基礎測試,測試內容包括標注單詞發音及重音、句子重讀、升降調、意群的劃分等10部分組成,語音基礎測試的成績可較全面的體現學生語音水平。通過對以上五類錯誤呈現數量與學習者語音基礎成績進行分類構建散點圖,結果顯示,除了空白類型輸出的單詞錯誤數量散點圖能呈現出與語音基礎的顯著相關性(圖2),即語音基礎越好的學習者,單詞聽寫空白錯誤越少,其他4類單詞輸出錯誤均無法表現出與語音基礎的明顯相關性。這種現象可由認知心理的過程嘗試解釋,語音基礎好的學習者,對其心理空間中單詞的音形意有著更強的單元節點銜接,這種更易被搜尋到的銜接能更快的根據語音輸入找到所對應的詞形。因此語音基礎好的學習者能根據語音的輸入嘗試著進行拼寫輸出,即使有時并不一定以正確形式展現。而語音基礎差的學習者根本無法進行單詞音形意匹配而多以留出空白的方式呈現聽寫過程。
(圖2中縱坐標代表受試者語音基礎測試的成績,橫坐標代表受試者空白類型輸出的單詞錯誤數量)另外,根據調查問卷數據顯示,聽力翻轉課堂模式下單詞內化學習過程中,五個步驟均有單詞糾錯更正的現象存在,當然也包括重復錯誤現象存在的可能性(如圖3)。其中課前精聽部分的單詞自我更正錯誤數量最多,因為學習者在這個步驟已開始進行逐字逐句的聽寫練習,通過反復多次的重復聽寫,主觀能動性能促使許多聽寫錯誤的發現和糾正,這也是翻轉課堂課前練習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緊隨其后的課堂學習由于融入了教師的參與,許多在課前精聽中學習者無法自我獨立完成內化的單詞頻繁出現,這一步驟亦是對文本輸出錯誤更正、完成知識內化相對集中的時期。同時,圖表數據也證明單詞錯誤的糾正過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知識不完全內化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漸進的過程。
數量圖(圖3中縱坐標代表受試者聽寫輸出錯誤量,橫坐標代表知識內化的五個步驟)而對翻轉課堂每個自然單元單詞輸出糾錯總數與語音基礎散點圖分析時,可見橫軸變量X和縱軸變量Y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關系,即X的變化對Y的變化沒有顯著影響,因此語音基礎與單詞糾錯數量不具有線性相關性(如圖4),說明語音基礎好的學習者,通過反復的語音輸入過程而進行的單詞查錯數量及自我修正語音的能力沒有明顯高于語音基礎差的學習者。這樣的結果似乎與本研究擬提出的問題中的假設3相矛盾。
(圖4中縱坐標代表受試者語音基礎測試的成績,橫坐標代表受試者完成一個單元學習中進行錯誤單詞自我修正的總數量)以上數據及統計學分析顯示,在學習者不斷對自己語言輸出錯誤進行更正的過程中,正確的知識體系逐漸構建,最終存于學習者的長時記憶中。翻轉課堂的全過程實質上完成了兩次知識內化,第一次知識內化的結果是第二次知識內化的前概念。正確概念和前概念之間需要通過不斷反復的碰撞、接觸,完成知識內化并最終被學生掌握。3.2語音基礎與無法完成內化的單詞
語音基礎越好的學習者,單詞聽寫空白錯誤處越少,在單詞內化過程中應占有優勢,也就是說語音基礎和單詞內化效率之間應呈正向分布關系,因此假設語音基礎好的同學在單詞內化過程中,對自身單詞糾錯方面也是呈正態分布,即語音基礎越好的同學,最終無法完成內化的錯誤單詞量越少。于是在本研究中,選取學習者在完成一個完整的翻轉課堂學習過程后,仍無法完成內化的單詞數量與學習者語音基礎能力進行散點圖和回歸分析(圖5和表1)。
標準誤差6.149971觀測值20散點圖顯示橫軸變量X和縱軸變量Y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即X的變化對Y的變化沒有顯著影響。做回歸統計顯示M=0.169555相關系數極低,小于0.8,證明自變量X的變化對因變量Y的變化沒有顯著影響。因變量R的變化中只有2.87%是由于自變量X的變化引起的,回歸方程意義不顯著,沒有通過統計學檢驗。因此語音基礎與無法進行內化的單詞數量之間不具有線性相關性,也就是說無法證明語音基礎越好、內化程度越高越強的假設,這與本研究的預測不相符。
因此,本研究將一學期16周教學流程所涉及的聽寫錯誤單詞量進行匯總,并根據語音基礎考查成績將學生分為語音基礎優秀、中等和及格三個等級。中等成績的學生單詞錯誤內化數量最多(41%),其次為成績及格的學生(35%),即語音基礎中等的同學在翻轉課堂的各個環節中會發現自身更多的錯誤,或者說其錯誤率比基礎差的同學要更高,甚至會出現有些語音基礎中等同學的單詞輸出錯誤率會高出語音基礎為及格的同學的數倍的現象。這樣的結果與筆者之前的假設相悖。而語音基礎好的同學,單詞錯誤輸出量少于成績中等的同學,又與我們的預期一致。鑒于這種與假設不完全一致的結果,任課教師和研究者在學期末對部分同學進行了抽樣考核。
