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平 王燁
內容提要:現代物流園區按照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原理轉型升級為第四方物流平臺后,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與入駐物流企業存在承接實施綜合性物流解決方案和開發物流市場需求的雙重任務委托代理關系。借鑒委托代理的多任務激勵契約模型,構建基于第四方物流的物流園區與入駐物流企業雙重任務委托代理激勵契約模型,并納入激勵相容約束和參與約束求解。研究表明,基于第四方物流的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在設計入駐物流企業激勵契約時應重點關注物流企業風險規避程度、代理任務風險、成本相關性、風險相關性、努力程度等因素。所以,應根據上述因素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激勵強度和激勵措施,以此構建科學合理的園區入駐物流企業激勵契約。
關鍵詞:第四方物流;物流園區;委托代理;激勵契約;雙重任務
中圖分類號:F25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6-0137-08
一、引言
第四方物流(Fourth party logistics)是一個專業性、綜合性、個性化的物流方案集成解決商,通過其擁有的專業物流知識、信息技術和物流資源整合能力為客戶提供完整的供應鏈物流解決方案,并聚合第三方物流企業提供物流各環節的全方位服務。物流園區聚合了眾多的專業性第三方物流企業和先進的物流設施,具備強大的物流運作服務能力。物流園區運營模式根據第四方物流(4PL)的基本原理轉型升級后,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轉型為一個先進的第四方物流(4PL)平臺,與物流園區入駐的物流企業(主要是專業性的第三方物流企業(3PL))結成一個緊密的戰略聯盟,通過集成利用園區內分散的物流設施與物流能力,協同開展物流運作,最大限度滿足物流客戶需求,為顧客提供物流增值服務,獲取增值服務收益,創造物流園區最大物流價值增值。
基于4PL的物流園區運營管理與傳統物流園區存在本質區別。傳統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入駐物流企業的租金與管理費收入,并不實質性參與園區物流解決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活動。所有入駐物流企業都是獨立運作,自主開發物流市場與尋找物流需求,設計物流解決方案并實施物流運作。在這一過程中,沒有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的參與,也缺少園區物流企業的協同,導致物流園區創造的增值服務價值極低,違背了物流園區和入駐物流企業共同價值最大化的目標,降低了園區內物流設施和能力的集成利用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見,傳統物流園區運營中不存在委托代理問題。
然而,基于4PL的物流園區與入駐物流企業形成了一個緊密的戰略聯盟,圍繞園區整體物流價值增值最大化的共同目標協同開展物流運作。作為第四方物流平臺的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在綜合集成供應鏈全流程物流需求的基礎上,提出綜合性、個性化的物流解決方案。物流方案的實施需聚合、委托給園區內專業性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這就在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與入駐物流企業間形成了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并且是一種雙重任務的委托代理關系:一方面,承接實施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根據客戶需求制定的物流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入駐物流企業自主開發物流市場并實施物流運作滿足客戶物流需求。
綜上,基于4PL的物流園區運營活動存在雙重任務的委托代理關系,委托方為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代理方為園區入駐物流企業。物流園區整體物流服務價值增值一方面取決于物流市場的開發和綜合性物流需求方案的制定,另一方面取決于物流企業物流運作的效率與效果。也就是說,基于4PL的物流園區物流服務價值增值的關鍵性因素是園區物流企業物流運作與市場開發的積極性的高低。這就需要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制定科學合理的激勵契約,調動物流企業在兩種任務上的積極性,提升物流運作績效,同時,積極開發物流市場。因此,研究基于4PL的物流園區激勵契約問題是一項緊迫且關鍵性的工作。
二、理論基礎及相關研究
(一)委托代理理論及其模型
Berle和Means于1932年提出的委托代理理論(Principal-agent Theory)已成為現代公司治理的邏輯基礎,其主張公司治理應該所有權和經營權發生分離。此后,Wilson(1969)、Ross(1983)將該理論進一步發展為狀態空間模型化方法。Mirrlees(1974,1976)將激勵相容約束(incentive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IC)和分布函數結合,分析企業不同層次人員的薪酬問題;Holmstrom(1979)在研究公司股東與經理的最優契約問題時,將激勵相容條件代替為一階條件,提出分布函數的參數化方法(Parameterized distribution formulation)。Mirrlee和Rogerson在對條件分布函數做出假設的基礎上,研究委托代理最優解的充分性,認為代理人收益對產出的影響是非遞減的。Grossman and Hart(1983)認為分布函數滿足MLRP和凸性條件是一階條件有效的基本保障。此外,Radner(1981) 和Rubbinstein(1979)認為雖然一般分布方法提出了一種簡化的委托代理模型,但對代理人成本的分析欠缺清晰性與合理性,因此,在一般模型的基礎上,使用重復博弈方法提出動態委托代理模型。
