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涵
初到挪威的特羅姆瑟,眼前是白茫茫一片雪地,晶瑩剔透的冰晶在陽光下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這里的白天異常短暫,當夜幕降臨,最美妙的光明與黑暗匯聚在眼前,交織成溫柔的光輝。像是一個童話王國?是的,因為這里地處北極,這讓特羅姆瑟小城令許多人神往。不過,特羅姆瑟進一步揚名則是靠連續十年舉辦北極前沿會議。
循著極光的步伐,筆者在這座小城體會到北極的“熱”。從2007年起,特羅姆瑟開始舉辦針對北極地區發展的論壇,2007年是“北極的責任”,隨后多屆基本圍繞北極治理和生物安全進行探討,而今年的主題是“白色空間—藍色的未來”。
這次會議主要討論人類對于北極以及海洋認知與現實的差距,討論北極生態系統、當地漁業發展以及如何降低風險。會上,國際海事組織秘書長林基澤表示,該組織將使用極地規則來處理極地環境保護以及海員和乘客等國際社會共同關切的問題。
由于極地開發缺乏統一的國際規范,制定極地規則是當務之急。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在連續多屆的北極前沿會議上,各方圍繞這一話題激烈爭論,本屆會議同樣如此。
筆者注意到,這次會議參加者主要是學者、科學家等,也有一些北極相關國家的政府官員。大家圍繞北冰洋主權、北冰洋資源和北極航道發表各自觀點。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訴求,北極周圍國家與非北極周圍國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在這里唇槍舌劍,有溝通更有博弈。
這是特羅姆瑟的“北極熱”延燒的原因,其背后是各方特別是西方大國積極參與并試圖掌控國際話語權。環北極國家俄羅斯和美國是最主要的競爭者,一個想主導,另一個不同意。
一些非北極國家也不可小覷。英國、法國和德國已經在扮演參與北極治理的先驅角色。作為傳統航運大國和國際事務積極參與者,三國在北極擁有長遠的政治、經濟、科研利益,它們不僅分別制定了自己的北極發展戰略,而且積極開展自主試航與水文調研。
值得一提的是,挪威首相索爾貝格也出席了本屆會議,她表示期待和中國進行技術合作。一些北極國家也希望中國發揮影響力。作為在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的國家,中國有責任也有義務積極參與北極治理。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和海洋局聯合發布《“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明確提出要與各方“積極推動共建經北冰洋連接歐洲的藍色經濟通道”。或許,特羅姆瑟的“北極熱”很快會延伸到中國。▲
(作者是華僑大學國際政治系主任)
環球時報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