在進一步研究的過程中采取了抽樣調查法,由任課教師分別抽取語音成績優秀、中等和及格各部分的學生進行測試,測試的主要內容是對已習得過的即已完成翻轉課堂全部流程的課文內容進行抽查,包括重點詞匯的朗讀、課文原文的背誦及復述等。結果發現,不同語音基礎的同學,知識內化的程度不一致,基礎好的同學對已內化的知識產出表現良好,然而,語音基礎差的同學在進行知識提取時的錯誤率不可忽視。也就是說,在之前錯誤內化更正的環節,這部分學生并未意識到自身未完成內化的部分,即正確的單詞發音只經過了短時記憶,甚至在進行短時記憶處理之前,即在感覺登記時即發生了偏差,并未被正確的吸收,因此學習者腦海中原有的錯誤發音并未根據學習過程中的正確發音進行內化,或者是發生了不完全內化。許多情況下,語音基礎差的同學無法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這可能是研究數據結果與假設出現偏差的原因之一。
4對教與學的啟示
在聽力翻轉課堂的知識內化過程中,學習者經歷了認知、分析和應用三個階段。在認知階段,聽者的注意力放在聲音材料上,通過短時記憶記錄下聲音以備初步分析使用。由于短時記憶的特點,只有一部分聲音材料能轉化成有意義的表達。在分析階段,聽者借助于語言語法規則把語言和信息在頭腦中建構成一定的形象。在應用階段,聽者使用已有知識提高理解,新信息通過人的主動能力與舊知識相結合并儲存下來以備日后檢索。本研究所涉及的以“寫”和“說”為展現形式的語言輸出過程中,聽者把信息以語音形式的語言輸入大腦,經過大腦的解析、意義建構,再以文字符號或語音的形式從大腦中輸出,完成了知識內化過程由輸入到輸出的循環。根據研究數據結果及分析,可得出以下的教學啟示。
4.1多類型復述的重要性
消退理論(decay theory)表明,儲存在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只能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被完整地加以保持。一旦信息被存儲在短時記憶中,就開始了消退的過程。消退乃是時間的函數[8],而遺忘(forgetting)是由于提取線索不能與記憶中項目編碼的性質相匹配[8]。艾賓浩斯遺忘曲線(forgetting curve)表明,遺忘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它是一種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負加速型的過程[7]。學習過程本身具有動態的特征,記憶保持的最大變化即表現為遺忘。學習者輸出過程中出現錯誤的單詞,即使經歷了自我修正和教師課上指導等環節,亦會出現反復出錯的現象,雖然此類現象的表現形式以書寫或口語輸出等多角度呈現,但清晰地展現了學習者對自身錯誤的糾正無法一次性完成,表現為螺旋式漸進式的狀態,因此對習得的內容進行多類型的復述十分必要。
復述(rehearsal)分為維持性復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和精致性復述(elaborative rehearsal)[9]。維持性復述只能使記憶的單詞維持在一個語音信息的層次,這種復述并不能長久保存。而精致性復述的結果能使記憶的單詞進入較深層次的分析,能夠有效的抗拒遺忘得以長期保存。因此在二語學習過程中,精致性復述是必要的過程。在本研究所涉及的聽力翻轉課堂中,精致性復述被以多方位多層次的方式進行,具體表現形式為聽力文本復述、同伴一對一情景復述、小組角色扮演等。在復述過程中,不但能鞏固對課本內容的掌握,更為重要的是,同伴和教師可以發現復述者語音輸出時的錯誤,并進行糾正。對于復述者而言,既能鞏固已內化的語言知識,也能將自身不易察覺的未完成知識內化的部分表現出來,有利于自我錯誤的修正;對于傾聽者而言,可通過發現和評價同伴復述過程中產生的輸出錯誤,從而對自身學習效果進行自我反省。
4.2教師糾錯的必要性
在人類的記憶中存在一個結構主義網絡(constructionist network)形式的詞典(lexicon),它包含針對概念、單詞、詞素和音素的特點。當一個結點被激活時,它就把興奮傳播到與其相連的各結點。最后,嵌入規則(insertion rule)根據如下標準在每一水平上選擇包含項目:擴散度最高的結點所對應的類別會被選定。在一個項目被選定后,它的激活水平立即被減少到零,這一原則會阻止它被重復選定[4]。口語錯誤發生的原因正是一個不恰當的項目比恰當項目處于一個更高的激活水平。
在本研究涉及的口語輸出過程中,口語錯誤主要表現為以下形式:詞素錯誤(morpheme error)和生造非詞。詞素錯誤指單詞某一位置上的詞素發音錯誤,如:shoplifting—shoplefting。犯錯誤是一種語言策略,證明了學習者的內部加工處理,而生造非詞是學習者交際中使用的成就策略[8]。因此生造非詞是學習者在提取心理詞匯時遇到困難的情況下所采取的補償策略。在本研究中觀察到,學習者的生造非詞多表現為用已習得過的短語或詞匯進行組合,替代無法完成習得的新詞。如:closedcircuit TV 替換為payment TV。