實際上,在委托代理關系中,委托人委托給代理人的任務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任務的,導致代理人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能力、技術、經驗與精力沖突。此外,委托人在監控多任務執行之時,監控能力可能不能保持一致。Holmstrom and Milgrom(1991)認為在多任務委托代理中,單一的依據簡單的委托代理模型得出的結論也許不符合實際,也欠缺適用性。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
2006年開始,國內外學者將委托代理論的基本模型逐漸運用到對物流問題的研究中來,通過文獻梳理發現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利用委托代理理論及其模型對物流激勵問題,研究主要是圍繞第四方物流中第三方物流的委托代理問題、物流外包的委托代理問題展開(王勇等,2006;王婷等,2010;孫天紅等,2011)。第二,在利用委托代理理論對物流激勵問題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國內外的研究焦點逐漸轉移到對物流外包與3PL的委托代理最優契約、契約機制、激勵機制、激勵契約問題的研究(Wang Haiyan等,2010;邢光軍等,2016)。第三,利用委托代理理論與模型對第四方物流及供應鏈管理中存在的多層委托代理或多任務委托代理的激勵機制、激勵契約、利益協調機制、運作協調及風險防范等問題進行研究(Peng BenHong等,2006;Tang Yifang等,2008)。第四,利用委托代理理論對逆向物流、消費物流中存在委托代理關系進行研究,并對物流金融的委托代理問題展開論述(Wu Baiqing等,2009;Xiao Fei,2011;Li Pengfei等,2012)。
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運用委托代理理論及其模型研究物流問題,主要是圍繞物流外包、4PL、3PL、逆向物流和物流金融領域的委托代理問題展開,并且研究焦點是單任務情況下的委托代理問題。近年來,個別研究逐漸涉及多任務和多重委托代理問題,但著重研究的是針對多個代理主體的多重任務研究,較少涉及針對同一代理主體的多任務委托代理。關于物流委托代理過程中的激勵問題及激勵契約機制設計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僅僅涉及物流外包、供應鏈利益協調與運作協調、3PL的激勵等方面。
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沒有將委托代理理論運用到對物流園區運營管理研究中,更沒有涉及物流園區轉型升級為第四方物流平臺后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與園區入駐物流企業的委托代理問題,也沒有對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如何設計激勵契約,充分調動入駐物流企業的積極性,提升物流企業開發物流市場需求和實施物流運作的效益,以實現物流園區整體增值服務價值最大化目標進行研究。這就留下一個重要的研究切入點和研究趨勢:利用委托代理理論研究基于4PL的物流園區如何設計有效、科學的激勵契約充分激勵園區入駐物流企業開發物流市場、提升物流解決方案實施與運作的努力水平,緊固物流園區與入駐物流企業的戰略聯盟關系,最大化集成利用園區的物流設施與能力,以實現物流園區綜合增值服務價值最大化,實現物流園區與物流企業戰略聯盟的整體收益最大化。
三、基于4PL的物流園區雙重任務委托代理關系及模型假設
現代物流園區根據第四方物流(4PL)的基本原理轉型后,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轉型為專業性的第四方物流平臺,在充分把握和集成物流客戶復雜化、個性化物流需求之后,利用其專業知識與能力制定綜合性、個性化的物流解決方案。但是,管理委員會只是物流園區的經營管理機構,不具備具體的物方案實施能力,只能將物流方案委托給園區內的物流企業(主要是第三方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運作,這樣就形成了第一種任務的委托—代理關系: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依據既定的利潤分成比例,在充分集成園區入駐物流企業的物流設施與能力的基礎上,將物流解決方案委托給物流企業具體實施。
另一方面,開發物流市場、及時準確把握物流需求是實現物流園區整體物流服務價值最大化目標的前提條件。單一依靠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開發物流市場必然會遺漏部分物流需求。園區入駐物流企業是具體的物流運作組織,最接近一線物流客戶,在了解物流需求、開發市場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鑒于此,為了更好開發與把握物流市場需求,管理委員會委托園區入駐物流企業承擔物流市場開發任務,這就形成了第二種任務的委托—代理關系: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委托物流企業開發市場,擴大市場需求。當物流物流企業了解到客戶需求之后,如果自身具備相應的物流設施和物流方案制定與履行能力,可以獨立開展物流運作,按照事先的契約約定進行利潤分成。如果物流企業不具備相應的物流需求滿足能力,則將物流需求移交給管理委員會制定物流解決方案,集成園區物流設施與能力予以委托實施。物流企業在移交物流需求之時,按照事先契約規定的比例,獲取相應的傭金。
綜上,入駐物流企業在物流園區經營活動中代理兩項任務:物流運作與市場開發,與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形成了雙重任務委托代理關系,如圖1。
