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本刊學術召集人,趨勢觀察家,著有《少數派》《在大時代,過小日子》
那天受邀參加華為在上海CES展發布會,正值高考,我就發了句感慨:中國的高考就是一場巨大的刷人競爭,目的就是刷人,不是選拔有能力者,因為985、211的名額有限。
在座的吳伯凡老師接話說,我就不要985、211的。為什么?因為他們過不了三關:合作,舍得,同理心。老吳說他聘請過不少名牌大學的,英語好,視野寬,可就是學不會這三點,不會合作,斤斤計較,不會為他人設身處地想問題,當然也就不理解客戶需求。
我說,是啊,現在孩子都是“一分干掉一操場”競爭出來的,勝出的代價就是錢理群所說的成為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我忙補充說,“不包括我們清華哦,清華這類學校還是很講團隊合作的。”
我又補充說,現在上個大學就是混了個好校友圈。比如人大的校友圈最近可把北大、清華比下去了,又是維權,又是拉扯掉隊校友伍繼紅。其他人七嘴八舌,從現在的大學生都不打開水了,也不輪流值日打掃衛生了,同宿舍還發朋友圈聊天,畢業后還得重新培訓上崗之類的。不過大家都承認,就個體而言,中國教育的基礎教育部分,尤其是數理化和編程,可以完勝西方。
我順便問華為的理工男為什么能這么優秀。老吳把話搶過去說,他最近就要了一個前華為的員工,能干能吃苦,有合作精神,你說什么他都能條理化,做成漂亮的ppt(華為人叫膠片),因為這是被華為“虐”出來的。老吳問那位前華為員工為什么離開華為,回答是怕得憂郁癥,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在這駕戰車上永遠戰斗的。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最近,微軟“小冰”出版了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創作的詩集,讓人類咋舌;柯潔與AlphaGo對壘三戰三敗,引來全球矚目;高考人工智能又出來“蹭熱點”,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與多位往屆高考學霸同場較量,挑戰高考數學題。這位特殊“考生”僅僅花了9分47秒,就完成了全部考卷內容,最后得分134分;而人類學霸組選手平均得分為135分——學霸們以1分險勝。別急,這1分優勢不日將被超越。因為機器的學習能力強大,只要不拔插頭,可以永遠學習,直到戰勝你。
科技迭代太快,人再聰明,單一能力的教育都將遭遇危機。中國的基礎教育,將遭遇人工智能挖下的大坑,單一的能力優勢恐怕將難勝出。
我越來越理解馬云舉辦阿里云谷學校的初衷了,注重音樂、美術、創意能力培養,把數理化當副科,或許只有這樣,才能在機器面前給人類留下一點點尊嚴。
云谷學校怎么與應試教育對接?云谷畢業生可以被阿里全包嗎?相信不等這些孩子畢業,教育的行情就變了。應試教育不改,畢業生會全面被機器人碾壓。中國的基礎教育可以完勝西方,但能完勝機器人嗎?
參加上海CES展之余到朋友家做客。朋友9歲的兒子上了個國際學校。他給孩子規劃的未來路線圖,是先到班上競選學生會主席,至少要當上年級長,或當個輔導員,要學會關心下一級的學生。在西方,無論是求學還是求職都非常看重你的義工經歷以及你的學生會經歷,這表明你是一個有公益心、有組織能力的人。未來的社會組織就稀缺這類人才。
我想起了我兒子上六年級時班上選班長的事。北京的學校還是很民主的,老師從不指派班長。這是民主社會的基礎。同學們最后選出的班長,既不是學習最好的,也不是老師老表揚的,而是一個學習中流但特別善于和同學相處的孩子。這孩子是旁邊裝修公司小老板的兒子,一個借讀生,從小就耳濡目染老爹怎么做生意、怎么待人接物。
既不教授美感也不教授合作,那么應試教育還剩下什么呢?除數理化知識外,就是抗打擊能力。因為經歷過特別辛苦的求學過程,也許其他的也就能面對了。