數據結果顯示(見圖3和圖5),大多數學習者無法及時、準確的發現并糾正自身的語言錯誤,雖然在翻轉課堂的設計中,課前多次精聽可以更正部分理解和聽寫輸出錯誤,但是仍會殘留無法順利激活記憶中正確單詞對應的神經節點,導致知識的不完全內化,語言偏離現象以固化形式長期存在。有研究表明,如果語音錯誤不能引起教師足夠的重視和糾正,學習者會將其視為合理存在而導致個別語音錯誤的固化(fossilization)[9]。而以上的語音輸出錯誤,很大程度上無法被學習者自我察覺,往往需要水平級別更高的語言掌握者進行發現和更正。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適時參與和糾錯指導必不可少。
4.3語音意識培養的延續性
作為構成英語語言知識的三要素之一,語音是其他語言技能發展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習者聽力水平的先決條件。音素作為發音中從音質角度切分的最小語音單位,是語音形成的基礎,由元音和輔音構成。作為二語學習者,需精確掌握不同音素形成時咽腔、口腔或鼻腔等運動部位的區別[8]。在本次研究所涉及的受試者中,22人表示中學階段從未接受過英語語音知識的系統訓練(見23),雖然受試者已完成了一學期的語音課學習,但是對各個音素的區分及各類語音規則的運用仍顯不足,因此語音知識的不間斷補充和語音意識的持續培養不可缺失。語音意識是指個體對口語聲音的識別和操作能力,并通過韻律識別、音位計數、首音匹配等任務進行檢驗。語音意識的研究早已受到廣泛的關注,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的研究發現語音意識對閱讀和拼寫有重要的影響[10]。本研究數據結果也證明了這一結論,即語音意識強的學習者在自我錯誤發現及糾正方面都顯示了更為突出的自我學習能力。
另外,多模態相結合的語音意識培養形式更符合語言習得的發展規律。根據Pennington& Richards的觀點:音(形)表征在聽、說語言中是一個長時間的認知過程,而認知發展并不與發聲所要求的肌肉運動和語言能力同步發展,結果感知與產出過程為非平行發展。所以,當詞匯的其它表征信息完善的情況下,有肌肉運動參與的語音知識卻有可能滯后發展。此外中國學生的學習經歷培養了大學生“用眼睛吸入外語的傾向”[11],以這種方式感知、記憶的單詞,在心理詞庫的詞形表征是模糊、非精確的,且音形表征松散。本研究所涉及的英語專業學生,雖然基本的語音理論知識在語音課堂已傳授,但由于語音課課時的限制,想要將語音理論知識與聽說實踐相結合難以實現。而專業聽力課翻轉課堂的各個環節,可有效將語音的輸入與輸出結合,并落實到筆頭,不但能深化語音理論知識,也能進一步加深對學習者語音意識的提高。在多模態教學中,學習者調動多重感官吸收多種模態形式的外部符號,這些不同感官模式獲取的信息之間會進行(有效的)互動,或者生成某種形象(image)作為文字文本的一部分,或者文字文本形式生成形象文本形式等[12]。
在本研究所涉及的聽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在語音知識講解及語音意識延續性培養過程中,教師對語音發音部位的講解搭配人類言語器官解剖圖及每個音素產生時的嘴型、舌頭高度及牙齒間隙等插圖,直觀的視覺輸入使學習者更加深刻的了解發音過程。在正確掌握每個單詞發音的基礎上,還需要了解連讀、音的同化、輔音連綴、濁化、不完全爆破、重音、弱讀等變化的理論知識,特別注意區別單詞、短語之間相同或相似的元音和輔音音素從而避免誤聽。在糾音階段,可通過輸出型語音對比的方式,如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者同伴之間相互監聽、學習者自我監聽及教師指導多層次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實現語音意識延續性培養的目標。
英語具有自身的語音特征,它包含有許多發音相同或者相似的單詞,在沒有語境支撐的的情況下單獨聽寫單詞,會產生混淆錯誤。在本次研究涉及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學習者在反復的聽寫聯系中可以實現多次重復信息輸入,并且大多數情況下語境信息基本完整,然而,即使在這種有上下文約束的情況下,近音詞錯誤現象依然存在,可見對單詞音形意的多角度記憶儲備會直接影響學習者對輸入的語音信息的理解和判斷,從而導致聽寫輸出與原文的不符。因此語音意識的培養,是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夯實基礎時的關鍵環節。
5結論