上述雙重任務的委托代理關系存在不確定的交互效應(積極的或消極的)。首先,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委托物流企業實施物流運作會占用物流企業物流設施與能力,擠壓物流企業自主開拓市場并通過自身物流運作獲取價值增值的空間;其次,如果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委托給物流企業的物流需求不夠,而園區入駐物流企業自身開發的物流需求充足并且利潤較高時,物流企業可能缺乏動力去承接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的物流方案;第三,物流企業承接管理委員會的物流方案,通過物流運作,可以提升自身的物流運作水平,增強入駐物流企業對物流市場需求的準確把握能力,有利于園區內入駐物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提升與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基于理性的經濟人假設,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與園區內的物流企業均是經濟組織和效率組織,可以將它們抽象成一個以各自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獨立的市場經濟體?;诖?,可以給出物流園區委托代理關系的基本假設:
H1:委托人為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代理人為園區內入駐物流企業。
H2: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是中性風險偏好,物流園區入駐物流企業是絕對風險規避。
H3:上述兩種委托任務的綜合盈利主要取決于物流企業的努力程度和一些不可控因素。
H4: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不能準確觀察到物流企業的努力程度,只能根據物流企業的物流運作結果對其在兩種代理任務上的努力程度進行判斷。
四、基于4PL的物流園區雙重任務激勵契約研究模型的構建
由假設H2并結合委托代理理論的多任務模型,根據經濟學中關于效用函數和成本函數性質的界定,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效用函數為:
L(X)=-RE-RX(1)
R代表的是風險規避系數。
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成本函數為:
C(A)=C(A1,A2)(2)
Ci=CAi>0(3)
Cii=2CAi2>0,i=1,2(4)
C12=2CA1A2=C21=2CA2A1=∮,∮1(5)
由此可知,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成本矩陣為:
Cij=C11[]C12C21[]C22(6)
其中,∮代表物流園區入駐物流企業承接管理委員會物流方案的成本和物流企業自身開發物流市場并實施物流運作滿足物流需求的成本之間的關系。如果∮>0,意味兩者成本是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說物流企業承接管理委員會的物流解決方案努力的邊際成本隨著物流企業自主尋找并滿足物流需求努力的邊際成本上升而增加。如果∮<0,意味兩者成本是互補的,即入駐物流企業承接管理委員會的物流解決方案努力的邊際成本隨著物流企業自主尋找并滿足物流需求努力的邊際成本上升而下降。如果∮=0,意味兩者成本沒有相關關系,即入駐物流企業承接管理委員會的物流解決方案努力的邊際成本與物流企業自主尋找并滿足物流需求努力的邊際成本的變化無關。
進一步令A=A1A2是物流園區物流企業物流運作努力水平的向量。由于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對稱,園區入駐物流企業在代理的兩種任務上的努力水平是一種隱藏信息,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不能直接觀察到,但能觀察到物流企業在兩種任務上的物流運作結果性業績向量,通過結果性業績向量間接判斷入駐物流企業在兩項代理任務上的努力水平,假設結果性業績向量為Q=Q1Q2,Q1代表物流企業承接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物流解決方案的努力水平A1的高低,Q2代表物流企業自尋物流需求并實施物流運作的努力水平A2的高低。由此,將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對入駐物流企業在兩種任務上觀測到的兩種努力程度貨幣化產出界定為:
Q=A+Z(7)
其中Z代表物流運作過程中由于一些不可控因素而導致的物流風險,Z=Z1Z2,是一個二元正態分布,服從均值為0,協方差矩陣為:
Ω=σ21[]ρσ1σ2
ρσ1σ2[]σ22(8)
假定物流園區兩項委托代理任務上的不可控因素導致的風險是正相關的,即ρ>0。
根據假設H2,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是風險中性偏好的。因此,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等同于期望收入最大化。如果物流園區入駐物流企業的努力程度為A,則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期望收入為:
R(A1,A2)(9)
因此,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就面臨一個關鍵問題:如何設計一個有效的激勵契約,充分調動園區物流企業的積極性,以保障管理委員會的期望收入最大化。要想讓園區物流企業在承接管理委員會物流方案和自身開拓物流市場并實施物流運作兩項代理任務上都能夠有最大的積極性,就需要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在這兩個方面都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給予物流企業代理的兩項任務予以補償,即兩種代理任務都應納入激勵契約。由委托代理理論的一般激勵契約模型可知,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設定的物流企業報酬函數①為線性函數:
