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苗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傳統農業逐漸被社會淘汰,現代化農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分散式、家庭式的小農經濟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無論是在農業發展技能方面,還是在農地改革管理方面,都亟需做出重大的變化來推動土地整治與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文章將以農村土地整治為切入點,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以實際發展成績為基礎,討論具體的發展對策,希望能夠為相關專業提供可以參考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農村;土地整治;現代化;發展
1 農村土地整治與農業現代化概述
首先我們要對農村土地整治的概念有一個比較準確的認識,土地整治是指對已有可用土地進行管理,提高它們的耕地質量、增加耕地面積,從而達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以及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在對低效率的土地進行整治過程中,土地整治勢必會與社會經濟、人文環境產生復雜的聯系,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土地多元性質的屬性。
土地整理是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為主要目的,最終實現土地資源與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的可持續利用。土地整理效率低下,土地改革模式實施不合理,必然涉及自然、社會、多元的經濟,使土地整理具有自然屬性所特有的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
所有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對于農業現代化發展來說更是如此,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正在從傳統的農業大國逐漸向現代化科技國逐步轉變,我國改革開發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對此提出了農業發展要重視技術與經營規模的理念,使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了新的活力。同樣的,習近平總書記針對農村建設也提出了走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這再次證明了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的密切聯系,因此筆者對于農業現代化的概念與含義做了總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科技含量較高。第二,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第三,具有較高的機械化水平與生產力水平;第四,城鄉一體化。
總之,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都有了明顯的進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土地整治和農業現代化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更重要的使命,具體來說,土地整治項目已經由傳統的自然性工程轉變成為了當今綜合性的社會工程,在發展過程中要本著“保發展、守紅線、促轉變”的原則,為國家土地利用戰略部署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具體來說,土地整治對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度實施,在根本上增強了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其次,通過高標準農田土地的建設,實實在在地幫助農民改善了生產條件,為之后的農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再次,目前我國土地整治政策中,主要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等方式,加快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使得那些本來零散的土地不斷集中起來,形成初具規模的農業企業或農村合作社;最后,優化了當前我國農村的土地使用格局,有效地推進了農業生產結構的完善。
2 我國農村土地整治現狀
2.1 全國層面的土地整治現狀
自從我國開始全面發展土地整治工作以來,其過程重要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發展壯大階段與綜合發展階段,時間段為2003-2008年與2009年至今。
首先我們對發展壯大階段進行分析,在這個階段土地整治的主要成效是面積的擴大,據相關數據統計,可得知2003年至2008年期間,我國土地整治面積增長率為11.79%,并且隨著國務院2004年頒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使得土地整治工作向著鼓勵農村用地方向不斷發展,同時2005年,我國的國土資源部又針對土地整治工作,增加了掛鉤試點,使土地整治工作與農村整理更加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
其次就是第二個階段,綜合全面發展階段,2009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土地整治,集中連片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實行田、水、路、林綜合治理的政策理念,這表明了我國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不在是簡單的農地政治工作,還是包含了道路建設、經濟發展的綜合性國家治理工作。
綜上所述,2003年至2017年,我國土地整治工作經歷十幾年的奮斗與拼搏,整體上完成了相應的計劃任務,但是還存在著更多的挑戰需要我們今后努力克服,那么在下面的分析中我們就針對各地區的政治現狀做出相應的討論。
2.2 東中西部三大區的土地整治現狀
我國土地整治面積是由東部領先向東中西部協調方向發展的,在數據統計過程中將我國省市自治區按照區域不同,劃分為了東西中三大部分,發展整體趨勢可以總結為“東部>中部>西部”,但是其中一些細節我們也應該加以重視,例如在2009年至今的綜合發展階段,西部地區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雖然整體整改面積不如中東部分,但是發展方向是沒有問題的,希望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西部地區的發展,使之早日追上中、東地區的發展步伐。
2.3 農村土地整治帶來的成效
上述兩點都是從宏觀方面分析了我國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進展,接下來我們就從具體數據分析農村土地整治帶來的成效。2010年5月,我國確定了10個土地整治示范省,截止2014年12月對這些示范區域進行評估,主要成效如下:
首先,土地整治經過專業推廣之后,使得這些示范區的耕地面積有了明顯的提升,以江蘇省、黑龍江省等10個示范省為例,在四年期間,共建成高標準農田2321.98萬畝,土地平整面積達820.81萬畝,為我國農業播種面積的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在土地整治政策落實下,土地耕地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樣以示范區域為例,在土地整治期間,耕地質量等級提高0.84-1.7不等,糧食產能提高66.87億斤,具體可見圖1所示。
3 基于土地整治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措施
3.1 實施區域差別化土地整治政策
研究表明,農村土地整治對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這個地區可以發現不同的維度,提升區域差異的作用。如果土地整理政策全面,勢必影響工作的實際效果的過程中。因此,考慮區域差異。發展土地整理政策區域差異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程度,可將我國大致分為東、西、中三個大的分區,根據相關數據表明,近幾年我國中部地區農村土地整治對于農業現代化的促進作用最為明顯,因此筆者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對這部分的地區加強關注力度與政策輔助。同時西部地區雖然土地整治效果不如中東部,但是其具備較大的發展潛力,并且2006年12月,國務院通過了《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對于西部經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