學習者在其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每個階段,都在使用一種明確的語言體系。這種語言體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區分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語言錯誤代表了學習者學得或習得語言的一個發展階段[13]。本研究對學習者拼寫和語音輸出錯誤進行搜集、描述、解釋、評估和改正五個階段,并形成數據分析,主要對語言內在錯誤(cover errors)進行了剖析。研究結果證明,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的語音意識的培養和單詞糾音是打基本功的關鍵所在,犯不同錯誤類型的學生需要采取有針對性的科學有效的方式加以區別對待。除了本研究涉及的語音基礎影響因素外,樂感、學習者個性以及認知風格等對語言學習過程中知識內化的會產生影響的因素尚未展開討論,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劉猛.論英語專業聽力零課時課程中的“教師中心論”回歸[J].東疆學刊,2014(1):3439.
[2]胡永近,張德祿.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中多模態功能的實驗研究[J].外語界,2013(5):2025.
[3]周天梅.知識內化的心理機制[J].江西社會科學,2004(7):176178.
[4]M W艾森克,M T基恩.認知心理學[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25.
[5]張舍茹,閆朝.多模態教學與學習內化律相關性實證研究[J].中國外語,2014(2):7479.
[6]翟雪松,林莉蘭.翻轉課堂的學習者滿意度影響因子分析——基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4):104110.
[7]彭梅.英語聽寫教學行動研究——以非全日制英語專業大學生為例[J].外語界,2012(5):7987.
[8]Corder S.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4 (4):161169.彭聃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9]童淑華.英語專業學生口語產出中音段音位的發展特征[J].外語教學,2010(1):7882.
[10]潘穎.中國學生英語語音意識加工技能的發展特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6):1721.
[11]龔嶸.從大學英語學習者詞匯錯誤看認知因素對二語詞庫表征的影響[J].外語界,2007(1):3946.
[12]Kress G.Multimodality:Challenges to Thinking about Language [J].TESOL Quarterly,2001(34):337340.
[13]劉霞光.對比分析和錯誤分析理論與外語口語教學中“糾錯”問題的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4(11):127129.
Abstract"Writing" and "speak" are important means of language output, which contain a complicated process including language information extraction、encoding and reoutput, so they are always to be used as vital rules to evaluate language output abilities.In the fivestep FCM listening class, learners′ voice and dictation output error data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o prove that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is gradual,and error correction process is shown as a spiral progressive development.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ory,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dynamic variation of language output ability,to promote selfimprovement and the listening teaching mode for English major.
Keywordscognitive psychology;language output;gradual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