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石節子村的“鄉村密碼——中國·石節子村公共藝術創作營”活動前不久結束了。鄉村的“密碼”究竟是什么,現在沒人知道。策展人王志剛說,什么時候鄉村的“密碼”解開了,中國鄉村的本質問題就解決了。
在中國火熱的城鎮化運動的大環境下,藝術真能改變石節子村的凋敝趨勢嗎?年輕人不會想回到村子里來,女孩子們也不會嫁給村里的光棍兒,老人們將來如何安置……這都是村長靳勒擔憂的問題,這些問題他也解決不了。
在我個人看來,當代藝術在中國,泥沙俱下。藝術越來越遠離當下的現實,分野出現在1989年。栗憲庭策展的“89現代藝術大展”之后,藝術家們突然換了一種表達方式,有的藝術家就是直接地切入現實。栗憲庭稱之為“政治波普”:把政治符號和商業大潮的沖擊帶來的商業符號并置,混合。這種混合實際上是從心理上消解政治情結,從原來的那種對抗行為轉換為一種非對抗性的開玩笑;另一撥兒人,比如方力均、劉煒。他們就是表達無聊。不畫一些大的框架中的東西,只畫他們身邊的人,而且畫的都是懶洋洋的,潑皮的,無賴的,怪里怪氣的。
靳勒跳出了這兩種語境。他把對藝術的理解融入了自己腳下的土地。石節子村成為他發起的一個行為實驗作品,更多國內外藝術家的參與,為石節子村帶來了路燈、水泥路、飲用水等切實的物質利益。從微觀做起,他十多年的堅持是有價值的,至少提供了一種理論上改造鄉村的可能性。
村民孫應忠在縣城里租了20平方米門面開小飯館,不分白天黑夜地干了20年。終于一股腦兒掏干了家底,全款買了縣里140平方米的房子,算是村里條件最好的。我希望他和村里的其他幾個年輕的光棍兒都能早日找到媳婦;我去看了當地年輕的藝術家胡建強辦的“百姓幼兒園”,他是在做真正的啟蒙教育,希望當地的領導能夠去考察一下,把教育經費多撥給這樣的機構。
就像村長靳勒說,希望更多的人去關注中國鄉村的現實。因為中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有將近一半的農民,他們關心的問題值得媒體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