r(Q)=a+εtQ(10)
其中,at=(a1,a2)為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支付給物流企業在兩種代理任務上的固定報酬,εt=(ε1,ε2)∈[0,1]*[0,1],是物流企業在兩種代理任務上從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獲得的利潤分成比例,即激勵強度或物流企業承擔責任風險程度②。
由于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是風險中性,因此管理委員會的目標函數是期望收入最大化的函數:
maxa,ε={R(A1,A2)-E[r(Q)]}(11)
其中E[r(Q)]代表的是物流企業的期望報酬。根據委托代理理論參與約束和激勵相容約束的基本原理,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激勵契約需要滿足參與約束:
U[(E(r(Q)-C(A))]U(w)(12)
其中,w為物流園區物流企業的保留效用。
同時,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要滿足園區入駐物流企業激勵相容約束,就必須保障管理委員會對物流企業的激勵效果與物流企業按自身效用最大化目標所提供的物流運作努力程度保持一致。園區物流企業的實際收入為:r(Q)-C(A),因此激勵相容約束的條件為:物流企業努力程度A是如下最優問題的解:
A∈arg maxAU(E(r(Q)-C(A)))(13)
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在設計激勵契約時,面臨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設計提供一個有效的激勵契約,使物流園區入駐物流企業既滿足參與約束又滿足激勵相容約束,并且能夠使自己的期望收益最大,即:
maxa,ε=[R(A1,A2)-(a+εtA)]
stU[(E(r(Q)-C(A))]U(w)
A∈arg maxAU(E(r(Q)-C(A))(14)
五、基于4PL的物流園區雙重任務激勵契約研究模型的求解
根據前述假設H2,園區入駐物流企業是風險規避型,根據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可知,物流園區物流企業的期望效用最大化與其確定性收入等價BE最大化是等同的,由式(7)、式(10)及式(2)-(6),可知:
BE=a+εtA-C(A)-S2εtΩε(15)
其中a+εtA-C(A)是園區物流企業的期望收入,S2εtΩε是園區物流企業開展物流運作的風險成本。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也是一個經濟組織、效率組織,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想方設法收縮物流企業的報酬水平。因此,物流園區激勵契約的委托代理參與約束必然是一個緊約束?;诖?,物流園區委托代理的參與約束(IR)和激勵相容約束(IC)可以改變為:
IR: a+εtA-C(A)-S2εtΩε=w(16)
IC: A∈arg maxA(a+εtA-C(A)-S2εtΩε)(17)
求解激勵相容條件(式(17))最大化,得到IC的一階條件為:
εt=CA=(C1,C2)(18)
將式(18)和式(16)代入式(14)進行詳細計算,并整理,則式(14)轉換為:
maxa,ε{R(A1,A2)-C(A)-S2εtΩε-w}(19)
對式(19)計算其最大化一階條件,得到:
AεRA-AεCA-SΩε=0(20)
由式(18)可知,該式決定了ε與A之間的隱函數關系,由數學中的隱函數求導定理得:
Aε=[Cij]-1=C11[]C12C21[]C22-1(21)
把式(21)代入(18),經過計算,得出最優解為:
ε*=R′(I+S[Cij]Ω)-1(22)
式(22)中的I表示單位矩陣,R′=(R1,R2)t=(RA1,RA2)t是園區物流企業的努力給物流園管理委員會帶來的邊際收益。通過上述的運算求解可以看出,該模型解的結構與形式符合一般委托代理理論的多任務模型。
根據一般委托代理論模型的基本假設,令:
C(A)=12A12+∮A1A2+12A22,R=A1+A2(23)
由此可知:
[Cij]=1[]∮∮[]1,R′=(1,1)t(24)
將式(24)代入式(22)得到最終結果為(由于ε*2的求解與ε*1的求解類似,這里只舉例求解ε*1,下同):
ε*1=1+Sσ22+ρσ1σ2∮R1-S(ρσ1σ2∮+∮σ22)R21+Sσ12+σ22+2ρσ1σ2∮+S2σ12σ22(1-ρ2)(1-∮2)(25)
根據式(7),假定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獲得的期望收入是物流園區物流企業努力程度的加總,即假設R=A1+A2,此時的最優解變為:
ε*1=1+Sσ22(1-∮)1+Sσ12+σ22+2ρσ1σ2∮+S2σ12σ22(1-ρ2)(1-∮2)(26)
如果∮=0,說明物流園區物流企業承接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物流解決方案的成本與物流企業自身開發并滿足物流需求的成本是不相關的,這時的最優解為:
ε*1=1+Sσ22(1-∮)1+Sσ12+σ22+S2σ12σ22(1-ρ2)(27)
如果ρ=0,說明物流園區物流企業承接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物流解決方案的風險與物流企業自身開發并滿足物流需求的風險是不相關的,這時的最優解為:
ε*1=1+Sσ22(1-∮)1+Sσ12+σ22+S2σ12σ22(1-∮2)(28)
如果ρ=0,并且∮=0,這時的最優解為:
ε*1=11+Sσ12(29)
六、基于4PL的物流園區雙重任務激勵契約研究結論與策略建議
