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媽
這天中午臨上學,忽然想起第二天有事,午餐要三三自己解決,于是提醒她明天上學帶上錢,在外面吃飯。接著又想起一件事:“哎呀,我很久沒給你零花錢了!”“不要。”三三淡淡地說,“我手上還有錢。”
從小學開始,跟三爸商量,要怎么給三三零花錢?有些家里是獎勵制:在學校得了100分,獎勵10元錢;在班上考試前三名,獎勵10元錢;老師發了獎狀,獎勵10元錢……也有些家庭通過做家務給零花錢:掃一次地,獎勵1元,洗一次碗,獎勵2元……對我們而言,感覺都不合適。在校學習是學生的本分,換句話說,像成年人必須工作一樣,是他們應盡的義務,學習成績好與壞,本身就是對他們的獎勵與懲罰,無需再用給錢的方式強化。更何況,影響成績除了自身努力,還有其它因素,不能一以概之,唯成績論。至于家務,原本就應當是一家人承擔的責任,如果還需要用錢去獎勵,那豈不是變成了為爸媽打工?國外有金錢獎勵的家務,那是因為他們有些家務非常繁重,而且一家幾個孩子,為了鼓勵大家自行選擇較重的任務,所以用給錢的方式,而我們家里只有這一個孩子。對了,還有倆貓。
討論到最后,決定選擇固定金額加成長指數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從一年級起,每月給十元零花錢,年齡長一歲,每月零花錢增加五元。不過這種方式很快就被三三拒絕了,不是因為她嫌錢少,而是因為她“不缺錢”。那她的錢是從哪兒來的呢?大額進賬來自于過年,親戚朋友的壓歲錢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足夠她有限的開銷使用;小額進賬來自學校幫同學畫怪獸升級,一張一元,這是同學主動提出來的,她也欣然接受。剛開始,我們有些忐忑,同學間這種自愿的交易行為會不會被有些家長認為不妥?反復考慮后,決定讓他們自行解決,如果遇到家長投訴再說。與此同時,我也借班級春游出現借錢問題,組織了“理財”主題班級讀書會,選用《小狗錢錢》這本書,同時通過分組游戲方式,幫助孩子們理解什么是錢,錢的作用有哪些,怎樣才能掙到錢……
在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就已經用她能理解的方式,讓她明白每樣商品都有不同的價值,想要獲得一樣東西,必須付出等額貨幣。比如自動售貨機,自己投入硬幣買東西更像是一種游戲;還有不同物品的價值如何對比,我用了她能理解的物品作為參照物—小布丁雪糕。一只小布丁當時5角錢,一根老冰棍就可以換兩只小布丁雪糕,而一個芭比娃娃可以換兩百多只小布丁!這樣一說,她立刻明白了每種東西的價值在自己心目當中大概的位置,至于要不要買,當然會在小腦瓜里進行比對衡量。
小學以后,有了零花錢和壓歲錢,這些錢怎么花,也是一個大問題。雖然她已經有了自己的衡量標準,但孩子的自制力尚待加強,社會經驗不夠,很容易被鼓動與忽悠,所以這筆錢的用法,我們也有“約法三章”。第一點,就是必需品和學習用品由我和爸爸出錢,如果是她墊付,我們之后會原價還給她;第二點,就是超過一定金額(當時是50元)的物品,如果要購買,需要經過爸媽同意;第三點,就是錢可以“生錢”(理財讀書會時已經教會了他們簡單的理財方式及原理),所以大額壓歲錢以她名義開戶,在銀行存起來,以后需要再用。剩下的錢都由她自行處置。
這樣一來,已經有了金錢觀念的女兒,對于自己可以自由控制的錢,反而不會亂花,所以就攢起一個小金庫,以至于我忘記按約給她支付零花錢,她都毫不在意了。
你對于培養孩子的“財商”有什么高招兒呢?歡迎給雜志社投稿來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