在上述模型構建和求解的基礎上,圍繞參數(S,σ21,σ22,ρ,∮)的比較靜態性質展開討論與研究,物流園區激勵契約設計應該根據參數的不同性質區別對待。對上述求解得到的最優解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基于4PL的物流園區運營過程中,雖然存在一定的代理成本,但在設計激勵契約時,應該讓園區入駐物流企業承擔一定的責任風險,給予其適當的業務委托,才能夠實現綜合價值增值最大化。
基于4PL的物流園區運營過程中,由于代理問題的存在導致ε*1并不是最優解,說明基于4PL的物流園區的運行存在代理成本。根據式(18)可以看出,ε實際上是物流園區入駐物流企業的邊際成本。如果物流園區沒有轉化為基于4PL的物流平臺,那么在物流園區運行過程中完全是由物流企業自主開拓需求并實施物流運作,并不存在委托代理問題。此時,園區入駐物流企業的最優化條件應該是ε01=R′,即物流運作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但是,根據上述求解可知,ε*1<ε01。這就直接證明基于4PL的物流園區存在的委托代理問題導致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對物流企業的激勵無法達到最優。由于ε也表示物流園區物流企業承擔的責任風險,因此在基于4PL的物流園區運營過程中,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在激勵契約設計時,應該注意讓園區物流企業承擔一定的責任風險,需要給予適當的業務委托量,才能實現物流園綜合價值增值最大化。
(2)物流園區入駐物流企業應承擔的責任風險與其風險規避成反比關系,因此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委托給園區物流企業代理的物流業務量的多少,應根據其風險規避程度的高低來決定。
通過對最優解求導,可證明dε*1dS<0,這就說明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對物流企業的激勵強度與物流企業對物流運作的風險規避程度成反比。園區物流企業意識到,當自身付出巨大努力實施高效的物流運作產生較高的物流績效和物流顧客滿意度時,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會提升對園區物流企業的考核標準。此時,物流企業有可能會故意降低物流運作的努力程度。因此,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在設計激勵契約時,應該要注意:園區物流企業越是厭惡風險,管理委員會越應該讓其承擔更小的責任。也就是說,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在委托物流企業承接物流解決方案和開拓物流市場并實施物流運作這兩項代理任務時,要根據物流企業的風險厭惡程度來決定委托給該物流企業的任務量。物流企業越是厭惡風險,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應該減少物流業務的委托代理任務量。
(3)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對入駐物流企業的激勵強度應該與其代理業務物流運作風險的大小及代理的兩種任務風險相關程度成反比。
通過對模型求解中的最優解求導,可證明dε*1dσ12<0,limσ12→
SymboleB@ ε*1=0,并且
dε*1dρ=2σ1σ2(Sρσ1σ2-∮)[1+Sσ12+σ22+2∮ρσ1σ2+S2σ12σ221-ρ21-∮2]2(30)
根據上式,由于∮一般情況下很小,而風險因素σ1和σ2很大,由此可知在一般情況下dε*1dρ<0。因此,對于物流園區物流企業代理的兩項任務來講,如果其中一項任務面臨的不確定性比較高,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應該在設計激勵契約時給予該項任務較低的激勵。當物流園區物流企業代理的兩項任務的風險高度相關時,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應該減少物流企業代理的物流任務量,以避免高強度激勵導致物流企業盲目追求高收益,從而增加物流企業的風險成本。
(4)如果物流園區入駐物流企業代理的兩項任務的努力成本相關性弱或彼此可替代,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應該對能夠準確實施適時監控,容易觀測到物流企業努力結果的代理任務更高的激勵強度。
當∮0時,可以證明dε*1dσ12<0。說明如果物流園區物流企業承接并實施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的物流解決方案的不確定性高,就應該給予其自主開發物流需求并實施物流運作的代理任務更高的激勵水平,反之亦然。物流園管理委員會對那些監測到的信息能夠準確反映物流企業物流運作努力程度的代理任務應該提升激勵強度;對那些不能有效實施監控,不能準確判斷物流企業努力程度的物流代理任務,應該降低其激勵強度。
(5)如果園區入駐物流企業代理的兩項任務的邊際成本不相關,任務風險相對獨立,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對兩項代理任務的激勵契約應該獨立進行設計,且激勵強度與任務風險成反比。
如果ρ=0,并且∮=0,則ε*1=11+Sσ12,由此可知園區入駐物流企業代理的兩項任務成本不相關,任務風險相對獨立。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對物流企業兩項任務的激勵契約應該分開獨立設計,激勵強度應與物流企業所代理的物流任務面臨的風險成反比,對風險程度較高的物流代理業務,提供較低的激勵契約,反之亦然。因此,物流園區入駐物流企業代理的兩項任務的風險越大,或兩項任務的風險相關性越高,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在設計激勵契約時應該給予物流企業更小的責任風險承擔,降低其代理的業務量。由式(22)可知,ε*與物流企業在兩項任務上的方差及相關系數都是負相關的,這是因為物流企業是絕對風險規避的,導致其代理的物流任務不確定性越大,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承擔的風險成本也就越高。因此,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為了誘使物流企業努力提升物流運作效率和效果,在激勵契約設計的時候只能讓物流企業承擔較小的責任風險,給予其該項代理任務較少的業務委托量。
注釋:
①這里的報酬是指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委托園區入駐物流企業代理相應的物流業務而分配給物流企業的貨幣化收入,包含利潤分成和固定收入等。
②一般情況下,物流園區管理委員會委托給園區入駐物流企業代理的物流業務量越多,物流企業承擔責任風險程度也就越大,利潤分成比例也就越高,ε也就越大。
參考文獻:
[1]Berle Adolf,Means Gardiner.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M].Mac Millan,1932.
[2]Ross S.The economic theory of agent:the principal proble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1983(63): 34-86.
[3]Mirrless J.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authority and incentives within an organization[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6(7):105-131.
[4]Holmstrom B.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74-91.
[5]S Grossman,O Hart.An analysis of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J].Econometrica, 1983(1):118-123.
[6]Holmstrom B,Milgrom P.Mulititask principal-agent problems:incentive contracts,asset ownership,and job design[J].The 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1991(7): 24-32.
[7]王勇,羅富碧,林略.第四方物流努力水平影響的物流分包激勵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 2006,14(2):136-141.
[8]王婷,湯莉,徐培.基于委托代理關系的農產品物流外包激勵契約研究[J].商業研究, 2010,401(9):44-49.
[9]孫天紅,周石鵬.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第三方物流激勵機制研究[J]. 技術與創新管理, 2011,32(2):131-135.
[10]Wang Haiyan,Tu Min.Reverse Logistics Outsourcing Mechanism Research Based on Principal-Agent Theory[J].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2010(4): 390-393.
[11]邢光軍,池蘊珂,Nankep.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第三方回收閉環供應鏈激勵契約機制研究[J].商業研究, 2016(1):183-193.
[12]Peng Ben-Hong,Wang Long-Feng,Sun Shao-Rong.Study on the two levels principal-agent contract of non-asserted third-party logistics[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28(5): 427-431.
[13]Tang Yifang, Li Junping.A Study on Incentive Mechanism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among Multi-Task Principal-Agent[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Supply Chain, 2008(8):194-198.
[14]Wu Baiqing,Wu Gang,Li Yun,et al. Applying 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 for reverse logistics outsourcing[J].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ICTE 2009, 2009(7): 1511-1516.
[15]Xiao Fei.Logistics finance incentive mechanism design based on principal-agent theory[J].2011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and Education, 2011(9): 662-665.
[16]Li Peng-Fei,Feng Li-Jie,Li Yao-Hui.Research on the principal-agent and game theory of logistics finance oriented to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J].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ngineering Economics Management,2012(10):156-162.
(責任編輯: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